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這電影,牛批!(三更萬字,求訂閱!)
作者:蠢蠢凡愚QD      更新:2020-10-30 16:23      字數:7445
  第七零六章

  微博娛樂放出林崗仁受訪視頻是早上八點半,李世信在微博上公開diss還擊是九點。

  而《雪線》和《要愛》兩部作品主創pk登上熱搜是中午十二點。

  到李世信發送視頻的七點四十分,已經過去了整一個白天。

  但是李世信的微博評論區內,網友和吃瓜觀眾們仍然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之中。

  本來國慶節第四天,該睡的懶覺都睡好了,該旅遊的也都在高速上憋得沒精力了,該泡妞的也都腎虛了,大家夥就都沒什麽事情做。現在難得有了這麽個樂子,誰不愛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世信的視頻,突然更新了出來。

  看到那視頻的標題,以及那一座巍峨雪山上幾個渺小的身影做攀爬狀的壯闊封麵,微博裏麵的一群吃瓜群眾,炸了!

  “臥槽。《攀登》?這什麽鬼啊這是?還真來啊!”

  “不是,信爺真的拍了電影?早上跟林崗仁對的線,晚上就出了電影,這特麽有點魔幻了吧這?”

  “純路人一個,但是這老頭的性格我喜歡!說幹你就幹你,今天的事兒不拖到明天。不說拍電影的技術什麽樣,光說這個秉性,對胃口!”

  “噗!我特麽還以為信爺會用話劇的形式把《攀登》的故事在舞台上重新演繹一遍,沒想到直接做出了視頻?看封麵,還特麽是大製作啊!”

  “等等這封麵,怎麽看起來那麽眼熟呢?”

  “沙雕!這特麽不就是《雪線攀登》的宣傳海報ps掉了片名?!”

  “《雪線攀登》:???”

  “哈哈哈,人類迷惑行為,搞不懂這個老頭想要幹什麽。”

  “沙雕,看看不就完了!”

  帶著一萬噸的懵逼,一個個李世信的粉絲和吃瓜群眾,點開了視頻。

  隨著視頻的進度條君開始如蝸牛般爬行,一副泛黃的,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史實資料,展現在了所有觀眾的麵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一個百廢待興的特殊時期。在現代登山領域上,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直到一九五六年,中國才成立了自己的第一支專業登山隊。正是這群鬥誌昂揚的年輕運動員,在五年之後創造了人類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奇跡。

  機械鍵盤啪啪啪的打字聲伴奏中,一段介紹性的文字在黑色的畫麵中滾滾而過。

  畫麵亮起,一副上個世紀某機關辦公室的場景,浮現在了眾人的麵前。

  隨著一個拿著文件的身影疾步走過,辦公室裏的安靜被打破了。

  一封信件被那道身影放在了一個麵容嚴肅的領導麵前。

  看到視頻中的開場畫麵,剛才還懵逼的網友們,直接呆滯住了!

  “我要是沒看錯,這一段是《開國大典》裏的橋段吧”

  “那是唐強國老師啊”

  “臥槽,這特麽封麵是《雪線攀登》內容是《開國大典》,這尼瑪是ppt視頻啊!”

  “笑死我了尼瑪,我就想著,怎麽可能幾個小時拍出來一部電影,感情信爺是拿了老劉家的米,老孫家的鍋,生生的靠著拚湊搞出了這麽一段視頻啊!“

  “先不說這種方法可取不可取,這個思維牛逼了啊!現在全網流傳的電影超過一萬部,畫麵橋段要是真能這麽拚湊再配音,以後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拍電影了?”

  “隻看過電影速讀剪輯的,可是這種把其他電影畫麵剪輯到一個視頻裏形成新故事的,這老頭還是獨一份。先不說故事呈現效果怎麽樣,光是這個思維就牛逼了啊!666!”

  滴!

  收到喝彩值231411點!

  宿舍之中,見視頻剛剛上傳就有喝彩值入賬,再看到評論區裏一群沙雕網友的666,李世信頷首一笑。

  一群沒見識的,這就六了?

  真正牛逼的還在後麵呢,你們6早了!

