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感覺極其良好
作者:扶桑太守      更新:2021-07-31 23:37      字數:3130
  吳乞買讚道:“你年紀輕輕,便能如此老成持重地謀國,卻是比粘罕、斡離不、婆盧火等人可貴得多了。他們這些人起初都不讚成歸還燕京與宋人之議,更有甚者還勸朕出兵拿下中原的河北三鎮,以為燕京諸郡之屏藩,朕都覺得他們的主張有些失之孟浪,在未做到知彼知己以先,豈能輕啟戰端?這實是與你伯父先皇武元皇帝的謀定後動的遺訓大相違背呢。”

  ??吳乞買想了想又道:“還有你剛才說的那個和平共處,這幾個字很好,朕很喜歡,兄弟與兄弟之間和平共處則家睦,世人與世人之間和平共處則國睦,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則天下睦。若天地間萬物皆能和平共處則人神共睦。若真能看得到那一天,可不就是聖人口中所說的大同世界了麽!”

  ??張夢陽笑道:“皇上,關於這個大同世界,還有一個說法,叫做共產主義呢。”

  ??“共產主義?這個麽,朕也不曾聽說過,想來也是你從漢人的書本上看來的吧!”

  ??張夢陽頓了頓,急忙把頭連點地道:“對,對,對,的確是孩兒從書本上所學而來。”他暗忖道:“我從小學時候便在課本上見過了這個詞,倒也不是在騙你了。”

  ??“不過,朕倒是更喜歡和平共處那幾個字,趕明兒從契丹人和漢人裏挑個寫字好的,讓他把這幾個字錄下來,懸諸在朕的乾元殿裏,也可讓朕時時瞻仰不忘。”

  ??聽他這麽說,倒是出乎張夢陽的意料,沒想到慣於征戰殺伐的金國皇帝,對和平共處四個字竟然如此情有獨鍾。

  ??他隻記得在耳熟能詳的這四個字下麵,還有個什麽五項原則,至於那五項原則都是些什麽東東,他隻記得書本上本是有的,老師上課的時候也是講解過的,具體內容麽,他可是半點兒印象都沒有的了。

  ??他便又開始自艾自怨起來,內心裏深怪自己之前學習的時候不夠用功,以至於很多恰巧能用得著這些知識的場合,自己的腦筋裏卻是一片空白。每到這樣的時候,他都是深深地感覺到“書到用時方恨少”是一種多麽難受的滋味兒了。

  ??如若不然,在這吳乞買麵前,再把那作為“和平共處”注釋的五項原則給他一一地神侃一番,不更顯得自己肚裏有貨麽?

  ??就在他心裏自艾自怨的時候,吳乞買說道:“把大宋當做一個不斷提供奶水的母牛養在榻側,的確是一個好主意。那個哈巴,溫朕在燕京的時候兒就曾經見過他,那時候他便勸朕乘著攻滅大遼的餘威,順勢攻入中原,就算滅不了大宋,與他趙家官兒劃河而治,也可以割占他半壁錦繡江山。

  ??當時群臣有的讚成有的反對,反對的以為這是哈巴溫的借刀殺人之計,旨在趁亂恢複他在河湟的唃廝囉國。讚成的則認為不管哈巴溫是不是在利用咱們,咱們金國與朝雲暮雨、不講信用的宋人也終究難免一戰。

  ??若是果真與宋廷開戰的話,得能有哈巴溫一黨在河湟一帶與宋兵周旋,對他們造成有力的掣肘,於我大金軍直下中原實有莫大的幫助,當時朝中曾有不少大臣持此主張。當時朕便覺得如此見解頗有些不妥之處,至於不妥在哪裏,朕又一時半會兒未能琢磨得清。

  ??如今聽你一說,若是出兵把中原的江山直接搶占過來,或許不難,但想要在那裏確立根基,卻是著實不易。契丹德宗曾因石晉的背德失信,出兵大舉進攻中原,雖說得之甚易,但怎奈中原各路諸侯桀驁難馴,不斷興兵反抗。

  ??契丹兵東撲西翦疲於奔命,最終不得已還是自中原抽身而退,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徒空耗國力,一無所得。有契丹德宗的前車之鑒在,咱們可不得不謹慎行事。”

