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白喜事!
作者:瓊小樓      更新:2020-08-01 11:08      字數:3424
  到了門口季心安叫了人開門,開門的是一個跛腳的大叔,她說要叫三伯。

  季心安:三伯,這是小寧的朋友,是一名軍人,回家探親聽說這裏有烈士園,想來祭奠一下。

  季三伯:好好,小寧回來了?

  林誠樹:三伯您好,我叫林誠樹,是阿寧的朋友;她被派到國防大學交換學習了,回來不了,我剛好有探親假,聽說爺爺病重想來看看爺爺。

  季三伯:好的,我大叔生病是有一段時間了,他也挺受罪的。

  季心安:就是啊,可能他牽掛在外的小寧和季心恒,想來能回來看看他,讓他安心的走也好,可是來不了!

  季三伯:真的受罪,能好起來倒還好,好不了,早點解脫也好,我聽說他好久沒能吃飯了呢!

  季心安:是呀,今天早上醒來說是要吃雞蛋呢!

  季三伯:怕是回光返照吧!

  季心安:不知道呀!

  季心安和季三伯站門口聊天,林誠樹到碑前敬了禮。

  季三伯,叫他們留下喝茶,他們婉言謝絕了,想早點回去看看爺爺。

  從酒坊買了五斤高粱酒,裝酒的是葫蘆。

  酒坊的老板是兩個頭發花白的老爺爺和老奶奶,聽季心安說他們有過一個女兒,但是在很小的時候就生病去世了;他們是從外地搬來這裏的,村裏人隻知道他們是北方人,具體是哪裏倒是沒有人知道,他們來這裏幾十年了,也都成了地地道道的同州人了。

  林誠樹:姐,這邊有種葫蘆和高粱嗎?

  季心安:有啊,以前種的人少,現在基本上家家都種的有;我們這兒的天氣,隻能種一季,三月份種,十月份收獲。高粱種的也好少的,酒坊的高粱都是從外地進來的。

  林誠樹:哦哦……

  聽季心安說這些,林誠樹對這個地方有種好奇和喜愛之心;好喜歡這個地方,第一印象就是山清水秀,空氣很好。

  從酒坊走回家的路是夠一個車通過的泥路,有經過一條小河,用木板搭起來的橋梁,上麵已經結了很厚很厚的泥塊。

  到家的時候是下午三點鍾的樣子,季心安給林誠樹介紹了家人。

  林誠樹看來季心寧的爸爸媽媽就像照片上那樣,樸實,和藹,話語不多。

  他們見到林誠樹很高興,也很客氣;這讓林誠樹有些不自在,他仿佛能理解了那一年他在部隊,季心寧一個人第一次去他家裏她也不自在了吧!

  但這種不自在很快就消失了,他見到季心寧爺爺的時候,老人家是被扶起來靠在床頭坐著;精神很好,本不像是生病樣子。

  他看到林誠樹的時候是笑著的,就像是很高興見到他。

  林誠樹對於麵前第一次見的這個老人,也有種好久不見的感覺,很親切,這一畫麵就像以前經曆過一樣。

  他還沒開口叫爺爺,老人家先開口和他說話了。

  爺爺:小誌回來了?

  他伸出手拉林誠樹,像要他坐下;爺爺說的話他聽不懂,是少數民族的話。

  季心安:爺爺把你當成我哥了,季心誌。

  小姑:爸這不是小誌,這是……

  林誠樹:小姑,不說了……

  林誠樹給旁邊的小姑搖了搖頭,就按爺爺以為的吧!

  爺爺:小誌以後當大官(少數民族語),小誌很了不起的。

  季心安在一邊給他翻譯。

  林誠樹:爺爺!你快快好起來,以後我帶你去,去看,我給你買酒喝。

  爺爺:好好,我還真的好久沒有喝酒了(少數民族語)。

  林誠樹:叔叔,大伯 我有買了些高粱酒來,能給爺爺喝點嗎?

  大伯:喝吧,他的願望了。

  大伯坐在床邊扶著爺爺,林誠樹拿杯子給爺爺倒了一點點酒,爺爺突然說他想出去曬曬太陽,看外麵天氣很好。

  季心寧的媽媽(阿姨):好吧,依他 依他。

  阿姨在院子裏葫蘆架下放了把椅子,林誠樹把老人家抱到椅子上坐下;小姑和季心安給老人家把被子搭在在腿上,林誠樹拿了個凳子在老人家邊上坐下,把酒喂給老人家喝,他喝了一大口,很滿足的笑著。

  爺爺:小誌陪爺爺喝點酒,爺爺今天看到你很很高興(少數民族語)。

  林誠樹:好。

  林誠樹也喝了一大口酒,第一次喝又喝的急,嗆得他不停的咳嗽。

  爺爺:男子漢,不會喝酒也不行,酒是好東西,但是以後你要少喝點(少數民族語)。

  他還沒緩過勁來,隻能點頭,表示他聽到了。

  老人家又喝了好幾口,倒是真的很愛喝酒。

  陽光下,老人家的皮膚顯得很白很白,應該是多年不見陽光的原因吧!

