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楊普誤俺
作者:西風緊      更新:2020-03-10 11:12      字數:3278
  七月二十日,平安率前鋒軍接近大同府城,在五裏地之外紮營。三天之後朱高煦率主力騎兵到達,三萬多馬兵浩浩蕩蕩兵臨大同城下!

  秋風蕭瑟,空中的塵土中夾雜著落葉;大同城外兵馬洶洶,一片肅殺之氣。各部馬軍已派兵在四麵活動,到處都是奔跑的戰馬。空氣中嘶鳴與馬蹄聲帶來了戰爭的氣息。

  朱高煦拍馬來到城池東門外,張望了一陣城樓上的旌旗軍械。他轉頭對侯海道:“把勸降書射到城頭上去,叫代王派人出來談談。”

  侯海還來不及應答,忽然便瞪眼看著遠處的城門。朱高煦回過頭一看,便見城門正在緩緩地打開!

  一眾文武觀望了一會兒,朱高煦改口道:“不用再射箭。傳令,叫平安調兵入城,控製城門!”

  不多時,馬蹄聲轟鳴起來,一隊隊馬隊大喊著魚貫衝進城門。將士們的歡呼聲也響起了,在四麵此起彼伏。

  城內的知府等文武官員,已來到了城門口兩側。朱高煦隨後拍馬靠近,便聽得那些跪伏在地的人高喊:“臣等恭迎聖上……”

  “他們本來就是朝廷命官,不算投降。”朱高煦回顧左右,露出了笑容。

  眾人紛紛陪笑,噪雜地附和了一陣。

  平安派人出來,稟報城內無事。朱高煦便率眾走向城門,他看見一個紅袍官員跪拜在路邊。那人大聲道:“臣等聞聖上率大軍,幸大同府。已備足三萬大軍十日之糧、犒軍之物,請聖上派人察驗。”

  “甚好。”朱高煦點頭道。

  接著朱高煦又張望甕城裏的光景,見許多將士站在裏麵,把兵器都丟在了地上。

  紅袍官員又解釋道:“稟奏聖上,那些繳械的軍士,乃代王府的護衛軍。代王說要秋防,早先便把護衛軍派到城門上來了,並稱協助官府防備外寇。”

  朱高煦不置可否,騎馬衝進了城門。大股馬軍沿著城中大道,徑直往代王府行進,路上未遇半點抵抗。

  大同城裏,百姓們竟然不懼披堅執銳的官軍,無數人湧上了街頭。百姓在道路兩邊、給官兵送上酒水雞蛋等物,四下裏熱鬧非凡。

  朱高煦見此狀況,不禁愕然。如此軍民魚水一般的熱情場麵,他似乎隻有以前在電|視裏見過。

  這時齊泰拍馬靠上來,說道:“聖上,大同府百姓久苦。朝中諸臣多次彈劾代王為非作歹,如今看來,應非空穴來風。”

  朱高煦點了點頭,沉聲道:“當年太祖皇帝叫他(代王)坐鎮如此要地,他卻辜負了太祖皇帝的重托,實在沒起到甚麽作用。”

  ……城裏的喧囂嘈雜聲音十分大,連王府裏麵也隱隱可聞。

  三十多歲的代王朱桂,正坐在承運殿的王座上。他剛剛聽到消息,大同官府的一群文武把城門徑直打開了,此時他不禁仰頭長歎。

  下麵一個武將抱拳道:“末將請命,王爺可先發檄文,聲討偽帝篡|奪皇位,以鼓舞軍心!再準末將,率軍守衛王府各門,與官軍決一死戰!”

  朱桂擺擺手,有氣無力地說道:“算了罷,無用之事。”

  “唰!”他從腰間忽然把一把劍拔了出來!大殿上的文武宦官忙跪伏在地,剛才說話的武將哭道:“王爺!王爺使不得啊。”

  代王府長史也急忙上前,作揖勸道:“王爺且慢!下官聞得,旬日之前趙王自請削除護衛,聖上未予準許,仍舊叫趙王鎮守北平。故下官以為,或許聖上看在宗親的情分上、此事還有迂回餘地!王爺何不向聖上求個情?”

  “那趙王的心腹黃儼,不是也有份……”朱桂詫異道,“你的消息屬實?”

  長史道:“千真萬確!此消息,來自下官同窗好友,應無虛言。聖上對諸王或有寬恕之意!”

  朱桂怔了一會兒,忽然一拍大腿,咬牙道:“楊普誤俺!”

  長史鞠躬道:“王爺若願修書認罪,下官願為使者,出王府去麵見聖上。”

  旁邊那個武將皺眉道:“如此泄|了士氣,官軍定要衝進王府捉人,還能談嗎?”

  長史道:“下官坐吊籃出宮,悄悄前往。”

  朱桂歎了一口氣,終於點頭道:“試試罷。”

  ……朱高煦的中軍大旗下,代王府長史送上文書,言明來意。不料,忽然周圍一片哄堂大笑,有的武將差點沒笑得從馬背上摔下去!

