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日軍戰車第1團(上)
作者:青椒      更新:2020-08-08 04:09      字數:2621
  周逸龍收到蘇米諾夫發回的電報時,已經是在趕去增援先遣集團的路上。

  夜色中,借著戰車中的燈光,周逸龍仔細將電報閱讀了一遍。

  對於蘇米諾夫分隊,成功殲滅日軍“731”特戰中隊的戰績,他非常滿意。

  電報中還提到,他們成功的抓獲了兩名俘虜,有關日軍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的罪證,蘇米諾夫也都一一進行了拍照。

  說起來,周逸龍丟給他的相機,還是從那個日軍軍醫,鬆本草坪的身上繳獲的。

  因為那個家夥,已經夥同清原幸生“越獄”了,他的這些私人物品,自然就被周逸龍給毫不客氣的充公使用了。

  唯一讓人牽掛的就是,日軍“731”部隊的罪魁禍首,石井四郎的身份無法準確核實,發現的那具身穿大佐軍裝的日軍屍體,有點過於年輕,還需要通過情報再具體確認下。

  其實,對於周逸龍來說,隻需要親身看上一眼,就能確認無誤了,前世時他可是在照片上,親眼看到過那惡魔的長相。

  不過,日軍特戰中隊既然已被消滅,終歸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下一步,隻需要在渡口堅決擋住日本援軍就行,一旦徹底圍殲了日軍23師團,整個諾門罕的敵我形勢,就基本大局已定了。

  對於這一點,周逸龍倒不是很擔心。

  蘇軍先遣集團雖說元氣大傷,但還擁有70多輛坦克裝甲車,600多名摩托化步兵,就算進攻不足,但防守起來,還是完全有一戰之力的。

  值得慶幸的是,周逸龍之前特意調撥給先遣集團的6門76毫米加農炮,完好無損的保留了下來,它們在之前的戰鬥中,幾乎都未及展開,就又迅速的跟著部隊向後撤退了。

  在周逸龍心中,有這些力量做基礎,應該足夠拖住日軍一個步兵聯隊了。

  隻是他還不知道,一支強大的日本援軍,正在飛速趕來。

  …………

  幾乎與此同時,在漆黑的夜色中,日軍戰車團也正浩浩蕩蕩的,開往哈拉哈河西岸。

  為了瞞住東岸的蘇軍,戰車團團長安岡正臣,特意留下了十幾輛戰車,一直跟東岸蘇軍激戰到黃昏,才鳴金收兵,調頭追趕大部隊。

  在主力部隊夜間行軍時,他又刻意強調,不許打開車燈,以免暴露自己,被敵軍發現。

  因此,所有日軍坦克都是閉燈前行,同時將車速控製在每小時十五公裏左右。

  為了不讓部隊跑散,保持住隊形,所有坦克的車長們必須打開艙蓋,探出頭來前後互相照應。

  靠著這些辦法,日軍戰車團成功的迷惑了東岸蘇軍,在東岸蘇軍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將戰車團主力調往了西線。

  當然,這些精妙的主意,並不是坐在裝甲車中的安岡正

  臣中將,獨自一人想出來的,說起這些,還真是多虧了身邊的這位德軍坦克專家,埃倫上校。

  這位來自德國的精英同行,有著中年人特有的沉穩內斂,一雙目光深邃的眼睛,似乎總能敏銳洞察出問題的關鍵,英俊瀟灑的臉上,總是時刻掛著從容又自信的微笑,安岡正臣中將看到他的第一眼,就覺得這必定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他似乎對坦克特別有興趣,從一開始,他就沒有跟隨胡伯爾中將前往西線,而是自願隨同日軍戰車團,一起留在了東線。