  爺爺:還記得,你小時候偷偷的拿我的煙袋抽煙,一發現你,你就躲在門後麵 哈哈哈(少數民族語)。

  老人家聲音很小,像是說給他自己聽;他看著天空,又看看在場的人(後來林誠樹才見到才見到了季心寧的大嬸和三嬸 ),然後安詳的靠在椅子上;隻一瞬間,老人家的皮膚就從白色變成了青黑,季媽媽趕緊用手托著老人家的下巴,接著就聽到季心寧小姑的哭聲,季心安也哭了。

  老人家走了,算是走的很安詳了。

  人在彌留之際想到的應該就是自己最開心的事,最想念的人;季心誌已經走了好多年了,老人家還是記得他,還記得他小時候調皮搗蛋……

  老人家走後的下午的時間到晚上十點過終於算是忙完,給他換壽衣,入棺。

  林誠樹給季心寧通電話的時候是十二點過了,整個村子的人都來幫忙,也是從這天起的十天的時間,天天晚上都有人陪著守靈,按照少數民族的習俗,老人家這是"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對於老人家來說是一種解脫,在村裏老人家也是最高壽的了(八十歲),也是白喜事了!

  從老人家落氣後,林誠樹和季心寧大伯去鄰村請來了"避魔",就是漢族的道士先生;說的念的都是少數民族語,林誠樹一句也聽不懂,想來是念經超度的意思了。

  林誠樹第一次見的"大陣仗",是在第九天的晚上,季心安說這一天是"待客",意思就是所有的親戚朋友,在這一天帶上自己的"隊伍",帶來用紙糊的花圈,馬,鹿,燈籠(燈籠裏麵點了蠟燭)來祭奠老人家。

  林誠樹還聽說這是最熱鬧的一次白喜事,來祭奠的一共有十八家人,每家帶來的人都是百八十的,在後來行法事"轉場"的時候場麵很壯觀。

  因為是村裏年長的人帶著林誠樹做的事情,所以他都知道了。

  作為東家(辦白事的主人家),要提前給來祭奠的人家準備火堆(即使是熱天也是需要,這個沒來得及問,是作什麽意思),一家一個火堆 ,旁邊立好字牌;到晚上祭奠進場後,東家要安排人專門指引,除了東家的火堆,另外一共立了十八個火堆:老人家的娘家人。(也就是季心寧爺爺的外婆家人)(大舅公一家)

  因為她奶奶已經過世了,所以也要一起"行轉場"(一起超度),也就還有奶奶家的娘家人,大舅爺和二舅爺家(本來還有個小舅爺,但是小舅爺沒有成家就沒有帶人來了)。

  本家的(爺爺的親子女)大姑,二姑(雖然二姑也早早的過世了,但是該有的禮俗二姑父一家一樣沒落),小姑。

  季心寧的大嬸,季媽媽,季心寧三嬸的娘家人。

  堂家的大姑奶奶(爺爺的大妹),小姑奶奶。

  二爺爺家(爺爺的親弟弟)五個女兒,五個姑姑家都來的。

  還有爺爺的兩個幹女兒家。

  每家都帶羊,加上家族裏籌錢買的兩隻羊,一共是二十隻羊。

  在"避魔"點祭的前三天用的三隻羊是要送給"避魔",寓意是所有的不好交給"避魔"壓著。

  爺爺沒送"上山"(出殯)的日子,每天幫忙的人,吃的都是羊肉,習俗說的是在送"上山"後三天內要把所有的羊都吃了,子孫後代才會都好。

  "轉場"的場麵季心安說就像篝火晚會,過"火把節"的時候一樣,都是很多人圍著轉圈,隻是所要紀念的不同,所持的物品不同。

  這是"燈籠,紙火"完了之後是要全部燒掉的,而"火把節"持的(火把)是要燒完。

  這一場祭奠"轉場"確實很熱鬧,除了每家人都請的嗩呐,小鼓,鑔 吹奏的"哀樂"震耳欲聾外,還有漫天璀璨的煙花,老人家走的熱熱鬧鬧的。

  把老人家送"上山"後第四天,家裏恢複了安靜,所有的事情都忙完了,所有的親戚朋友,鄉裏鄉親也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裏去了。

  家裏隻剩季爸,季媽,季心安和林誠樹。

  季媽會問林誠樹一些家裏的情況,季爸也沒有像一開始見麵的時候那樣嚴肅。

  季媽:小林你家是哪裏人呀?我又忘了。

  林誠樹在想,季心寧第一次去他家裏的時候,也沒少被問這些吧!

  他都能想象,阿祖公 阿祖婆會問,爺爺奶奶會問,媽媽也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