  長史一臉尷尬地轉頭看著周圍的人,臉色青一陣白一陣,說不出一句話來。

  就在這時,朱高煦在馬背上說道:“代王畢竟是宗室藩王,談談是可以的。”

  人們的笑聲漸漸小了。朱高煦馬上果斷地說道:“傳令各軍,擇地紮營。你這個長史,回去告訴你們代王,朕的大軍暫且不進代王府了。叫代王親自出來迎駕,有甚麽話來中軍行轅說。”

  長史忙叩拜道:“聖上仁厚,臣領旨!”

  朱高煦說完,便調轉馬頭,離開了代王府正門。中軍武將在附近征用了一座宅邸,朱高煦等人便暫且在這裏。

  不到半個時辰,中堂外麵忽然傳來一陣喊聲:“臣受奸|人蠱|惑,一時糊塗,犯下大罪。今自縛於聖上跟前,請聖上降罪!”

  朱高煦聞聲站起來。他走到門口時,便看見一個壯年大漢光著上身,手臂被反綁著,背上還插了幾枝樹枝。朱高煦頓時明白,這是個典故:負荊請罪!

  而這個大漢,必定是代王朱桂無疑。

  然而朱高煦與代王並不是廉頗藺相如,他對代王十分陌生,從來沒見過麵;而且正是這個十三叔,陰|謀設計想要他的性命,其用心十分歹|毒!

  朱高煦若是隻顧自己的感受,根本不會給代王請罪的機會,必應直接下令攻打王府、讓其死在亂兵中了事!

  不過朱高煦沒有那麽做,他心裏想的是:代王犯了彌天大罪,竟然沒被處死,那麽別的藩王有甚麽理由、會覺得他們會死?

  何況代王的陰|謀表現,以及麵對大軍討伐時的不堪一擊、束手就擒。朱高煦實在沒法把他當作對手,心裏連憤恨也激不起多少,似乎隻有厭惡!

  中堂裏跟出來的一眾文武官員,以及院子裏的侍衛將士,都冷冷地瞧著代王。

  朱高煦麵無表情地走到了代王麵前。代王急忙叩首,口口聲聲認錯。

  “你為何如此糊塗?!”朱高煦尋思了片刻,突然便作出了痛心疾首的表情。

  他搖著頭歎一口氣,伸手指著代王道:“我登基以來,每念及宗室親情,對諸位藩王無處不寬恕厚待。可是你為何反不念親情?代王將來如何麵對太祖皇帝、列祖列宗?”

  代王臉色蒼白道:“臣一時糊塗,悔之莫及!”

  朱高煦仰頭長歎,伸手在胸口捶了幾下,神情痛苦,就差沒擠出眼淚來。此時朱高煦光是做動作,沒說出一句話,她轉過身背對著代王,才以悲傷的口氣道,“事已至此,朕實在無奈!將代王府家眷、官署官吏、護衛軍中千戶及以上武將全部捉拿;各疑犯隨軍送北平城,待有司及諸王使者會合,一起審訊代王等一幹人罪狀!”

  侯海抱拳道:“臣遵旨。”

  “聖上……”代王的聲音道。

  朱高煦頭也不回地說道:“查明罪狀之後,將代王送中都看押……你好生為祖宗守陵,懺悔罪惡!”

  代王的聲音道:“臣謝聖上不殺之恩!”

  代王認罪被拿下,整個王府已無抵抗的必要。官軍大軍進城的當天,一切似乎便已塵埃落定。

  三萬多騎來到大同府,隻是繞路走了一圈,沒有發生一次像樣的戰鬥。

  官軍在城裏駐紮幾天,辦妥了諸事之後,大軍遂掉頭向東北方向、隘口關(張家口)進軍。瞿能、王斌等大將率領的二十餘萬主力正在行軍,兩軍或能在隘口關附近會合。

  而代王府一幹人等,將會被押送去北平,交給留在那裏的官員與將士看押;然後由高燧主持審問。

  最近雖有意外,但各地似乎沒有掀起甚麽風浪,不過耽誤了一些時間。

  稍作拖延,朱高煦的大軍進入韃靼諸部的地盤時,天氣將會更冷了。好在北征之前,軍中已做了好禦寒的準備……

  七月底,朱高煦平安等率眾進軍至隘口關以南,大軍在羊河與清水河匯流的湖畔紮下大營。此地的四麵,都能看見重山的黑影,像烏雲一樣壓在天邊;然而這邊卻有一片平坦濕潤的原野,實屬難得。周圍視線開闊,成片的莊稼地,與村莊上升起的炊煙隱隱可見。

  瞿能派人來到了大營,稟報大軍主力已通過居庸關,沿著平坦寬闊的河穀地北進,克日可與前鋒會合。

  於是朱高煦下令各部,就地修整,等待瞿能王斌的主力到達。

  不到一個月之前,朱高煦剛到北平布政使司時,放眼看到的都是綠色蔥鬱。然而仿佛彈指之間,大地上的草木似乎就開始枯了,樹梢上的樹葉也變得稀稀疏疏,秋意籠罩天地。沙場秋點兵、大致就是這番光景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