  李世信的微博裏,視頻還在繼續播放;

  配合著各個電影中拚接而來的畫麵,李世信那充滿了磁性的嗓音,念起了旁白。

  “1957年,一封來自蘇聯的信件寄到了中央。信中,蘇方登山界誠摯邀請中方擬訂於1959年聯合攀登朱峰,以此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的獻禮。

  經過再三衡量,中國接受了蘇方的邀請。

  1958年夏天,雙方共同製定了攀登朱峰的三年計劃。既;五八年偵查,五九年試登,六零年登頂。

  協議達成,偵查開始,修路,集訓,運送物資。

  然而正當計劃有條不紊的實施之際,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卻打斷了這一次的合作。”

  畫麵中,一幅幅事實照片一閃而過。

  茫茫的高原上,一片亂象。

  由於這一突發事件,中蘇的登山計劃不得不向後推遲。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在這個期間,國際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視頻之中,一張張中蘇交惡的史實照片一閃而過,為屏幕前的觀眾們解釋了那一段人盡皆知的曆史背景。

  然後畫麵一轉,場景再次被切換到了珠峰地區。

  “隨著情況穩定,中方開始多次邀請蘇方繼續商談攀登珠峰一事,但此時,蘇方卻一反過去的積極態度。以技術準備不足為借口,停止了這一次的合作。”

  隨著李世信的旁白,畫麵,被切換到了一個大型會議的現場。

  “任何人,都休想卡住我們的脖子!蘇聯人不來了,我們自己幹!”

  隨著畫麵中,一個身穿草綠色軍裝的男人對著台下一聲高呼,視頻的評論區,一片沸騰!

  “尼瑪,這ppt式的畫麵橋接配合上這樣的旁白,怎麽感覺意外的來感啊!”

  “噗!《開國大典》《外交風雲》《橫空出世》,這特麽才開始一分多鍾,幾部經典影片的畫麵就全被信爺安排上了啊!”

  “笑死我了大爺的,這些演員在拍電影的時候可能都想不到,自己扮演的角色,竟然還可以有去其他作品裏再次扮演其他角色的一天啊”

  “唐強國:???我竟然出演了這部片子?李學健:???我片酬誰給報銷?”

  在一片喊六和哈哈哈之中,視頻的劇情還在繼續;

  蘇聯人不來了我們自己幹,這是領導的意思,也是中國登山隊所有成員的想法。

  因為在此時,登頂珠峰的意義已經不止於一項運動。更加關乎到了民族的尊嚴,祖國的國際地位以及領土的完整!

  在中蘇交惡的不久,中國周邊的邦交關係,也迎來了巨大的變革。

  首先就是中印的較量。

  隨著李世信的旁白,畫麵中一個身影出現在了一家滑雪運動商店之中。

  不是別人,正是《雪線攀登》中飾演方五洲的蘇皓。不過這一段畫麵,是蘇皓飾演的另一部電影。

  隨著商店之中,另外幾個膚色黧黑的亞洲麵孔的出現,李世信的旁白又起。

  “由於缺少先進的高山設備,中國登山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前往瑞士進行采購。再次期間,隊長史占春於一家裝備商店裏,意外發現了另外兩名亞洲顧客。他們正式印方陸軍登山隊的采購人員。原來印度也準備在1960年從南坡登頂珠峰。

  得知這一消息的中國登山隊頓感責任更大,任務更加艱巨。由於當時的國際關係狀況是中蘇走向決裂蘇印交好,所以中印一南一北同時攀登珠峰,無疑是一場關乎民族榮譽的特殊競賽。抱著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一直兩百多人平均年齡僅僅24歲的登山隊,浩浩蕩蕩的來到了珠峰腳下。”

  隨著李世信的旁白語氣陡然變得深沉,視頻的評論區中,網友們的評論少了下去。

  所有的人,此時已經都已經漸漸的忘記了那略顯違和的拚接畫麵,進入到了故事之中!

  而畫麵中,《雪線攀登》幾部宣傳片中的畫麵,經過李世信的重新剪輯,也呈現在了所有的觀眾麵前;

  1962年3月二十四日,在珠峰集結完畢的登山隊,製定了征服世界之巔的計劃。根據國內外高峰探險的經驗,他們決定正式突擊頂峰前,先進行三次適應性行軍。

  第一次行軍從海拔5120米的大本營出發,達到海拔6400米的位置,然後返回大本營修正。

  第二次行軍從大本營上到海拔7600米的高度,同時打通攀登朱峰的第一道關卡——北坳路線,然後返回大本營。

  第三次行軍從大本營攀登到海拔8300米,偵查突擊頂峰的路線並建立突擊主峰營地。如果條件成熟可直接登頂!

