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潛入應州
作者:扶桑太守      更新:2022-02-27 22:47      字數:2786
  戍卒的聲音又從城頭上飄下來道:“稟王爺,皇上派去大同的人剛才回來報說,王爺並未攻下大同府,還損折了不少的兵將,可王爺卻說打下了大同府,皇上不知道該聽你們哪一個的是,所以他要弄清楚虛實之後,才能放你進城。”

  護思聞聽此言,心頭上更是有氣,暗忖道:“原來天祚那廝早就不放心我了,居然還暗中派人去觀我攻城。看來這家夥也是粗中有細,竟還給我留了這麽一手。”

  護思抬頭盯著城上說道:“你去告訴皇上,莫要聽信他人的胡言亂語,否則讓那被金人收買的奸細給賣了,還坐困在孤城中懵懂不知呢。”

  這句話說過之後,上麵便再也沒有了動靜。護思又朝上喊了幾句話,見城頭上無人應答,不由地內心焦躁起來,後悔當時在大同府撤退之時,隻顧著自己逃命了,沒能多帶些人馬回來,否則的話,這小小的應州城豈不是一攻即破?哪兒用得著現在這麽忍氣吞聲地與他費這許多唇舌?

  於是護思打馬跑了回來,對張夢陽道:“賢婿,阿果那廝已然成了驚弓之鳥,如今對我也不信任起來了,始終把這城門緊閉,這可如何是好?若再耽擱下去,婁室的人馬自朔州趕來,這一場功勞可就要成了他的了。”

  張夢陽看著眼前的應州城,覺得這城牆也不甚高大,如果想要摸進去的話,應該算不得太難,便對護思說道:“嶽父不必煩惱,等等再說吧,眼下該當是酉時左右了,再等上一兩個時辰,等天色暗了下來之時,咱們再從長計議,諒這麽一座小小的城池,也不至於便難住了咱們。”

  護思聽他這麽說,知道他心中已有了計較,便點頭說道:“也隻好暫且如此了。咱們目前這幾百人,我看分成幾隊,分別守住四麵的城門,以防阿果那小子狗急跳牆,真的給他跑到了宋國代州地麵兒上去,再想要越境抓他可就有點兒棘手了。”

  “對,嶽父所言極是,是應該防備著點兒。”

  說罷,護思就令手下的幾員將領,各自帶領著一些士卒,分赴四下裏的幾處城門處隱伏了下來,防止天祚帝可能的衝突逃逸。由於擔心天祚帝會從南城門逸出,向南邊的大宋方向逃竄,因此護思和張夢陽兩人帶了兩百多士卒,親自把守在了南城門外的樹林裏。

  天黑之前,護思又命人衝著城頭喊了幾句話,仍然是連一些兒反應也無。

  張夢陽料定天祚帝已然對嶽父起了疑心,想讓他自動打開城門,那是想也休想了,因此他沿著應州城池轉了一圈,發現這應州城,城也不高池也不深,尤其是城的東麵牆體甚是老舊,也不知被風雨侵蝕了多少年了,上麵坑坑窪窪,可供手腳著力之處甚多,他想憑借著自己的功夫,趁著夜深人靜之時攀爬上去,應該不會有多大的困難。

  他不知道的是,由於宋遼之間自澶淵之盟後,百餘年來未動刀兵,兩國交界之處,除了關城險隘之外,很多地方並不設防。而如應州這樣的城池,也便在這持久的和平之中日漸破損了下來,即便偶有修補,也不可能遍處周及。

  張夢陽如今所發現的這一處破舊的牆體,即屬於這種漏修漏補的牆段。

  好容易盼到了天黑之後,張夢陽吃了一塊士卒身上攜帶的幹糧,喝了幾口涼水,便悄悄地摸到了那段城牆的所在之處。

  在一片黑暗之中,他無聲無息地下入到護城河水中,輕輕地遊到了對岸。由於水並不太深,洑水的時候,他的手腳好幾次都碰上了藏在水下的尖利的竹簽,以至於身上的好幾處都被劃傷。這卻是他起初所未曾料想到的。

