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我為國家造天空之城
作者:白雨涵      更新:2020-10-20 16:09      字數:2254
  2025年7月13日,外麵天氣不知道,夜光基地裏挺冷的。

  小時候記得老師布置過一篇作文,讓我們描寫未來高科技,那時候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剛上映,父親租了錄像帶,我剛看完《天空之城》非常想要去普拉達生活。

  於是我寫了一篇《我為國家造天空之城》的作文,已經記不得具體寫什麽了,隻是記得老師誇過我,說我寫得不錯。

  匆匆三十多年過去,我已經從稚嫩的小學生變成了油膩的中年人,身為一名工程師,除了整天與機械打交道,就是看看科幻。也曾生出許多浪漫,譬如乘坐一輛大卡車,在末世裏冒險;化身變形金剛,探索宇宙時空;養一隻螞蟻,當作看門狗;在養一隻蜥蜴和狐狸,讓它們喜結連理。

  然而生活終究是枯燥乏味,我也沒有為小時候的理想去努力什麽,就這樣隨波逐流,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等到孩子長大,我也感覺到老了。

  對著鏡子,常常可以看到白頭發,卻隻敢偷偷拔掉,不敢宣之於口。

  但我心底裏,總有一份不甘心。

  我的人生應該更有意義啊。

  不是這麽平凡、平淡的走完一生。

  我試著呐喊試著振奮,時光總是無情的抹平我的衝動,讓我頹然,繼續為一日三餐和老婆孩子操持。可是今天,一切都不同了,當我簽下那份文件時,我就知道,我的人生煥然一新了。我與妻子和孩子擁抱,像一個鬥士一樣走進角鬥場,去進行一場全新的冒險。

  我來到這裏,終於知道為何我會如此興奮。

  因為我實現了最初的夢想,我真的要為國家造天空之城了。

  高聳的靜止波位器,讓夜光基地晝夜不分,外麵是酷熱夏天,裏麵卻如同初春的春寒料峭,工地上堆積如山的材料,還有往來穿梭的飛行叉車,都讓我恍然如夢。

  但這絕不是夢,一切都是真實的,智慧空城項目是由杜恪院士擔任總設計師的國家級戰略,我深感榮幸能參與其中,為未來下一個定義。

  在這裏我看到了無數的高科技。

  而我要做的工作,隻是其中一項工程的一個很小分支,很不起眼,但我絕對會努力完成它,我知道我的名字不能跟杜恪院士這樣的偉大科學家相提並論,但我相信等我回家的那一天,等智慧空城向世界宣布時,我的妻子與孩子,一定會為我驕傲。

  她的丈夫。

  他的父親。

  不是庸庸碌碌的平凡人,他參與了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

  ……

  梁家源合上筆記本,躺在溫暖的宿舍裏,滿懷憧憬的沉沉睡去。

  他隻是智慧空城項目眾多施工人員中十分不起眼的一個,甚至手中的工作也不是建設智慧空城,而是建造智慧空城的微縮比例模型。

  夜光基地已經陸陸續續進駐了十多萬名施工人員,從工程師到普通工人,全都簽署了保密文件,吃喝拉撒都在這附近進行。

  而整個智慧空城項目,不僅僅隻有夜光基地。

  還有其它幾個被杜恪領域覆蓋的基地,以及很多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參與智慧空城項目的其它生產單位。這一項目總計劃要占用國家gdp的10左右,帶動上下遊產業,總體可能輻射到30左右的gdp份額,所以這不僅是一項科研戰略,也是一項拉動國內經濟的重要舉措。

  站在夜光基地的靜止波位器監控台上,杜恪分身有一種天下我有的情懷——他的本身切換去奇幻世界進補了。

  “這反重力叉車是真好用,不是拍馬屁,是反重力技術真的太強大了。”旁邊也是一位院士,夏科大的汪院士,主攻核物理,他也是智慧空城項目的十米球聚變反應爐設計師,負責反應爐模塊的設計與嵌合,為智慧空城提供高效清潔能源,不過暫時十米球還沒研發出來,隻能在前期預留位置。

  地麵工地上,很多懸浮飛行的叉車,將各種材料運輸到建築層麵上。

  已經沒有塔吊這種建築行業必備設備,大型反重力叉車運輸材料,承載量大而且穩,並且不用排隊。內置的無人機操作係統,也讓反重力叉車可以有效避免空中碰撞。

  因為反重力技術剛剛進入開發階段,所以暫時兵工集團隻推出了反重力叉車,大、中、小、超大各種型號。

  “老汪,你說浮空城有意義嗎,我最近聽到不少風聲,有人在質疑智慧空城項目,認為犯了浮誇的風氣。有這些技術,更應該在民用領域進行深耕,改善民生,而不是老幻想著上太空。”杜恪說道,“說實話我也承認,我的確是老想著上太空,在領導麵前也一力鼓吹這些。”

  “額,受到質疑是正常的,但考慮到實際情況,我認為智慧空城是很有必要的。你不要多想,我們國家參謀人員多,智慧空城項目能夠通過,顯然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意義重大的一次戰略嚐試。”

  “我沒有多想什麽,事實上也不是很在意。”

  “這是你的性格。”

  “不過壓力還是有的,說實話智慧空城項目從目前看來,的確超前了一點,我們隻是在主幹技術上達到了或者接近了製造它的水平,但是設計到具體的分支技術,還有很多是不足的。”

  “這也是題中之意,隻有進行一次直接的應用,才能知道我們在哪些方麵有欠缺,這樣國家就能通過這一次應用,有目標的去攻克這些技術難題。”汪院士對此充滿信心,“而且在實際應用中,技術才能正確發展,並且我們提前製定標準,對行業的發展引導意義就太大了。”

  標準這種東西,一旦製定了,就很難再改,隻能不斷適應。

  就像手機充電器這種小部件,就是因為標準的混亂,才會有自家手機配自家充電器的快充,配別家充電器就沒有快充功能。

  甚至一個充電插口都統一不了。

  未來華夏不想要陷入這種標準混亂、標準之爭的話,那麽提前統一標準的意義就非常巨大了,恰好智慧空城項目,能夠很好地檢驗標準製定的好與壞。不去實際應用的話,光靠大數據分析,並不能準確衡量出標準好壞與否,尤其是高科技方麵的標準。

  智慧空城的意義,遠不是一座浮空城市那麽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