  計劃出台的第二天,天公作美適宜攀登。

  浩浩蕩蕩的登山隊全體成員開始向珠穆朗瑪峰挺近。

  風淋雪漓的山峰上,一個個被厚厚的登山服包裹看不出麵目的年輕人們,如同一個由二百多個個體組成的長條形生物,踏著冰川的積石,越過布滿冰雪的裂縫,穿過不時發生雪崩的冰塔區。

  那是一副壯闊的場麵,壯闊到在大自然中,人類哪怕是以整體而存在,都顯得無比渺小。

  那是一副恢弘的場麵,恢弘到即使自然如此的巍峨,依然抵擋不住人類的探索與攀登之誌!

  很快,隊員們安全的抵達到了海拔6400米的山腰。在紮營休息了一夜之後,登山大部隊開始返回大本營。

  隻有副隊長許競帶領的偵察小組繼續攀登,他們要提前為隊員們打通攀登朱峰的第一道難關——北坳。

  珠峰的北坳頂部,海拔7007米,坡度平均在五十六度,個別地段近乎垂直。

  那是人類光是看著就能感到腳軟的高度,那是隻有尋常人在萬念俱灰時,才會涉足的坡度。

  但畫麵中無比險峻的地方,卻是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必經之地。

  彌漫的風雪之中,偵查小組排出萬難,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終於在天黑之前登上了北坳的頂端。

  所有帶著麵罩和護目鏡,全身隻露出了被風雪吹裂的鼻梁的隊員們喘著粗氣。

  沒有歡呼,沒有雀躍。

  精疲力盡的小組成員們不知道,在這一刻他們已經創造了登山界的新曆史和新記錄。

  隨著偵察小組的打通了北坳路線,第二次適應行軍勝利完成。

  隨後,四月二十五日,55名登山隊員開始了第三次行軍。

  當他們經過北坳不久,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便籠罩了這片冰封千萬年之久的山峰。

  彌漫的大雪伴隨著十級的強風將天地之間的一切籠罩。

  灰蒙蒙的天空之下,登山隊隻能就地修整,等待風雪過境再次向頂峰衝擊。

  可是珠峰上的風雪和低溫,就像是刁婦的壞脾氣一般,交替降臨且綿延不絕。

  時間不等人,在失去了和大本營的通訊之後,隊長史占春下達了一個破釜沉舟時的決定。

  既然下不去,那就向上!

  在徹骨的冰寒之下,登山隊的五十五名壯士,收拾起了行囊。

  所有的目光,都匯聚到了那已經肉眼可見的珠峰之巔。

  但是自然的威勢,勢必讓這一次的衝鋒之路,布滿險阻。

  頂著暴風雪過後來臨的低溫和隨時可能發生的坍塌側滑,突擊隊開始向更高跋涉。

  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很快就發生了減員——水文研究員楊占義因體溫過低而昏迷休克,氣象專員孫德勝也因肺水腫而呼吸衰竭相繼犧牲。

  更加要命的是在攀登一個坡峰之時,因暴風雪引發的雪層結構變化發生了山體冰層坍塌,突擊隊的靈魂人物,隊長史占春不甚跌落渾身多處骨折。

  而除了這些之外,因為裝備的簡陋,55人之中有四十多人先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凍傷。

  麵對這來自珠峰接二連三的警告和威懾,中國登山隊,並未屈服。

  默默的埋葬犧牲的同誌,留下人輕傷的照顧重傷的,餘下能夠行動的人拿起了冰鎬和行囊,抬起了他們的頭顱。

  他們的目光所向,仍然隻有一處。

  峰,頂!

  就這樣,一路的攀登,一路的犧牲,在經過了漫長的三天兩夜之後,五十五人的小隊,就隻剩下了四人。

  可就是這四個人,在裝備奇缺氧氣用光的情況下攀登到了8500米的地方,並在這裏建立了最後的突擊營地!

