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解讀政策型人才
作者:敢為      更新:2020-02-29 16:02      字數:3051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唐覺曉把農業方麵目標精準盯上了水培,就連市場都想好了。

  中國在校學生總計2.7億,教職工1600萬。中國公務員人數其實就千把萬,事業編製人員大概3000萬。

  如果再算上官府企業人數,中央企業人數1700多萬人,地方2000萬人。

  那麽盛唐要做高端嚴選農業,可以精準投放的市場就有3億多。

  當然,要算上神奇的臨時工的話,這數字將無法統計……

  盛唐自己絕對管不了這麽多人的飯菜,哪怕形成模式也不行,最後會是多家聯合,那可能是幾十年後的事了,

  農業研究者學的東西是很多的,李德帶人進盛唐就可以自成一派,盛唐農業方麵成立事業群,李德為總負責人。

  如果是在城市建水培實驗室,那成本就在地上,唐覺曉托關係聯絡南粵住建部的人,私下喝茶商量。

  請到的是一名腦袋微禿的40來歲的中年。

  “唐先生你好。”

  “李先生你好。”

  對方往那一坐,哪怕是不認識,唐覺曉也能很快的察覺到這是個官員,很神奇。

  就像中、日、韓三國的留學生在美國說英語,一會兒也能分辨出他們的國籍。

  對方先開了口:“曾經的唐先生經常罵我國各種部門和官企,但最近唐先生好像改了口風?”

  ‘並沒有罵很多部門,我通常罵的都是住建部好嗎?我隻是最近不罵你們了……’

  唐覺曉嗬嗬假笑一聲,說:“因為在美國留學嘛,看到很多美國的情況,一對比國內,的確國內不夠好。但我意識到我並不是美國人的時候,就改為用互聯網+引導為主,輿論監督為輔。其實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讓國家變得更好。”

  對方歎氣道:“是的。但現在輿論不利,而且我們確實沒能控製住房價,原因太多了。”

  簡單的說,有人私心太重了,而且這樣的人極多。

  但最緊要的問題,不怕個人貪婪,就怕官民爭利,不是某個官員,而是整個官府,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唐覺曉一直呼籲收斂著基建,以及真正的減稅。

  “況且以前我不知道你們的主要目的,誤會了大家。”

  “什麽主要目的?”

  “你們很多人是計生辦調動過去的吧?”

  我特麽……

  對麵表情猙獰,然後平穩氣場……

  網絡上編段子攻擊住建部的,帶頭的就有唐覺曉啊!

  這就很神奇,如果精準的攻擊哪個人,被認定造謠,就會被告,但如果攻擊一個部門,那就沒事。

  李姓官員平穩了氣場,說:“還真不是,我們學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我好奇心重,城市化、城鎮化的意義,以及難度分別是什麽,李先生可以大致和我解釋一下嗎?”

  “好處誰都知道吧,整合資源,方便管理和服務。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隻是,在每一個環節裏,並非誰都會是得利者。至於難處……還是在於農村,農村才是社會治理的根基,這需要各方麵協調合作,這是漫長的過程。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不僅僅是稱呼問題,能否適應城市生活節奏,能否融入城市麵貌,這才是難處。”

  唐覺曉聽明白了,在遙遠的未來,市、縣才有機會,到了鄉村,機會基本就沒有了……

  現在經濟局勢漸漸不好,將來許多人隻能等待下一個10年,可是人生又有幾個10年,以及民心逐利,很多人心態變了……

  男的可以向下發展,很多女的快被一些雞湯文洗腦成巨嬰了。現在一些媒體在做的最惡毒的事,就是無限的培養中國女性的巨嬰心理。巨嬰化加強到一定程度,放棄自我反省,怪罪對方,最後變成人人討厭的刺蝟,躲在自己的世界裏,還怪罪為什麽沒人拯救她們……

  巨嬰化是這個時代的人多少都有的,人的一生就是對世界的感悟過程,去巨嬰化,做明白人,越早明白越好。

  一些女的也不用太擔心年紀大生孩子危險的問題,生孩子風險最低的年齡是30到34歲,主要得看身體鍛煉狀況,34後才會突然風險增加。

  “唐先生找我的目的是?”