  說起來很慚愧,當初大軍向諾門罕地區集結時,在所有參戰陸軍中,最晚抵達前線的,恰恰是看起來應該速度最快的——第1戰車團。

  這並不是安岡正臣中將故意拖延時間,事情搞成這個樣子,還是大有原因的。

  受限於日本戰車的生產能力,坦克裝甲車在日軍中一直是稀罕寶貝,至於成建製的坦克部隊,那就更加少見了。

  而第1戰車團,是目前日本僅有的一個坦克師團,被參謀本部視為“軍中國寶”,就這麽一個“國寶”,還依依不舍的配屬給了關東軍。

  沒有辦法,誰讓關東軍的假想敵,就是實力雄厚的蘇聯紅軍呢。

  關東軍拿到了這個珍貴的寶貝,平日也都是藏起來好好護著,根本就舍不得用。

  除了進行檢閱式時,偶爾拿出來裝裝麵子,到處炫耀一下,其他時候,都是哪也不讓去的,就算古時大家閨秀所謂的“養在深閨人未識”,也不過如此罷了。

  如此日久,也間接造成了戰車團的“生活自理水平”非常差。

  說起來,出征諾門罕,還是它首次參加大規模遠距離作戰,光是整理物資,就忙活了好幾天。

  1939年6月25日,第1戰車團終於攜帶著一大堆家當,乘火車到達了阿爾山。

  阿爾山是白阿鐵路往北的終點站,這裏比海拉爾直接到諾門罕要更近一些,但少說也還有180公裏路程,沿途盡是些原始森林,要是一下雨,河水必定泛濫,道路那叫一個泥濘不堪。

  日軍此時還沒有意識到,裝甲部隊後勤建設的重要性,戰車團竟然沒有專用的拖車,全靠坦克自行在爛泥地裏“吭哧吭哧”的掙紮。

  如此做派,還沒走多久,日軍坦克那緊窄的履帶,就會被泥土徹底糊住,導致故障頻繁發生。

  更糟糕的是,泥土路被坦克碾壓後,又形成了泥漿溝,後麵跟著的那些油罐車、彈藥車、給養車可倒了大黴,經過時一股腦的,全都陷了進去。

  這下可好,就算一輛卡車陷入泥溝中,也得至少二十個身強力壯的年輕士兵,才能使勁拖拽出來。

  而整個戰車團光坦克就接近一百輛,更不用說,那些比

  坦克還要多的後勤補給車了。

  就這樣,戰車第1團的日軍大兵們,連敵人的影子都沒見到,每天忙活的,就是拖車、推車,再拖車、再推車,急得戰車團長安岡正臣中將是常常上躥下跳,暴跳如雷,可能怎麽辦呢?

  很多問題,是平日裏養尊處優時,都沒能發現的,這個時候都上戰場了,你急一下,就能完美的解決了嗎?

  如果隻是這些,也不至於搞那麽久,再說說戰車團下屬的工兵聯隊,這支活寶部隊也沒少給他們的老大添堵添亂。

  這個工兵聯隊嚴重缺乏重型舟橋設備,哪怕遇到稍微寬一點點的河流,就兩手一攤,表示毫無辦法,還臉不紅心不跳的建議安岡正臣中將,隻能繞路而行。

  有他們在這“幫忙”,弄得戰車團的行軍速度,是更加緩慢了。

  就這樣,裝備大量車輛的日軍戰車第1團,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最後抵達戰場的日軍主力部隊。

  他們的行軍速度,甚至比純粹靠兩條腿走路的23師團,都慢上很多。

  搞到最後,仗著自己王牌身份,一向喜歡惹是生非的第7師團26聯隊,甚至打出了“熱烈歡迎戰車第1團,火速支援前線”的橫幅,弄得安岡正臣中將是麵紅耳赤,羞愧不已。

  好在這糟糕的一切,在遇到那名總是帶著自信微笑的德軍上校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磕磕絆絆的戰車第1團,在他的建議下,似乎一下子就從蹣跚學步的幼稚嬰兒,變成了健步如飛的強壯大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