  第三次行軍,超額完成了預定計劃。

  但是整個行動的成功卻是以兩人犧牲,全隊三十四個骨幹成員受到了嚴重凍傷,隊長史占春更是因為重傷換來的。

  嚴重減員的殘酷現實,引起了登山隊的不安。偏偏此時珠峰的天氣也又生變故,天空聚集了濃厚的烏雲,地麵上刮起了如刀割般的烈風——這意味著,適宜攀登的窗口期馬上就要結束。

  正當眾人陷入沮喪焦急的情緒之中時,一封來自北京的電報和一份報紙剪報,送到了登山隊的總指揮麵前。

  電報很短,隻有十個字——不惜代價,務必登頂!

  但是剪報很長。

  那份洋洋灑灑的剪報,隻說了一件事情;中尼劃界爭端。

  當時,中尼雙方關於珠峰的歸屬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談判期間,中方提出了平分珠峰南尼北中的方案。

  但是麵對這個提議,負責談判的尼方官員隻淡淡的說了一句話:貴國都沒爬上過珠峰,憑什麽分一半?

  前有蘇聯袖手旁觀,後又印堵尼泊爾虎視眈眈。這樣的背景下,登山隊員們肩負的早已經是一項莊嚴的國家使命。

  捧著那一封沉甸甸的電報,和那一份滿是屈辱與悲憤的報紙,登山隊所有活下來的人,默默的攥緊了拳頭。

  珠峰,我們必須登上去!

  很快,帶著必勝決心的登山隊員們,等到了當年最後一次適合攀登的機會。

  無月二十四日。

  由副隊長許競帶領的突擊組,登上了此前由他親手建立的8500米突擊營地。

  當眾人整理好裝備正準備向峰頂衝擊之時,卻再次發生了意外。僅僅走出了帳篷十米,許競就因為體力不支倒下了。

  看著許競那喪失了意識,滿是凍瘡卻仍然掩蓋不住憂慮的臉,組員王富洲握緊了他的手掌,臨危受命接替了突擊組長。

  帶著經驗豐富的登山隊員劉連滿,藏族隊員貢布,以及運輸隊員屈銀華,繼續衝擊通往珠峰最後的一道難關——第二台階!

  麵對第二台階最上部四米多高岩壁,隊員們盡力嚐試了一次又一次。但是每一次,都因岩壁的陡峭跌回了原地。

  這是珠峰為了抵禦凡人,設立下的最惡毒的路障。

  它的惡毒,在於讓你眼睜睜的看著勝利就在麵前,卻不可得之!

  它的惡毒,在於提醒著每一個敢稱征服的凡人;你們,在自然之前如蚍蜉一般渺小!

  冰冷的珠峰不知道,在中華民族的麵前,困難永遠都不是用來逃避的。

  它的存在隻有一個意義,那就是

  讓這個民族,以及這個民族中無數個心懷信念的個體超脫平凡,跨越過去!

  麵對陡峭的岩壁,劉連滿默默的站在了岩壁之前。在加入登山隊之前,他是一名消防員。

  在消防生涯裏,他學過一種越障方法——人梯!

  是的,人梯。

  既然沒有天梯,人的血肉之軀,便是通往非凡的基石。

  他蹲了下去,讓三個看著自己愣神的隊友們踩著自己,向上繼續衝鋒。

  很快,一個由三人組成的人梯,掛在了第二階梯的峭壁之上。

  它是那麽的簡陋,那麽的單薄,那麽的脆弱。

  看著甘願犧牲的隊友,穿著滿是長釘的登山靴的屈銀華留下了淚水。

  他的心裏比誰都明白,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溫環境,在所有人都已經體溫喪失,體力嚴重透支的情況下,受傷失血,就約等於死亡!

  默默的,他脫下了登山靴。

  隻穿著單薄的棉襪,沿著那道人梯,向上攀登而去。

  嚴重的體力喪失,空氣稀薄,使得四米高的階梯如同萬丈高樓。

  足足用了一個小時,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屈銀華才終於登上了第二階梯並固定了繩索。

  待其餘三人順著繩索爬上台階之時,隻看到了坐在雪地上傻樂的屈銀華。

  以及,那一雙已經腫脹發黑的雙腳!

  來不及悲傷。

  因為悲傷已經太多。

  默默的扶起起屈銀華,四人經曆了三個多小時的艱苦跋涉,勉強登到了海拔8700處。

  所有人的體力都已經嚴重透支,也就是這個時候,在搭建人梯時承受了大部分重量的劉連滿,一頭栽倒在了雪地裏。

  他再也沒有力氣爬起來了。

  看著那僅有一百多米,一伸手仿佛就能夠得著的峰頂,餘下三人默默的將劉連滿安置在了一處避風處,並把所剩無幾的氧氣留下了一瓶。

  這一路,所有人都已經付出了太多。

  這一路,所有人也都承載了太多。

  隻能勝利。

  隻能成功!

