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新的編製
作者:青椒      更新:2020-08-08 04:10      字數:3337
  散會時,科涅夫特意拉住周逸龍,熱情表態道:

  “如果組建新軍需要骨幹,我可以提供一批。”

  周逸龍笑著表示感謝,兩人緊緊握了個手。

  這位將軍不愧也是政委出身,粗中有細,知道自己組建的是試點單位,主動送了個人情,不但交好了自己,日後試點成功後,米哈依爾戰鬥群肯定會作為裝甲兵的種子單位,返回一部分到科涅夫的坦克軍中,他也能分享到極大的好處。

  告別了科涅夫,因為隻有三個月準備,深知時間緊迫的周逸龍三人,連夜聚在一起,商議組建新軍的具體事項。

  辦公室是坦克部長巴甫洛夫的,作為地主,他一邊讓勤務兵準備茶水,一邊清空辦公桌上的文件,招手向周逸龍詢問道:

  “關於裝甲軍的具體編製,你有規劃嗎?”

  周逸龍從隨身公文包裏,掏出一疊厚厚的資料,說道:

  “早就準備好了,這幾天我可是哪兒都沒去!”

  朱可夫早就按耐不住,抬手就想搶過文件觀看,卻被周逸龍笑著擋住道:

  “先別急,這份文件是按照陸軍標準製定的,現在改成內衛軍,會有些許不同,容我先修改一翻。”

  說完,周逸龍抽出鋼筆,伏在辦公桌上奮筆疾書起來。

  大約不到十分鍾,在巴甫洛夫和朱可夫的迫切注視中,周逸龍終於完成修改,他端起一旁的茶水,將文件遞了過來。

  兩位中將同時伸出手,一左一右,肩並肩挨在一起,拿起文件,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文件中,周逸龍設想的“米哈依爾戰鬥群”結構非常簡單高效,編製從戰鬥群依次往下,直接到旅,到營。

  兩位中將一尋思,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省略掉師和團級兩個編製後,旅營級單位顯得更加靈活,更容易適應快節奏戰場的調動。

  兩人接著往下看,隻見戰鬥群具體編製上寫著如下單位:

  內衛裝甲第一旅,指揮官維克多。(原裝甲11旅營長)

  該編製包含兩個坦克營和兩個機步營,共擁有120多輛中型戰車(預定為T-34),以及大量後勤,偵查,通信,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防空和衛生單位等,總兵力6000。

  內衛裝甲第二旅,指揮官盧特考斯基。(原摩步24團營長)

  該編製同上。

  內衛機步第一旅,指揮官安德烈。(原邊防軍軍官)

  該編製包含一個坦克營和五個機步營,以大量機械化步兵為主,配屬60多輛坦克,擁有包括戰鬥工兵在內的,豐富齊全的各類兵種支援,總兵力8000。

  內衛機步第二旅,指揮官彼得。(原步兵82師團

  長)

  該編製同上。

  內衛重炮第一旅,指揮官馬克西姆。(原遠東獨立炮團團長)

  該編製擁有120多門各型火炮,以及30多門反坦克炮,是戰鬥群直屬的強大支援火力單位,總兵力7000。

  內衛摩步第一團,指揮官謝苗。(原步兵82師營長)

  該團為獨立單位,直屬戰鬥群領導,類似小旅,裝備以重型輪式車輛為主。在周逸龍構想中,他們類似於輕裝快速反應部隊,可以憑借道路和鐵路,在戰時進行高速機動,兵力3000。

  組建該團的意義之一,也是給蘇軍提供摩托化部隊的樣板。

  內衛重裝坦克第一團,指揮官索科洛夫。(原裝甲9旅營長)

  該單位裝備54輛重型坦克(預定為KV-85),直屬戰鬥群領導,是戰鬥群加強主要作戰方向的重要王牌,兵力2500。

  內衛防空第一團,指揮官鮑裏斯。(原馬克西姆副團長)

  該單位裝備70多門各式防空炮,是戰鬥群直屬領導的重要防空力量。

  內衛傘兵第一旅,指揮官科利亞。(原傘兵212旅旅長)

  該單位加強了輕型火炮等支援武器,並增設一個空降戰車營(比陸軍裝甲營小),計劃裝備40輛空降戰車,兵力5000。

  米哈依爾戰鬥群警衛營,指揮官列昂尼得。(原周逸龍警衛排排長)

  該單位是兵源優質,裝備精良的忠誠衛士,兵力500。

  最後,是戰鬥群後勤隊,指揮官庫謝夫。(原內衛軍營長)

  該單位是戰鬥群直屬領導的大型後勤保障部隊,包含大量運輸、維修等技術兵種,兵力高達15000。

  值得一提的是,戰鬥群後勤隊中,還包含一支3000人隊伍的內衛警備第一團,指揮官蘇米諾夫。(原內衛軍副營級軍官)

  看著這份詳細龐大的計劃書,巴甫洛夫是拍手直呼道:

  “我的乖乖,胃口真大啊!之前我說戰鬥群的編製,都能塞下個集團軍,還真的被我說中了!”

