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為誰辛苦為誰忙
作者:趙子龍的兄弟      更新:2020-07-29 02:57      字數:2358
  私鹽。

  其實就是挖國家的牆角。

  官鹽和私鹽的區別就是,官鹽是交過稅,商人拿錢給國家,國家在發下“鹽引”,商人憑著“鹽引”再到鹽場提貨。(都是在鹽場現銀交易)

  私鹽就簡單的多,不交稅,沒“鹽引”弄出來的。

  不過私鹽更好賣,便宜。

  李文正感覺這幫鹽商是真心黑,私鹽大概20~30文一斤,官鹽一斤要60~70文一斤。

  質量又差不多,老百姓當然買私鹽了。

  也有私鹽販子自己偷偷製鹽,不過質量不好,風險又大,沒啥競爭力。

  朝廷在兩淮設置了巡鹽禦史衙門,也就是林黛玉她老爹的官職。

  鹽場又設置了都鹽轉運使,副使等職。

  廟灣場的大使,姓錢,人稱“錢大使”,地地道道的官僚,撈銀子有一手。

  廟灣場每月大概500萬斤鹽,上報朝廷的200萬~300萬斤,餘下的就是大使衙門和當地士紳的,李家就有一份。

  各路私鹽販子在把這些鹽運到全國各地去賣。

  李文正現在收服了各路人馬,當然要和大使衙門打交道,接手這批私鹽。

  李忠幫著邀請了錢大使,周副使的衙門還有王舉人,周舉人等士紳。

  請客,吃飯。

  詳細的了解一下,原來這錢大使是江南無錫人,他還有個堂弟,錢謙益。

  就是“水太涼”的那個,秦淮八豔柳如是的相公。

  當然他現在還是小角色,錢謙益和李源是同科舉人,不過前幾年,他中了進士,李源名落孫山。

  錢大使和李源也算是同出一門。

  李家特意從揚州府請來了大廚,手藝絕對是頂級。

  錢大使幾人準時赴約前來。

  “錢大使光臨寒舍,當真是蓬蓽生輝,快快裏麵請。”李忠,李文正接待錢大使等人。

  “學生李文正,見過錢大使,周副使……”李文正行了一個讀書人的禮節,畢竟是個童生。

  “哦,你是李源的孩子?聽說在東林書院求學?”錢大使顯然也打聽了李家的情況:“好好進學,你父親的才學在東林可是有口皆碑的。”

  “學生受教了,以後還要向大人多多請益,大使可是前輩了。”李文正也順著嘴說。

  錢大使對於自己能金榜題名是很得意的,因為讀書那會夫子說他是中人之姿,天賦有限,未曾想自己科舉連戰連捷青雲之上,老夫子看走了眼。

  聽到李文正的話,錢大使眉開眼笑:“賢侄一表人才,是我東林後起之秀,還望再接再厲。”

  一番寒暄過後,擺席開宴。

  酒過

  三巡,菜過五味。

  “世叔,這鹽場的事,侄兒就拜托你了。”酒桌上的關係就是快。

  錢大使聽了李文正的規劃,直接點頭答應,省了他不少煩心事,以後隻管收銀子就好。

  衙門原本1文一斤從鹽戶們手裏收鹽,李文正5文一斤接手,以後李文正可以直接從鹽戶家收鹽,做好記錄,直接給衙門交銀子就行。

  衙門可是少了不少事!

  一頓宴席,賓主盡歡,大家都盡興了才散場。

  李文正也喝了不少,在母親絮絮叨叨聲中,睡了過去。

  早晨醒來,李文正還有些難受,看來以後得少喝點酒。

  給爺爺奶奶問了安,又陪母親說了些家長裏短的,李文正和李忠回到了李家莊。

  李忠這老爺子,現在是一步不離水泥工坊,看得賊緊。

  有了俘虜勞力,路修的很快,要不了幾天就能完工了。

  正字營的操練也在有條不絮的進行,值得一提的是,李文正的幾個兄弟表現的都很不錯,特別是二哥李文虎,彪悍至極,提著大盾衝鋒,無能能擋。

  槍炮坊卻出了點事,李文正拿出來的提煉雷酸汞的方案,有幾人中毒了,差點死了。

  雷酸汞可是重要的東西,關係到槍支發展,有了雷酸汞就可以做擊發槍了。

  莊子上也在大興土木,按照李文正的規劃在建設。

  李文正則在組織人手,正字營一隊人,加上五大幫會的人,準備去收鹽。

  李文正之所以包攬這些事,主要是他看到鹽戶們太苦了。

  現在能力有限,隻能做些小事。

  李文正是帶著真金白銀來收鹽的,衙門可不一樣,那些小吏說是1~2文,實際上呢,各種盤剝,鹽戶們到手的銀錢寥寥無幾。

  李文正也給下麵的人立了規矩,上門收鹽要和氣,不得欺壓鹽戶,欠貨兩清。

  今天李文正親自帶隊,就是打個樣。

  廟灣鹽戶600亭,約5000戶。

  李文正可以到300個亭收鹽,能有個2000多戶,差不多近萬人。

  到了一鹽亭,巡丁過來帶路,也是巧了,就是上次打人的那個,叫什麽,李文正忘記了。

  “小的接到大使衙門的通知,有人來收鹽,不曾想是李少爺您來了。”巡丁熱情的說。

  “是你啊,有印象,上次還是你給我帶的路。”

  “小人趙洪,能夠再遇見少爺,小人三生有幸。”這馬屁拍的。

  “那今天就請你引路了。”

  在趙洪的指引下,李文正來到一戶人家,兒子在鹽田裏忙活,家裏隻有老人小孩,一個老人家走了出來。

  “趙巡丁,不知帶貴人前來,有什麽吩咐?”老人看到氣宇軒昂的李文正,有些驚訝。

  “嚴老頭,這是李少爺,以後亭子裏的鹽由李少爺的人來收。”趙洪介紹到。

  聽說收鹽的,老人家麵有憂色,不知是不是又來一個扒皮的。

  “老人家不必多禮,以後李某人收鹽,2文一斤,當場結清,老人家不要擔心。”李文正出聲道。

  老人聞言,眼睛都瞪大了,“貴人可是說真的,小老兒感激不盡。”說完就要下跪磕頭。

  李文正連忙扶了起來。

  嚴老漢家有兩個兒子,都是壯勞力,兒媳婦也是能幹的,這個月家裏積餘了近1500斤鹽。

  就是3000文,3兩銀子(1兩=10錢=100分=1000文)

  大明朝,太平盛世,5口之家一年大概要20兩銀子解決溫飽問題。

  嚴老漢家一年忙碌,也剩不下幾個錢。

  嚴老漢激動的接過銀子,嘴裏不住的感謝著,要知道這還是第一次有人完整的把銀子給他,以往能扔下一兩就是好事了。

  挨家挨戶地轉悠了半天,李文正才交給下麵的人。帶著收到的鹽拉倒了李家莊。

  李文正沒覺得多大的事,廟灣場的鹽戶可是炸開了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