  安頓好劉連滿後,夜幕已經籠罩了峰頂。

  看著那已經隱約可見的繁星,剩下的三人明白,如果想要繼續前行,就意味著要抹黑行軍。

  此前,中國登山隊還沒有過這樣的先例和經驗。

  但是此時,已經顧不得那麽多了。

  在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上,總要有人踏出新的一步。

  如果沒有探索,永遠都不會有先例。

  此時,我既先例!

  默默的背起行囊,三人扶持著,踏出了一步。

  先例的一步。

  就在這從未有人走過的一步一步中,珠峰之巔的麵目,漸漸的清晰。

  夜幕降臨了。

  寒星冷月籠罩著巍峨的珠峰,如同掛在山頂的星光,將皚皚白雪映出片片點點的晶瑩。

  三個黑影在模糊的夜幕中蹣跚前行,時間在黑暗中被無限拉長。

  沒有言語,隻有咯吱咯吱的踏雪聲和烈風呼嘯著掠過。

  東方,終於顯出了一抹緋紅。

  天,亮了。

  晨曦的微光投射在珠穆朗瑪峰那海拔高達8848米的山頂,也照亮了三個已經麻木,隻靠著一個信念機械前行的身影。

  沒有激動相擁,也沒有喜極而泣。

  精疲力竭的三人隻是平靜的將五星紅旗,穩穩插入了冰麵。

  站在那世間絕美的風景之巔,他們沒有逗留許久。

  因為在腳下,還有一個生死未知的戰友,在等待著他們。

  最後,王富洲采集了九塊岩石標本和雪樣標本,三個開始下山。

  行至海拔8700米時,三個人看到了站在雪坡上向他們揮手致意的劉連滿。

  在這一刻,完成了這個世界絕大部分人都未曾完成過的壯舉,且在這個過程中從未氣餒退縮的漢子,這一刻卻淚如泉湧。

  隻因為此前命懸一線,隨時可能死去的劉連滿手中,此時正高高的舉著一個罐子。

  那是上山時三人為他留下救命的,氧氣瓶。

  那看起來沉甸甸,似乎從未用過的氧氣瓶。

  四個人興奮的相擁而泣,在共同享用了那瓶劉連滿用生命節省下來的氧氣之後,繼續下山。

  就在四個人返回了營地的第二天,珠峰的天氣驟變。

  而此時,正在南坡攀登的印方登山隊,因遭遇大風雪不得不铩羽而歸。

  這一局,我們贏了。

  視頻的畫麵中,一連串老舊的報紙新聞,在所有已經淚光閃閃的觀眾麵前劃過;

  《中國登山隊創造珠峰攀登奇跡!》

  《中尼邊界條約正式簽署,兩國曆史遺留邊界問題徹底解決!》

  一份份承載著曆史的新聞所包含的,是那一整代攀登者們的犧牲與付出。

  不知不覺間,視頻的進度條已經走到了最後。

  李世信那充滿了磁性的旁白,也再次響起;

  “中國人的攀登精神在征服著國際的同時,也影響著國內的登山者們,創立著不朽的傳承。十五年之後的一九七五年,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再次從北坡登頂。並創下新的世界記錄,這一次登山時,隊員們接住屈銀華當年打下的鋼錐,在第二台階最難攀爬的岩壁上,架起了六米長的金屬梯,世人稱之為——中國梯!

  這架曆經風雪的中國梯,承載著中國人探險珠峰的壯烈曆史,也見證著中國第一代登山隊員征服珠峰的艱辛與無畏。它不僅將天阻變成了通途,更彰顯著大國的氣度與尊嚴。

  領土完整,不可侵犯。為國登頂,寸土不讓!

  李世信剪輯作品——《攀登》。

  全片,完。”

  隨著視頻在最後一秒定格,無數個屏幕之前的觀眾,默默的攥緊了雙拳。

  評論區中,一片沉默。

  足足過了許久,一條評論,才刷新了出來。

  “牛,批!”

  隨著這一聲發令槍般的評論,互動區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