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敞開了吃
作者:肥皂快樂水      更新:2020-08-08 04:15      字數:3966
  “大當家的。”

  “九爺。”

  眾人熱情地向高寒打著招呼。

  看到這些淳樸的人們,高寒心裏暖洋洋的。他覺得自己有一種使命感,要讓這些人們過得更好,更有尊嚴。

  “大當家的。”

  馮秀才上來跟高寒打招呼,在火把的亮光中,能夠看到他那雙老眼閃爍著淚花,他如此地激動,不僅僅是看到高寒回來了,他這個守財奴,看著張全等人先前送回來的大批的物資,激動得已經哭過一回了。

  看到高寒又弄回來了這麽多武器彈藥,他的淚水忍不住再次湧了出來。

  高寒從馮秀才的臉上,感受到了他對自己的親情。他笑道:“馮叔,你這個大管家今後可就名副其實了。”

  馮秀才擦了擦眼淚,高興地說道:“是啊是啊,咱們山寨的人再也不會餓肚子了。”

  高寒笑道:“馮叔,僅僅吃飽穿暖,還算不上好日子,以後好東西還多的是呢。”

  馮秀才一聽,眼睛更亮了,趕忙問道:“還有啥好東西?”

  此刻他一臉的財迷相,似乎那些珍奇的寶貝會從高寒的嘴裏蹦出來似的。

  王三娘站在一邊已經很久了,一直插不上話,她手裏拿了一塊花布,忍不住打斷馮秀才的話,她說道:“大當家的,謝謝您給俺帶上來的花布、胭脂和水粉。”

  高寒笑道:“王三娘,桃園鎮太小太窮,沒啥好東西,等將來我去了濟南城,給你帶一些高級的香水回來,讓你香噴噴的,幾裏地之外都能夠聞著見,讓那些老爺們兒心裏癢癢的。”

  王三娘這些天來能夠吃得飽,氣色比以前好多了,皮膚也顯得白淨了起來,此刻,臉上很自然地出現了一抹紅暈,看上去還真是有幾分姿色。

  王三娘被說得有些害羞,看到她這個樣子,眾人一陣哄笑。

  第二天早飯後,眾人都來到了聚義廳裏。昨天高寒整人繳獲來的物資,就堆放在大廳裏,眾人的臉上全都是喜氣洋洋的神情。

  馮秀才一夜未眠,連夜把物資全部統計了出來,可把他忙的不輕,卻絲毫沒有感到倦怠。他拿著統計的單據,神采飛揚地念道:“

  捷克式輕機槍兩挺,子彈4160發,漢陽造步槍57支,子彈24000發。”

  這次繳獲的子彈數目比較多,主要是劉德富家儲存的子彈,打下了劉家大院兒以後,這些子彈自然被帶上了山來。

  馮秀才還接著念道:“木柄手榴彈420顆,大洋29960塊,糧食35000斤。”

  大洋為什麽不是整數呢?原來張全帶人,把鎮上濟民大藥房的兩個郎中給抓上了山來,每個人給他們的家屬留了20塊大洋的安家費。

  馮秀才念完了之後,十分激動,他嘴唇哆嗦了半天,喊出了一句:“發財了。”

  大家也都十分興奮,附和著說道:“發財啦!有錢了。今後可以頓頓吃飽飯了。”

  王三娘望著那些裝錢的箱子,忍不住說道:“大當家的,打開箱子,讓俺們看看那些錢吧。”

  “是啊,大當家的,讓俺們看看吧。”大多數的隊員們都沒有見過,100塊大洋放在一起的情形,上萬的數字在他們的心目中,那就是天文數字,大家都想開開眼。

  那些來自國軍的隊員們比他們有見識,他們原先在部隊的時候,見過發餉的時候,軍官們抬著一大箱子錢。看到這些人沒見過世麵的樣子,感到好笑。

  馮秀才有點兒不樂意,生怕那些錢被這些人看到了,就會長是腿兒自己跑了似的。

  他搖搖頭說道:“看什麽看?不就是大洋嗎?你們又不是沒見過,還是趕緊入庫吧。”