  整個戰鬥群一共包含兩個裝甲旅,兩個機步旅,一個重炮旅,一個重型坦克團,一個摩步團,一個防空團,一個傘兵旅,再加龐大的後勤隊和警衛營。

  巴甫洛夫隻是初步估計,戰鬥群的兵力就高達六萬人以上,直逼七萬大關,遠超普通軍級單位,更是擁有性能強大的各式坦克近五百輛。

  要是再算上戰鬥群中,預定配置的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走防空炮、和裝甲運兵車等支援武器,整隻部隊簡直是豪華的光芒四射,無論放到哪個軍區,都是讓人眼紅心癢的心頭寶貝啊!

  難怪斯大林同誌提出,要將新

  軍先放在內務部組建,果真是有先見之明。

  隻是,如此奢華的配置,所有裝備要是真落實下來,巴甫洛夫覺得3個月都是遠遠不夠的,他忍不住開口詢問道:

  “這是不是太多了些,T-34和KV坦克,我們都還沒來得及量產,如何能在三個月內滿足部隊需求?”

  周逸龍絲毫不讓步的說道:

  “能產多少就裝備多少,不夠就用T-26和BT坦克頂上,我們不是還有一萬多輛老式坦克嗎?數量一定要管夠,你這個坦克部長,可要發揮大作用,多想想辦法!”

  朱可夫也從旁支持道:

  “對!這支單位我們一定要做好。將來,它會成為裝甲軍的種子部隊,抽調到其他新組建的機械化軍中。所以,就算現在數量多點,從長遠看,也是完全有必要的!”

  不得不說,朱可夫是有深謀遠慮的,這也正是周逸龍的考慮之一。

  要麽不搞,要搞,就連後續操作也一起想好!

  豁然開朗的巴甫洛夫,狠狠拍了拍自己的光頭,咬牙保證道:

  “啥也不說,就是幹!一定給你盡快湊齊!”

  三人相視一笑,朱可夫又指著手中的文件發問道:

  “為什麽將重型坦克,集中在一個獨立團裏,而不是加強給各個裝甲旅?”

  這個問題問到點子上,這是二戰當中,蘇德兩國不斷摸索總結後,才做出的調整。

  比如德軍就搞起了獨立重裝坦克營,著名的有502,506坦克營等等,全部都是裝備虎式和虎王坦克,而蘇軍搞的,是獨立重坦克大隊或團。

  周逸龍當即解釋道:

  “將重型坦克分離出來,有兩個明顯的好處。其一,是不會拖累裝甲旅的行軍速度。其二,重型坦克成本較高,數量較少,將其安置在戰鬥群直屬下,可以方便最高指揮官,對需要加強的戰役方向,進行集中使用,避免因為分散,影響戰鬥發揮。”

  朱可夫聽後思索片刻,當即點頭表示肯定,隨即卻又指著另一處發問道:

  “那傘兵呢?裝甲軍裏麵,為何要配置一個傘兵旅?”

  這個問題,就牽扯更大了,周逸龍攤開紙筆,一一詳細解釋開來。

  歸根結底,軍隊的建設工作,跟使用的戰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簡單點講,你希望使用什麽戰術,就要組建什麽單位。

  周逸龍對裝甲兵的建設思路,正是來源於蘇軍此時還未成型的,“大縱深戰術”。

  在大縱深戰術中,進攻方需要掌握一支強大的“合成集群”,用協同戰術突破敵軍陣地;同時還需要掌握一支強大的“突擊集群”,用以對敵軍後方,實施快速猛烈的插穿打擊。

  在周逸龍構想的編製中,內衛軍機步旅兵力雄厚,混成兵種齊全,正適合擔任“合成集群”的突破任務;而內衛軍裝甲旅坦克眾多,編製相對較小,突擊力一流,更適合擔任“突擊集群”的穿插任務,對敵軍後方實施縱深打擊。

  至於獨立出來的重坦克團和重炮旅等單位,就是供指揮官機動調派的加強兵力了。

  與此同時,除去將坦克集中成大兵團使用,還需要使用到空軍和空降兵的實時配合。

  而空降兵的作用,就類似於長了翅膀的“突擊集群”,他們會先行一步,從天而降,卡住敵軍後方的各個戰略要點。

  明白了這個問題,自然就明白周逸龍伸手要空降兵的原因。

  他就是打算借著這次機會,將大縱深戰術的雛形,一舉展現在蘇軍高層麵前。

  當然,還有一支非常重要的單位,周逸龍沒有列舉在這份文件上。

  因為這個單位,不能從屬於戰鬥群,它擁有更廣闊的使用前景,需要直接建立在內務部之下,它就是周逸龍早已心動的——蘇軍特種兵部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