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繁榮與毀滅
作者:西風緊      更新:2020-03-10 11:15      字數:3255
  離開金字塔的各國遊客,多半會循著尼羅河繼續南下,那邊還有幾座著名的神廟。或是北上亞曆山大港,有希臘文化遺跡。

  但是高煦一行四人、放棄了上古時期的景點,向東去了蘇伊士運河,準備沿著運河南下“東港要塞”遺址。這是一條非常冷門的路線,因為實在沒多少神秘的東西。

  一路上,妙錦開始講述一戰前後的曆史,以及有關這條運河的故事。高煦結合平時從書上讀來的信息,漸漸係統化地了解了這一切。

  蒸汽機應用初期,也就是武德年後期,高煦還沒死(西元十五世紀下半葉),他長達半個世紀的統治,定向對工業技術發展砸了多年財政資金,終於搞出了初代蒸汽機。

  明朝在矣及以東的沿海地區,修建了很多“使城”、“總督府”,勢力向西擴張到了矣及,並擊敗了當地的統治者馬木留克勢力。明朝開始收攏當地勞動力、修建蘇伊士運河,意圖打通與歐洲的最近航線,但是到高煦掛掉、運河還沒修完。

  大明艦隊向南抵達了澳洲,因為當地沒有國家,高煦隨手取了澳區的名字,並遷徙了少量人口過去養馬、搞畜牧業。

  船隊向東橫穿太平洋已經發現了北美大陸,起初取名“美區”,並在西海岸建立了一個叫“新洲港”的屯堡,不斷遷徙人口過去立足。但是當時的船隻航速很慢,橫穿太平洋仍不容易,相比遼闊的美區大陸、漢人過去那點人口嚴重不足。

  考慮到海上活動頻繁,信息不可能長期保密,歐洲人從大西洋過去找那塊大陸更容易。明朝廷開始向美區土著示好,送各種禮物,還到那邊到處宣揚大陸橋理論,說當地土著、是上古時期從大明這邊遷徙過去的同鄉,還給他們取了名字叫殷人,企圖“教化”土著,以擴充漢人人口的不足。

  朱高煦和他的孫子在位時期,大明還沒出太大的問題。隻是後來的皇帝大臣們很擔心海外的勢力尾大不掉,漸漸停止了繼續擴張,卻不敢輕易放棄已經占據的“祖產”、投資巨大的海港運河。國內從官辦大廠中獲利、海貿中暴|富的各方勢力,也不允許。

  較長時間裏也不存在經濟危機一說,明朝的海外市場實在很大,資本長時間處於市場的開拓期。

  蘇伊士運河修通之後,明朝麵臨奧斯曼帝國的擴張壓力,開始與歐洲各國交好。

  朝廷讓占據摩洛哥的葡萄牙人、占據意大利的奧地利人代理了水路中轉貿易。接著明軍在地中海岸、亞曆山大港東部修建“東港”,屯駐海陸軍;向奧地利人、歐洲雇傭軍出售大筆淘汰軍|火,武裝這些潛在的幫手。

  西班牙人航行到了南美,讓當地土著的遭遇慘絕人寰,歐洲疾病、槍|炮造成了災難,還有放蕩不羈的西班牙人在當地的混血兒童不斷增加。

  這時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簽訂了一個條約,意思是世界的西方歸西班牙、東方歸葡萄牙。明朝當然隻是看個笑話

  ,不予理會。

  西元十六世紀,大明朝矣及總督府與奧斯曼人發生了一場短時間的戰爭。

  奧斯曼船隊被明軍的蒸汽炮艦擊退,奧斯曼軍隊在陸上也寸步難進,無法再重演攻破君士但丁堡的偉績。雖然矣及總督府當時的水陸總兵力、隻有幾千人,但憑借武器代差,頂住了附近大帝國的軍事進攻。

  明軍靠矣及駐軍那點人,很難反攻龐大的奧斯曼帝國,當時的明朝廷也無意繼續擴張,於是雙方和談。奧斯曼人賠款,但得到了一部分中轉貿易機會。

  奧斯曼人消停之後,東西方之間總體上和平相處了一段時間。在近兩百年裏,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生計。

  西班牙人在南美挖白銀,然後滿世界消費,過得相當闊綽,前期沒有什麽問題。葡萄牙人、意大利人夥同奧地利人,做著中轉海運貿易,也很滋潤。

  荷蘭人和少量英國人,幹起了海上搬運的業務,開展金融生意,也還好。

  英國和法國的破產農民、犯人,跑到了北美洲西部拓荒,土地很肥沃。英王宣布北美全境屬於英國,也沒甚麽問題,因為大陸很大,能占多少各憑本事。殖民者驅逐土著占有土地,講故事汙蔑當地部落是食人族、以便正義討伐屠戮什麽的,都是正常操作。