  唐覺曉就把城市做垂直農場的計劃說了。

  畢竟是做土地工作的,來的人也懂這個,就皺眉說:“這不太符合我國的市場經濟,荷蘭一公頃玻璃大棚,得投入幾百萬人民幣,中國塑料大棚幾萬,差距太大。有很多老板到荷蘭考察,回來之後雄心壯誌……最後都幹不下去。”

  在中國居然談市場經濟?這就告訴你什麽叫中國式市場經濟……

  唐覺曉說:“如果是官府幹,官府的錢就是無限的。而且賺不賺錢要看消費能力,建在燕京和建在南桂肯定不一樣。”

  老李內心複雜……

  為什麽現在做農業的人那麽少呢?因為官府就不太重視這個,要是像做房地產一樣,像做代工一樣,像做互聯網一樣賺,做農業的就多。

  個人幹這個會破產,官府就不一定了,幾大運輸體係都虧成啥樣了?不妨多虧一點。

  基建看著是會讓貨幣購買力縮水,但也是相對的,基建包含了互聯網建設,但流量越來越便宜了。

  老李上下打量唐覺曉,這廝最近鋒芒內斂,還以為變了……

  的確變了,變得更大膽了。

  “這個我可不敢往上提。”

  “有利潤的,可以賺外匯。”

  有錢能使鬼推磨,不怕唐覺曉開口仁義道德,就怕唐覺曉談錢!

  老李想了想,說:“我知道你的想法,但現在投入太大,以後可能便宜,但現在是真大。再加上我國農業學生太少……每年學這個的大概5萬人,學成後還做這個的更少,隻有3000人。而我國如果想幹這個,大概需要500萬專業人才,以及3000萬輔助人才。”

  “那不就解決了3500萬工作崗位?”

  這你特麽都能反過來理解?南派果然比北派高明……

  “或許會慢慢轉入這個領域吧,但可能要花二三十年……甚至更久。”

  還是因為沒錢!

  要是農業利潤有互聯網利潤高,學農的肯定和現在寫代碼的一樣多,哪怕自學也要學。

  十幾年前比較穩妥又很賺的是流水線上的工人,後來是碼農,一直都很穩的是建築工……

  可能以後會輪到農業工作者吧。

  唐覺曉歎了口氣,想短時間內靠這個大爆發看來不行,又是個長期戰場。

  老李笑道:“唐先生你重視農糧,這讓許多人對你很有好感。現在做不了大規模荷蘭式農業,也不用灰心,慢慢來。官府會對這個進行宏觀調控,內萌、凍貝、河貝、河楠、薪薑、海楠,估計可以走美國機械化。環渤海、黃海估計會發展荷蘭模式。唐先生也說了看消費能力,荷蘭模式出口韓國和日國是好生意。他們有兩億人,就那麽點地,他們願意買貴的,但標準會非常高……至於如果你想在南粵做,我倒是不推薦荷蘭模式,我推薦一種‘降級版’給你。”

  玻璃大棚目前得慢慢做,但有一個東西是馬上就可以做,官府一定幫背鍋,那就是精準扶貧。

  隻要做精準扶貧,又不是那麽過分坑官府,官府願意接一些盤。

  同是南粵城市,鵬城人均GDP18萬,清遠就4萬,哪怕是清遠這個地方,也是貧富兩分。甚至全中國都是這樣的。

  老李推薦唐覺曉去找越秀區財政局要精準扶貧的項目,然後找清遠市附近特別貧困的地方,在那裏投資個一兩千萬,蓋塑料大棚做水培,大概可以做低配版的“荷蘭模式”。

  這投資額度,日產果蔬絕對不下一萬斤。

  貧困戶收入才多少?扶貧線兩千一年,盛唐搞精準扶貧隻需要養50來人,把他們的年收入從2000不到,提高到1萬,每個月開1000工資,那就是大善人。

  一個月1000,在城市裏就別想招人了,在村子裏多的是人願意幹。

  精準扶貧了50人,在當地就是大好人,賺到了美名,官府也肯定給好處。

  日產一萬斤果蔬,自己就能消化,和超市簽合同也行,找學校、官企,都行。

  如果覺得可持續發展,盛唐再繼續投資。

  唐覺曉內心複雜……

  他忽然發現了,自己身邊缺一個特別擅長解讀、利用政策的人!

  “李先生,來跟我發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