第969章 老實拍電影吧
作者:李濟海      更新:2022-02-23 23:18      字數:4165
  劉思思沒有參與三位大佬的爭執,她是出了名的佛係,在財務達到自由後,妹子的事業心差不離都跌到穀底了;

  “你倆別給我添亂呀,兩位大姐想想,你們和昆哥、黃博有CP感嘛,再說了,紫萱,小軒還有幾個月要讀幼兒園,你哪來的時間,蜜蜜,你別笑,《何以笙簫默》的招商會、《杉杉來吃》的籌備,你也輕鬆不到那去!”

  紫萱的意願不是很強烈,她想的是,如果真的能出演,就可以和老孟廝混幾個月了,那滋味,想想就很美,此時聽了輕舟的勸說,心思淡了不少;

  楊老板卻聽出了其他意思,明明坐著三人,就點了她和紫萱,為啥沒提到思思呢?

  蜜蜜認命的哼了一聲,毫不拖泥帶水的起身,“得嘞,我算聽明白了,果然是隻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啊,紫萱,沒我倆啥事了,你去不去公司?”

  紫萱雖然反應慢了點,但也不笨,回頭在思思臉上捏了一下,笑眯眯的和小狐一起走了;

  思思送走兩人,關門回身的一刹,老孟的眼神不由自主的望了過去,隻見她一身白襯衫搭黑色長褲,眉目幹淨溫潤,像是蓄著初春的陽光,墨黑的眸清澈見底,沒有半點雜質;

  “你真打算讓我演啊?”

  輕舟向她招招手,趁著陳昆他們沒到,還能膩歪一會;

  “怎麽,不想演?”

  摟著思思輕盈的嬌軀,孟輕舟在她耳邊低語;

  “你又不是不知道,我無所謂的,蜜蜜和紫萱她們真想的話,你就答應了唄!”

  “再說吧,實話告訴你,就連你都還沒定呢。”兩人言語溫存不久,門鈴響了,思思起身捋了捋胸前的秀發說道:“我去休息會,有事你再叫我,好吧?”

  “去吧!”

  開門將陳昆和黃博迎了進來,沒想到他倆身後還跟了個老油子,許久不見得光頭徐現身了;

  “你不是在魔都嘛,什麽時候回來的?”

  “嘿,這話問的稀碎,哥們戶口都在燕京呢,咋的,不能回來?”

  徐錚年前就聯係了幾位編劇,一直在魔都搞《囧》係列第三部的劇本,鍾麗妨擔心有人截胡,春節期間還給孟輕舟打了電話;

  雖說老徐不如黃博厚道,但孟輕舟不相信他會和原時空一般,眼睛盯著利益,何況這幾年萬重山可沒虧待過他,一部《泰囧》,他的導演提成拿了近5000萬,應該知足了;

  “劇本怎麽樣了,你別忘了風哥給你提的醒,要麽搞笑到底,要麽煽情虐心,千萬別弄的不上不下的!”

  老孟領著三人去了三樓的露天陽台,將準備好的劇本扔給陳昆、黃博:“昆哥、博,你倆先看看劇本,也幫我想想女主的事,正愁著呢!”

  兩人接過劇本,又看了眼桌上擺放著的《鬼吹燈》小說,心裏大致有了底,至少電影票房差不了了;

  徐錚衝老孟歪了歪脖子,兩人起身去了書房;

  “劇本差不多了,名字暫定了《港囧》,老孟,這次沒適合小博的角色,沒問題吧?”

  孟輕舟點了一支煙,下意識的敲著桌麵,印象中,《港囧》確實沒有適合黃博的角色,但包貝爾,一定不能有!