  上了岸之後,他把傷口簡單地處理了一下,用護思給他的短劍,從衣衫上割下了幾塊布條,簡單地包紮過了之後,便開始了對城牆的攀登。

  他用神行秘術中有關提縱的功夫,調整好了呼吸之後,借助著牆體之上的裂隙與坑窪,隻幾個縱躍,便即攀上了城頭。

  一隊巡城的戍卒高擎著火把走了過來,嚇得張夢陽攀住了女牆的外沿,隱身在雉堞外的黑暗裏,隻等這一隊戍卒走得遠了,方才縱身重新躍上了牆頭。

  此時,遠處又有一對舉著火把的戍卒走了過來,張夢陽趕緊從城牆的內麵尋了個靠樹的地方,順著伸在牆體外的枝杈,躡手躡腳地溜到了應州城內的城牆根兒下。

  應州城雖說不大,但想要在一排排的房屋之中找出官衙的所在來,在這夜色深沉的條條大小街道之上,卻也不是易事。

  這城中的街道,別看說是街道,其實更像是後世裏的夾道胡同,有些地方的寬度,僅隻能令兩三人勉強並排行走而已。這令他不自覺地聯想到了家鄉老城區的東西兩夾道來。他在上學的時候,便是經常地在那夾道胡同裏回來穿梭,雖說比走大路要繞好幾個彎,但他始終樂此不疲,聽老人們說,夾道裏的房屋民宅雖說有新有舊,但大小胡同的格局,卻是自幾百年前傳承下來的,始終沒有改變過。

  對東西夾道裏的每一條胡同,他都是走熟了的,簡直就是如數家珍。有在那樣的胡同裏,除了能夠避開大路上的時常呼嘯而過的大型車輛之外,還因為沈瑤芙的爺爺奶奶便住在夾道中一個臨橋的門洞裏,她有時候放學去爺爺奶奶家吃飯,他便借機與之同行。放學的時候送她一直到家門口,上學的時候便從她爺爺奶奶家路過,叫上她一塊兒去學校。

  “她和鶯珠長得可真是太像了,簡直就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一樣。難怪鶯珠見了她的照片要大起疑心了。”

  他漫步在這一條條的夾道胡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家鄉的一般,仿佛沈瑤芙爺爺奶奶,就在這腳下不遠的地方在向他招手。

  又轉過了兩個彎之後,終於來到了一個較為寬闊的石板路上,借助著月色的光亮,他看到了一座較為氣派的宅邸顯現在眼前。

  “這個應該表示應州城的府衙了吧。”他一邊默默地猜測著,一邊溜著暗處的牆根,神不知鬼不覺地踅到了這座宅邸的門外。

  宅邸的門外,連一個侍衛都沒有,隻有幾個小太監打扮的人,抱著刀劍在那裏打盹。

  張夢陽略一思索便明白了過來,經過了漁陽嶺和香草穀兩場大敗,天祚帝手下可用的兵將已經是屈指可數了,能打仗的侍衛親軍等,都已經被他派上城頭擔負戍守之責去了,而這座暫且作為行宮的宅邸,也隻好把太監們武裝起來,交給他們這些身體和心理上皆有殘缺之人來保衛了。

  天祚帝耶律延禧,這個曾經統有整個中華北方的真龍天子,而今所下轄的疆土,便隻剩下了這小小的應州縣城,無望地蝸居在這座連富家宅院都頗有不如的縣衙裏,等待著屬於他的末日的來臨。

  由此,他不自覺地想到了以前課堂上老師曾經講過的一個典故,說是太平軍攻陷南京,天王洪秀全找來一個學識淵博,才高八鬥的文人,給他新建成的天王府寫一副對聯,這位滿心看不起這幫泥腿子的文人也不推辭,提起大筆來一揮而就,寫下了一副把洪天王氣得七竅生煙的大作。

  原來這副對聯的上聯是:一統山河七十二裏半;這是指的當時南京城周長為72裏半,諷刺洪天王實際掌控的江山不過數十裏之多。下聯是:滿朝文物三百六行全。用以挖苦太平軍多是窮苦百姓出身,三百六十行者樣樣俱全。

  當時正是意氣風發,期待著萬國來朝的洪天王怎能受得了如此羞辱?立即怒發衝冠,無明火驀地衝起萬丈之高,喝令左右將這個膽大包天,不知死活的人文推出殿外梟首示眾。

  張夢陽心下暗笑,心想洪天王的南京城周長有七十二裏之多,而這位天祚帝如今所蝸居的應州城,無論如何也是沒有那許多的,這豈不是連洪天王那麽個泥腿子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