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〇五章 新型義體的研究
作者:嵐德鯗      更新:2021-01-09 17:11      字數:2299
  交流好書,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在關注,可領現金紅包!

  “應該說,學校是必要的。”偶戲師與烏派的同誌們交談,“今後烏托邦社會裏,學校應該起很大的作用,不單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地方,更應該和社會生產聯係起來。學生在學校應該學什麽?我看,要具備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能力。”

  “就是多加課程,是不是?”

  “那也不用。基礎教育的時候,應該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等到學生成年,就要學著進行農業生產。”

  “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學生,就讓他們種地去嗎?”

  “種地有什麽不好的?以後不止學生們去種地,每個人都應該去種地。”

  “耕地也是有限的嘛。”

  “種地,打魚,放牧,農業生產是必須的,要讓每個人都有一塊自己的土地,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學校教會他們如何應用這些生產資料,如何製作生產工具,這就夠了。”

  “主任,您這話說的,咱們以後就是要搞這麽一個農耕社會?那肯定是打不過工業文明的,這是退步啊!”

  偶戲師環視一周,然後盯著體出問題的同誌,“是單你這麽想,還是所有人都這麽想?”

  他不說話了,大家也低下頭,張春城笑著打圓場,“憑借主任的實力,到時候不用擔心聯邦的軍事威脅,咱們隻要專心搞好建設就行。”

  偶戲師搖頭,“要是哪一天我死了,那你們怎麽辦?”

  酒保咳嗽兩聲,“主任,王同誌擔心的並不是軍事方麵的,隻不過,領袖當初說過,集中化的社會大生產更能代表廣大無產階級的生產力。”

  張春城補充說,“況且,耕地的數量是有限的,我們很難保證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耕地,並且在統計上來說,平均分配和公平分配又是很難的。土地的質量、麵積隨著氣候的變化而變化,真要完全的公平,除非大家都使用無土栽培這樣的新農業。”

  於是大家各抒己見,一時間會議室裏頗為熱鬧。

  等他們都說完了,偶戲師這才繼續方才的話題,“世上無難事,我們走的畢竟是前無古人的一條道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都沒有放棄烏托邦的理想,怎麽一到具體建設的問題上,大家又推三阻四了?到底是推翻壓迫困難,還是建設新世界困難?我看,是建設新世界更困難,否則咱們的同誌怎麽一個個都為難了呢?舊的秩序走了,新的秩序是必須被建立,否則我們就是走老路,變成新的壓迫階級。

  “古人也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咱們在舊秩序這個筐子裏縫縫補補,給他用上各種法律限製,能保證以後的人不會再犯錯誤嗎?恐怕是不能的。如果不把生產資料平均分配,就永遠有壓迫和被壓迫階級。

  “還政於民,這是最好的選擇。”

  “這樣做,恐怕是會打消群眾積極性的。”

  “咱們究竟要的是什麽?是積極性,還是公平?文明該發展就是會發展的,不必我們給這匹馬套上韁繩,告訴她應該往哪裏跑。等我們把鼓山整合完畢,就應該開始新秩序的建設。”

  眾人沉默不語,偶戲師手中跳動著機械心髒,將所有人的心思都聽得分明。

  “既然主任已經有把握了,咱們照辦就是。”

  自救團接下來的工作,還是要團結市民,他們估算過,大部分市民耗盡存糧的時間在兩周左右,少部分的家庭存糧足夠支撐一個月,極少家庭存糧可以支撐一年。現在距離封鎖,已經快到兩周了,屆時饑餓的民眾自然要亂起來。

  饑餓將是打破社區集團的最好方法,自救團隻需要多加宣傳,那些閉門不出的家夥聞著糊糊味兒自然也就出來了。

  如今每天的宣傳也是有的,互助會這邊也安排了同學參與到自救團的宣傳工作裏,陶子成就在其中,每天的工作其實和發傳單類似,都是去一個個社區,一戶戶人家詢問是否有意向加入自救團,再有就是成群結隊在街道上喊口號,舉著自救團的旗幟,分發合成食物。

  鼓山的街道上如今鮮有無所事事的閑人,大家都在忙碌,為生存奔波。市民用自己的車輛運輸原料,從東郊垃圾場收集可用物資,提供給自救團在南郊電廠附近設立的工業區——大多是一些簡單的生產設備,由劉芳嗣一類的民間極客提供,在這裏,自救團研發生產自己的義體。

  一具義體什麽最重要?

  合理的機械結構?精密的計算芯片?威力強大的武器?

  這些都不是關鍵。

  使得義體成為人類的第二身軀的關鍵技術是通感元件。將人類的腦電波實時傳輸到義體運算單元,轉碼成機械運動的電信號。

  采用量子傳輸技術,哪怕是相隔銀河係都不用擔心信號延遲,同樣也不需要擔心信號幹擾。

  通感元件才是技術壟斷的關鍵,同時極高的製造門檻也杜絕了民間團體的仿製。

  烏派掌握的生物義體隻是取巧,並沒有太多競爭優勢,頂多是方便了刺殺活動而已,真要將義體應用在日常生活,還得是機械義體。

  不過機械義體最大的隱患還是黑島科技與福陸科技安置在固件裏的後門。企業宣稱自己不會安裝後門收集用戶**,但那絕對是騙人的,真要啟動後門,就算直接讓義體癱瘓都是可以做到的。

  在不久後,自救團的主要武裝力量當然還是要用自主生產的生物義體,不過在日常生產中,大可使用機械義體。

  通感元件不算多麽稀罕的玩意,神經飛機裏就有,東郊垃圾場隨便翻翻就能找出許多可堪一用的部件,這些都可以收集起來用於製作新義體。

  現在南郊義體廠初建,每日產量大致在六到十四台機械義體。

  這樣的速度真是叫人不滿足,偶戲師安排張春城學者等人研發新型機械義體,不求有多高的戰鬥力,也不求多精妙的設計美感,關鍵就得皮實耐操,造型不必那麽擬人,抽象派也是好的,哪怕最後是木桶上插筷子的造型,隻要好用,別的無所謂。

  秉承這個原則,張春城帶頭組建了新的研究攻關小組,成員裏赫然就有劉芳嗣,當天立項,第二天就拿出了三套可行方案,分別針對不同生產任務設計。

  新型義體結構精簡,當天產量就翻了四倍,然後出品的東西,那造型也著實醜得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