  光頭徐的想法,孟輕舟心裏門清,有了祖風的提醒,再加上萬重山的審核體係,這一版本的《港囧》不可能像原時空的那麽別扭,徐錚自己也有了更多的訴求,這個可以理解;

  萬重山做《囧》係列,肯定不是為了藝術表達,鍾麗妨是要看業績的,這誰都知道;

  就算是孟輕舟,他也得考慮公司的盈利,總不能拍出來鬧著玩吧;

  《港囧》的投資,大頭自然是萬重山,但徐錚肯定不會像《泰囧》的時候,隻要提成了,公司讓出一些份額,也是理所應當;

  這要是把王寶鏹拉來了,寶鏹說,行,我演的人傻,我少拿點,10%吧;

  然後,還想把黃渤找來……

  這個盤子沒法做了……

  這種咖位的,要找三個,再加上港囧本身拽來烘托情懷的……

  “他要拍《尋龍訣》,你就是想找他,也沒檔期,對了,我上次打電話給蘇渙,他也說了,一直是按寶鏹寫的劇本,你別想著都給換了,觀眾不會接受,出來的效果也不一定好!”

  徐錚神情略微的有些不自然,王長天在去年就私下和他聯係過,一是想投資他接下來的電影,二是推一推包貝爾,他其實想過換了王寶鏹,隻是一直沒問過孟輕舟的意思,不敢自作主張,去年老孟針對《四大名捕3》的辣手,嚇壞的,不僅僅是港台圈子,還包括身邊的不少朋友;

  “寶鏹肯定不會換的,我不會拿自己的作品開玩笑,你放心!”

  “不過,老孟,純搞笑的話,如果沒點新創意,很容易挨罵的,你看《澳門風雲2》,雖然票房不錯,但有幾個行家為他說話了!”

  《澳門風雲2》這部片子本身的質量自是不必多說,而其作為今年賀歲檔票房的冠軍,3周內在內地市場上拿下近7億的票房,單憑這一點,也是足以作為現象性的電影來說一說了。

  首先要聲明的是,以票房上的成功來說明《澳門風雲2》作為賀歲片是一部優秀的片子,顯然是不成立的。

  電影的確在笑料上下了功夫,很多觀眾也的確買了這個賬;但即便作為單純以娛樂為目的的賀歲片,電影也算是硬傷頗多。

  電影雖然確實費了精力,也確實迎合了很多內地觀眾的審美趣味,但它所用的梗大多是低級的,有些甚至是惡俗的,這些梗對於影片本身的推進是有負作用的。

  如同本年度春晚的部分語言類節目一樣,電影硬是把一些長存在民間的、惡俗的、膈應人的幽默方式拖入片子的敘事中,不僅在喜劇的層次上自我墮落,而突入的笑點段子也打破了片子本身的敘事邏輯,讓稍微認真一點的觀眾在了解情節推進的過程中不斷被打斷。

  稍微嚴厲一點地說,電影所謂的幽默段子,是對認真觀眾的智商和觀影態度的雙重踐踏。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電影作為賀歲片,是不足以和多數的馮氏賀歲片相類比的,而大致可以歸到和快樂家族的片子同一檔了。

  賀歲片輕鬆一點,娛樂性強一點,當然是不錯的,但起碼要在價值觀上稍微有一點社會責任心,要在電影完整性上稍微尊重一下,怕是稍微做到這兩個“稍微”,才能說是一部合格的賀歲片,才能說是對得起觀眾手中的那張電影票吧。

  進一步地講,若從電影的角度來看,電影無疑更是不及格的。

  尚且不說為什麽“澳門”風雲的故事發生在曼穀,為什麽國際刑警全是中國麵孔,為什麽警察反被犯罪集團追殺,為什麽從飛機跳下去不是自由落體;

  光是電影的歸類都足以使人頭疼了。這是一部賭博片?是警匪片?是喜劇片?是戰爭片?是科幻片?是愛情片?是公路片?是親情片?

  隨著影片推進,一會兒賭博,一會兒槍戰,槍戰打著打著怎麽好像打成了小戰爭,為什麽逃著逃著怎麽變成了《泰囧》,然後又不知怎麽的開始了尋母之路,又不知怎麽的續起了同樣不知怎麽分的戀情,還有時常打醬油的機器人,時常突入的爛笑話段子,這些都不得不讓你感慨電影元素的多樣性。

  這種程度的元素混搭風格,能出其右的,怕是隻有不久前的《富春山居圖》了。當然不是說混搭不好,但混搭的每一個元素都講得足夠差,差到每一個元素都能單獨比肩一整部同類型爛片,才是電影導演特有的功力吧。

  另外,電影自始至終彌漫的無緣無故的感情、無緣無故的使命感,並不能把觀眾真正帶入到故事本身之中;