  張全家原來是開酒坊的,雖然不是什麽大富大貴人家,在這群人裏那也算是富家子弟了,他是見過世麵的。不過,這整箱整箱的大洋,他也還是第一次見到,再說了,這是繳獲的戰利品,他也想親眼欣賞一下。

  他說道:“馮秀才,大夥兒都想看看,你就讓看看唄,看一下又不會少了。”

  馮秀才仍然不想讓他們看,他對高寒說道:“大當家的,這錢財還是趕緊入庫吧。”說完給高寒使眼色,意思是財不外漏,別讓這些家夥們看到了大洋起了貪念。

  高寒笑道:“馮叔,沒關係,就打開箱子讓大家看個稀罕吧。”

  馮秀才看到高寒同意了,他隻好不情願地來到了一個裝錢的箱子跟前,伸手打開了箱子,眾人都伸長了脖子,就看到箱子裏麵,是一封封的用紅紙包裹的細長條兒。

  “哇!這麽多。”眾人一看,發出了一陣驚歎聲。

  張全走上前去,不顧馮秀才的反對,拿起一封大洋,雙手一撅,把大紅紙包掰成兩段兒,裏麵的大洋劈裏啪啦的掉在了錢箱子裏麵。

  大家發出了一陣驚歎聲。

  高寒看到大家的表情,突然童心大起。他說道:“馮叔,把箱子全部打開,幹脆讓大家看個痛快。”

  一隻隻大箱子全部都打開了,到處是紅彤彤的一片。

  眾人真是開了眼了,人們驚歎連連,按照自己的習慣發出了各種奇怪的聲音,哈喇子流了一地。

  馬二寶個頭本來就不高,常年的營養不良,讓他看上去麵黃肌瘦,不僅如此,他還有點兒駝背,樣貌也普通,平日裏沉默寡言,在山寨裏十分不起眼。

  他從小就沒有吃過飽飯,來到了山寨裏以後,由於糧食一直緊缺,大家吃飯也都是定量,經常糧食不夠,還要摻上一些樹皮、樹葉之類的東西來充饑。

  對於那些大洋,他沒有什麽概念,他就隻是想著,以後一頓飯能夠讓他吃多少?馬二寶有個願望,憋在心裏了好久了,當著眾人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他終於按捺不住,鼓起勇氣問道:“大當家的,今後是不是頓頓都讓吃飽?每頓飯可以吃多少呢?”

  看到他兩眼放光的樣子,眾人都不由得好笑。不過,這也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於是一個個都眼巴巴的望著高寒。

  高寒笑道:“你們這幫家夥,都是餓死鬼投胎的。放心吧,以後頓頓管飽,敞開了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眾人一聽,頓時歡呼了起來。

  馮秀才聽到這裏,臉色變得十分難看,似乎看到糧食一包包的被打開,全被這幫家夥們給吞噬掉了。

  其實啊,這些家夥平時吃不飽飯,現在有了糧食,放開了讓他們吃,剛開始的時候飯量一定會很大,用不了多久,大家吃慣了飽飯,飯量很快就會降下來的。

  山寨裏有了武器和錢糧,暫時就安定了下來。

  到了下午,高寒、張全、郭恒明、杜生喜,和馮秀才開始研究山寨下一步的規劃。

  高寒首先說道:“接下來咱們的主要的任務,就是加強訓練。山寨裏原有的人,大部分連槍都不會打。你們從晉綏軍和川軍來的人,雖然經過了訓練,也參加過戰鬥,但是你們自己也心裏清楚,你們的戰鬥力比不上日本鬼子。”

  高寒說這話,郭恒明和杜生喜等人並沒有覺得尷尬,高寒說的是大實話,事實就是如此。

  高寒接著說道:“兵是練出來的,我有一套完整的訓練部隊的方法,隻要經過刻苦訓練,就能夠把普通的士兵,培養成戰力超強的特戰隊員。咱們的山寨有了一批戰鬥骨幹,才能夠站穩腳跟,不斷地發展壯大起來。”

