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節 戰爭的背後(一)
作者:兔兒知秋      更新:2021-02-01 11:23      字數:2192
  想來司馬衷已經把矛頭對準朝廷中樞的幾大士族,或許他早就想削弱這些門閥士族的勢力,太子遇襲正是最好的契機,打壓他們也變得順理成章。

  益州的戰場已近尾聲,雨輕昨日就收到了陶侃的書信,信上講述了攻破劍閣的經過,原來是鍾會有先見之明,早在昔年伐蜀之時就命人在劍閣秘密修了一條暗道,鍾雅作為潁川鍾氏子弟,自是深諳此事,直接帶著一支軍隊進入密道,裴憲才率軍強勢攻破劍閣。

  劍閣是古蜀道上最險要的關隘,李白所寫《蜀道難》中言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它是南北鎖鑰,蜀北之屏障,兩川之咽喉,想要正麵攻破此關隘根本是不可能的。

  當年鍾會率領十萬大軍走金牛道攻蜀,兵鋒直指廣元,在攻破陽安關口後大軍長驅直入,薑維見勢隻得放棄遝中和陰平,命蜀漢軍隊死守劍閣,之後鍾會的大軍久攻不下,與薑維在劍閣展開了長時間的對峙。

  鍾會可以算是三國後期的傑出英才,有小張良之稱,即便是威風凜凜的他都無法突破劍閣的防線,麵對這天下雄關隻剩無奈。

  幸而鄧艾偷渡陰平,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陰平古道,這條道路全是深山老林,鄧艾勇氣可嘉,在沒有後勤保障的情況下,自己率領一支軍隊偷渡,也許在鍾會看來,這完全就是弄險,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與送死無異。

  最後鄧艾以賭命的方式換來鍾會攻下劍閣的機會,鄧艾偷渡陰平成功後,便突襲了綿竹,迫使蜀軍返回增援成都,鍾會大軍才得以進入涪縣,逼向成都,最後滅蜀。

  這場戰役再次證明劍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沒人能夠正麵攻破劍閣,鄧艾采取的是先滅蜀漢,劍閣自破,最堅固的堡壘常常都是最先從內部攻破的,劍閣也不例外。

  也許正是由於鍾會深刻體會過攻打劍閣的艱難,所以在那時才讓人秘密的修了一條暗道,進入西川也就多了一條道路。

  沒想到鍾氏子弟再次踏足蜀地,這條暗道正好幫助他們迅速攻破劍閣,在陶侃他們走進這條暗道時,還看到了一塊石頭上刻著兩行字,‘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最後署名處刻有蜀王二字。

  此句出自鍾會所寫的《菊花賦》,小賦中言道菊非尋常之品,必是異於眾者,正是鍾會意氣風發時所作,蜀王也許就是他想要得到的那個位置。自始至終,他都未曾生過不臣之心。

  鍾雅之前在雨輕麵前談及過一些往事,就像昔年鍾會曾與荀勖種植蒲萄於堂前,還作了兩篇賦,在鍾會遇害之後,庭院中的那株葡萄藤也隨之枯萎,無人再去打理它,人走茶涼,莫過於此。

  荀家與鍾家的關係也漸漸變得疏遠,荀家為了避嫌,還傳出潛畫太傅的趣聞,其實那把寶劍正是水中花,乃荀勖贈與堂舅鍾會的生辰禮物,卻演變成二人關係不好,暗中搶奪這把寶劍的一段笑談。

  當雨輕合上這封書信後,靜坐在室內,良久不語。她能夠感受到鍾雅走進那條密道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雖然那裏不再有鍾會的身影,但是在石頭上刻下的字跡卻透露著無盡的傷感,好似在為鍾氏子弟鳴不平。

  鍾會曾言‘我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歸乎?’他也深知自己功高名盛,必然不會有什麽好下場,難免鳥盡弓藏。更何況司馬昭身邊還有賈充這樣的新貴,他這個昔日的心腹早已被司馬昭視為最大的隱患。

  司馬昭想要借用伐蜀這場戰役在政治上進一步積累篡位資本,而鍾會也是抱有同樣的想法,積累自己的資本,或許隻是想要當個蜀王,並非想要借此謀反。

  鍾會以謀逆罪被殺,這件曆史疑案已經無法追查清楚,不過在鍾雅的心裏,應該明白了一些東西。也許待他返回洛陽之時,已經不再是昨日的那個鍾雅了。

  雨輕平複心情後,又拿起第二封書信,卻是文澈寫給她的,在她正要打開看時,卻被順風打斷了,她跑過來開始說尋找善於養馬的人的事情,雨輕便把那封信先放回桌上,聽她講著喂養馬匹的要領,因為曾經她的師父有位朋友就很會養馬。

  而在另一處,有位老者正坐於圈椅上,把手中的信遞給身旁的少年,幽幽說道:“李氏一族隻剩下李雄了,還有他的姑父李含。”

  那少年大致看了一遍信上的內容,淡淡笑道:“爺爺,審郃此舉與祖上審榮如出一轍,隻不過他早年受過爺爺的恩惠,自然要做出回報,當然裴都督定會在奏表上言明他的功勞,調他回京任職也未為不可。”

  審榮乃東漢末年袁尚(袁紹子)部將審配之侄,在昔年曹操攻打鄴城時,由他守東門,他卻於夜間開門放入曹軍,致使鄴城陷落。

  這次審郃趁夜大開城門放入陶侃的軍隊,並且派心腹將領砍殺了辛冉,可謂是大功一件。

  “魏郡審氏在鄴城還是有些根基的,當年審配效力於冀州牧韓馥,可惜不得誌,故而轉投袁紹,在其麾下被視為心腹,任治中別駕,並統領幕府,最後審配麵北而死,確是一代忠士,袁家的死臣.......”

  老者慢慢說道:“審配年少就有忠烈慷慨的名聲,還被稱為有不可犯之節,自然極度鄙視辛毗之流,殺辛評全家也不足為奇。審郃性情耿直豁達,與祖上審榮不同,是我向魏郡太守舉薦了他,他在太守府任掾吏不過兩年,就被我派往了梁州,以便幫我盯視著趙王司馬倫身邊的孫秀,後來得知孫秀與辛冉來往甚密,審郃便主動向辛冉示好,從而獲得他的信任,成為他的幕賓。”

  少年淡笑道:“爺爺,審郃潛伏在辛冉身邊數年,因為審榮和辛毗都算是主動棄袁投曹的人,審郃又是審榮之後,所以辛冉對審郃才沒有多少戒心,在審郃之前的來信中,可以清楚的明白辛冉此番鼓動益州刺史趙琚叛亂的真實目的,若是叛亂成功,趙琚的刺史位置必會被辛冉取而代之,我想這也是趙王最為期待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