  當然,電影似乎也不存在一個可帶入觀眾的所謂情節,因為片中多數場景的設計並不考慮其在故事中的作用,所以越是認真看情節,便越發現這些個情節不過是廢柴,更遑論人物的塑造了。

  當然,若真是以對待電影的態度來對待《澳門風雲2》這樣一部片子,倒是真的顯得我們影評人太過小家子氣了。那還是不如把電影放在一個大環境下來考量一下票房大賣的這一現象好了。

  從港片上世紀末走向衰弱、香港電影人開始北上探索內地市場算起,港片內地化也走了差不多20年的路了。

  一些香港導演利用港片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中國內地的巨大影響開始了酒壺裝新酒的嚐試。

  有些經典老片如《甜蜜蜜》《東邪西毒》等經過修複直接在電影院複映,有些影人則依據自身之前的作品再創作類似作品,例如徐科的《龍門飛甲》之於《新龍門客棧》,周星星的《西遊·降魔篇》之於《大話西遊》,程龍的《新警察故事》之於《警察故事》等。

  而王金這部《澳門風雲2》以及前作《澳門風雲》和他自己之前的作品《賭神》《賭俠》等,顯然也是有一種利用舊作的知名度來換取同類新作的票房的承接關係的;片尾更是直接擺出了發哥和華仔在《賭神》之中的經典形象,擺明了“我就是在吃老本”的態度。

  值得肯定的一點是,電影倒是在保留一定傳統港片元素的同時,加入了不少內地本土喜聞樂見的元素。

  電影之中的兄弟情誼、怎麽打都打不死的主角、智商無下限的配角、力量無限誇大卻喜歡單挑最後斃命的反派、呯哩哐啷的槍戰、情節上的小反轉等都是八九十年代十分常見的元素;

  電影對這些元素的應用倒也還算嫻熟。與此同時,電影也在台詞上呈現了“土豪”“二貨”“喜牛牛”“No Zuo No Die”等內地流行詞匯,甚至讓你想起《爸爸去哪兒》《泰囧》等內地綜藝節目或本土電影,還有不就之前流行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

  內地觀眾對於老港片的緬懷,加上接地氣的流行語台詞,造就票房上的成功,自然不是難事。

  可以說,雖然電影缺乏基本的敘事邏輯、人物塑造及電影責任感,但電影作為商業片,是基本符合當下內地多數電影觀眾的口味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內地電影市場的相對不成熟。隨著大量不是在老港片熏陶下成長的新一代年輕人走入電影院,以及觀眾整體審美趣味的變化;

  像《澳門風雲2》這樣的本身質量又不高又吃老本的電影,僅靠對內地流行元素的吸收,在幾年之後還能否收獲像今年這樣的票房成就,能否鬥得過更本土的內地片子或者視覺特效無與倫比的好萊塢大片,就很值得質疑了。

  另外,《澳門風雲2》這種拍片的方法是港片內地化進程中不可取的。

  電影在港片再創作的浪潮中絕不是一次優秀的再創作,甚至談不上“創作”二字。類似《西遊·降魔篇》《龍門飛甲》等雖然借助了舊作的影響力,但其作品本身就有相當程度的創作,本身就有相對上乘的質量,也確實為觀眾呈現了又一次的心靈震撼或視覺盛宴;

  而《澳門風雲2》就基本屬於迎合低端趣味、吃老本、胡拚亂湊的大雜燴罷了。《澳門風雲2》的這類製作,是不值得效仿的。

  這不僅僅是說在商業成功上的複製有風險,當然也是對電影藝術的損害。更為重要的是,這讓人想起香港電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大量跟風、粗製濫造的現象,而這種跟風最終導致觀眾的不買賬,港片開始在東亞東南亞直至本土市場上連連敗給好萊塢。

  二十幾年前的事情,在而今高速發展、影片質量參差不齊的內地市場上重演也不是不可能;而當下若是發生內地觀眾的不買賬,那將是港片北上的一次大退潮。

  “你就按咱們定下的思路搞,票房的事,別想太多,老徐,隻要這部《港囧》不拉胯,這個係列就算成熟了,以後每年一部,能拍到你50歲,偷著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