  張全雖然有一身的武功,可是,現在早已經不是冷兵器時代了。到了戰場上,他的那兩下子也施展不開,他現在對高寒十分佩服,希望自己也能夠變成他那樣的高手。

  他第一個表示讚成,說道:“九爺,您就把您的一身本事傳下來,俺一定刻苦訓練,就是趕不上九爺您的本事,對付鬼子漢奸那也是手拿把攥、小菜一碟兒。”

  郭恒明和杜生喜在剛上山的時候,認為自己是軍人出身,看不上高寒等這些對軍事一竅不通的土匪,隨著對高寒的深入了解,他們才發現,自己原先在軍隊中學的那些玩意兒,在大當家的麵前,簡直就不值一提。

  因此二人虛心地表示,他們服從高寒製定的訓練計劃。

  接下來,眾人談論了包括山寨裏的後勤保障等各項問題,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最後,由馮秀才起草了一份山寨建設規劃。

  事情商量完了以後,郭恒明說道:“大當家的,但凡部隊都要有個名號,今後,咱們這個部隊是不是也應該取一個響亮的名字?”

  杜生喜也說道:“是啊,大當家長的,咱們桃花山是應該有個名號。”

  如今在全國各地抗日武裝成千上萬,為了擴大宣傳,起了各種嚇人的名號,什麽震八方、九路軍、聯合軍、抗日總隊等五花八門兒,幾十個人,十幾條槍,就敢稱司令。

  高寒有著自己的想法,在目前這個階段,他想做的就是悶聲發大財。有個響亮的名號,固然對於擴大宣傳、招兵買馬有好處,可是也容易成為日偽軍的打擊目標。他不想這樣做,隻是希望能夠訓練一支強有力的特種部隊,悄沒聲兒的打擊鬼子漢奸,搶劫他們的武器、彈藥和各種物資,悄悄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至於將來如何,要看形勢的需要,等到部隊有了強大的實力以後,再打出桃花山的旗號來。

  高寒對眾人說了自己的想法之後,眾人雖然覺得有些遺憾,不過,他們也不想過那種被日偽軍重點關注、整日追剿的日子。

  於是大家都同意了高寒的意見,高寒看到郭恒明和杜生喜,似乎有點兒勉強。他理解他們的心情,他們畢竟是出身正規部隊,不想頂著個土匪的名號,這也是人之常情。

  高寒說道:“你們放心,對於將來的事情我自有安排,絕不會讓你們頂著一個土匪的罵名的。我相信,將來咱們桃花山會有一個響亮的名號,山寨裏的人個個都會成為響當當的抗日英雄,光宗耀祖,衣錦還鄉。”

  如今眾人對高寒十分信任,聽到他這麽說,大家徹底的放下了心來。

  接下來兩天,大家又對馮秀才起草的方案,進行了討論、修改和補充。

  這天上午,山寨裏的人都聚集在了聚義廳裏,聽高寒宣布桃花山山寨的發展規劃。

  首先由張全發布了山寨裏的人事任命,

  桃花山大當家的:高寒。二當家的:張權。三當家:郭恒明。四當家:杜生喜:五張家的:馮秀才。

  組建特戰隊。由高寒任隊長,張全和郭恒明任副隊長,隊員20名,負責對外作戰任務。

  組建山寨警備隊。由原來的川軍排長耿華擔任隊長,隊員10名,負責山寨的內部保衛。

  其餘的人員編為後勤隊,由馮秀才擔任隊長,負責物資保管、采買、飲食、醫療和山寨的房屋建設等。

  宣布完了山寨裏的基本構架以後,張全隨後宣布了所有人員所屬部隊的名單。

  接下來,郭恒明代表特戰隊發表了講話,耿華代表警衛隊也做了發言。

  馮秀才的發言,是所有人都感興趣的,他要宣布今後的後勤保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