  而東方的明朝廷對局麵也相當滿意,當時關稅並不高、而且各國管理不善,漢人賣起了各式工業製品。即便海路遙遠,但蒸汽船海運成本低,大家依舊賺得很開心。麵朝歐洲各國包括東歐和俄國、奧斯曼等地的巨量人口市場,還有東方傳統勢力範圍的廣袤市場,當時的明國上層一段時間裏過得還不錯。

  英法普(普魯士)等多國大力發展工商業,提出重商主義理念。雖然大明的工業製品物美價廉、先發優勢難以競爭,但歐洲人依舊有很多行業可以做,比如引進設備做紡織業,營銷奢侈品手工業、銷售農副產品、金融業等等。畢竟西班牙人挖了白銀又不願意生產商品、出手十分闊綽。

  中間荷蘭人對英國人,英國人對法國人,奧斯曼自己政|變和內戰,多地多次發生小規模戰爭,問題不大。明朝廷根本沒打算參與,趁機賣起了淘汰的軍火,並且兩邊同時賣。

  英國爆發了起義,國王時不時被哢嚓,導致有段時間都沒人敢登基。然後就是普魯士崛起,打敗了法國人,趁機武力統一了德益誌聯邦,讓法國人痛心疾首。

  繁榮總是那麽短暫,戰爭的陰霾在上層的狂歡之中、正在不斷地醞釀。

  東西方的毀滅與混亂,終於先後引|爆了。

  這場世界大戰曠日持久,初期的戰爭烈度並不強,打打停停,到最後才發展成決戰。

  而且一開始東西方的大戰是各打各的,然後才愈演愈烈。當時歐洲各國陸續出現了極|端民族主義思潮,接著法國爆|發了革命,起義者先是幹掉了國王,後來又是起義者自己互幹。

  原本打算推翻國王、成立資本家議政體係的法國,在內部互鬥和民族主義的醞釀下,成功地變成了軍事獨|裁正府。這時隻能擴張民|族主義“榮譽感”了,於是法國人首先拿西班牙人開刀。這個富裕之後揮霍無度、已經返貧的帝國,內部本來就快原地爆|炸了,法軍一來,很快就分崩離析。

  輕鬆幹掉西班牙的法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下一個目標就是德益誌,打算一雪前恥。德益誌正府嚇得半死,趕緊到處結盟,奧匈、奧斯曼、意大利等人與德益誌簽訂了互助條約。但是德國國內極|端民族主義流行、日耳曼血統高貴論之類的層出不窮,所以老皇帝被迫準備開戰。

  無獨有偶,大明國內也積弊叢生,最終訴諸武力,開始了內|戰。

  當時明國的問題簡直錯綜複雜,並非兩種勢力的簡單矛盾。大資本日益兼並壟斷,造成了大量農戶和工人赤貧、生計困難,上層占有了天文數字的資產和利潤,貧富懸殊極大,國內起義和邊疆外族造|反此起彼伏。

  皇帝的集|權與大資本家之間的矛盾擴大。皇帝想征稅、以填補極度奢靡的生活花銷和正府開支,大資本家大地主們指責皇帝征稅太過隨心所欲。大資本想轉嫁稅收給底層,已變得日益艱難,因為底層已經赤貧了。

  大明皇帝還想收回官辦公司的利潤,這顯然不可能。大量官辦公司,包括能源、軍工廠,都控製在了文官和勳貴手裏,一百年前就瓜分完畢了,名義上屬於公家而已。現在想收回來,不是要別人的命嗎?

  資本家一般兼有大地主、文武官員的身份,都是有錢有勢的人物。他們之間的矛盾也不可調和,因為都想擴大權力、增加對朝廷的影響力,以免突然被剝奪財產、或者漸漸被蠶食勢力。

  尖|銳的複雜矛盾之下,人們仍然維係著大明王朝,已經算是奇跡了。大概因為秦朝以來,大一統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想的都是搞|死對手、自己獨大。

  然後一個姓周的內閣首輔、兼大資本家大地主的騷|操作,直接引|爆了戰爭。

  這人上台後,拉攏了一個北方國防區的大將(當然這些大將本身也是富豪),周首輔把地方軍政財權放給大將“協調”,讓他去平叛、鎮|壓起義。大將卻養寇自肥,長時間無法撲滅起|義,還不斷伸手要錢、兼並北方公司。

  朝廷其他勢力想方設計施壓,讓首輔罷免這個大將,以免軍事集團演變成軍|閥。但是周首輔怎麽舍得、放棄這麽大的政|治資本?

  一番內鬥後,剛登基的年輕皇帝本來想大展宏圖,結果發現全是爛攤子,大罵滿朝都是奸佞,皇帝惱怒不已,把周首輔拉到午門外活活打|死了。驚懼不已的邊將大將,隨後舉起了造|反的旗幟。

  內戰的序|幕忽然拉開,硝煙籠罩在以太平洋為內湖的龐大帝國版圖之上,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