  ??張夢陽聽他如此說,心中一喜,道:“皇上聖明。”

  ??他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有一種想要阻止金兵南侵的願望,但一直以來都是不得其門而入,不知道該當從何處下手,今番事機湊巧,竟然在這距離燕京數千裏地的東北腹地,得到了金國皇帝的親口許諾,頓時覺得有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解脫之感。

  ??大宋君臣他是見識過的,一個比一個地自不量力,沒有金剛鑽偏要攬瓷器活,妄想著建樹一番雄邁漢唐的輝煌業績,可他們在北伐王師一連串的敗績麵前始終執迷不悟,寧可耗費巨大的民脂民膏,也要換得一個收複失地的虛幻榮名。

  ??別說他們的腦筋裏當時全是追宗勝祖的癡心妄想,壓根兒就聽不進任何人的勸阻,就算他們當時能聽得進一句半句的清醒言語,這樣的言語,也實在輪不到他張夢陽來進諫。

  ??道君皇帝和他所寵幸的那些個大臣們,一個個地全都高高在上,仿佛雲端仙鶴一般地高不可攀,尋常的京官想要見他們一麵都難如登天,何況當時他隻不過是個蕭太後朝廷中的近侍局副都統,屬於敵國官員,哪裏有機會見得到那些自視為神仙中的人物?

  ??及至後來被神行太保戴宗擄到了汴京,他的身份也不過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毛孩子,皇帝和那些重臣們豈是他想見就能見得了的?

  ??最接近道君皇帝和他的那些臣子的時刻,便是假扮做李師師的貼身丫鬟梅心,與她一同進宮赴宴,觀看道君皇帝在來遠堂接見婁室等一行金國使臣的時候。

  ??也是在那個時候,他對宋室君臣是徹底地心灰意冷了,因為他看到了他們在婁室等人的獅子大開口地漫天要價的時候,宋室君臣所表現出的那種毫無對策之時的猶豫和無奈。這正是那種猶豫,令他看清楚了他們把收複燕京的虛名看得是何等的重要,否則他們便應當對婁室等人的漫天要價當場拒絕,既然表現出了猶豫,就表示在他們的心中,是有接受那樣苛刻條件的可能與準備的。

  ??及至再後來,他被宋金雙方的文武高官當成了是失蹤已久的大金國駙馬爺紇石烈杯魯,雖說有了些和宋室君臣親近的機會,但想要勸他們放棄收複燕京,把大批的金銀用來整軍備戰,防備金人入侵這樣的話,能自他這樣的金國駙馬口中說出來麽?就算說出來,他們又有幾人肯信?

  ??何況那時候事情已然無可挽回,他所能做的,也隻是應李師師的求肯,把大宋贖還燕京的價碼,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盡可能地壓減至最低,讓大宋在金錢上少受些損失而已。

  ??在大宋君臣頭腦進水,雖說花了大價錢買回了燕京等地,但同時王師戰力的孱弱也在金人的眼前暴露無遺的時刻,也就難免不會引起金人中一些貪婪之輩的覬覦之心了。

  ??宋金之間會不會開戰,主動權完全在於金人一方,隻要穩住了金人,不使他們生出南侵的企圖,中原的萬千百姓就不會有遭受塗炭厄運的危險。那他張夢陽起初的願望,他的初心,也便算是達成了。

  ??而今,他親口聽到金國皇帝吳乞買,亮明了不欲步契丹德宗耶律德光後塵的心意,在為中原百姓鬆了口氣的同時,也為自己初衷的達成感到興奮不已。

  ??或許吳乞買心中本來就對入侵中原不怎麽感冒,或許是他張夢陽的一番話對吳乞買起到了遊說的效果,但不管怎樣,能夠得到這位金國皇帝的親口承諾,他的內心深處,還是感到有自己的那麽一星半點的功勞的。

  ??此刻的他自我感覺極其良好,覺得隻要事機湊巧,改變曆史也不是不可能的,但不得機會而強求則是強求不來的。

  ??比如今天和吳乞買之間的對答,根本就沒有想到會得到他的這樣一種表態,完全是心血來潮的偶一為之,隻不過是費了些嘴皮子,何曾有過當初想象的那般困難和阻力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