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霍爾效應
作者:白雨涵      更新:2020-08-05 09:10      字數:2268
  當電流垂直於外磁場通過半導體時,載流子發生偏轉,垂直於電流和磁場的方向會產生一附加電場,從而在半導體的兩端產生電勢差,這一現象叫做霍爾效應。

  如果將電子限製在一個二維平麵內,之後添加一個垂直於該平麵的磁場,同時沿著二維電子平麵一個方向通以電流,此時在二維平麵的另一個方向上測量到電壓。這就是量子霍爾效應,屬於量子力學版的霍爾效應,在量子霍爾效應中,真正參與導電的是邊緣電子,中心處依然絕緣。

  這種量子效應,在很多電器元件上都有應用,譬如手機裏的霍爾傳感器,就是靠它來測算電流與地球磁場的關係,從而定位東南西北。

  隨著研究深入,未來可能會在半導體器件的消耗、散熱等等方麵發揮作用,甚至突破電腦領域的摩爾定律。

  跟陶勳一起喝完酒,杜恪就回到別墅,開始惡補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相關的知識。

  並不是他突發奇想,而是隨著電子流理論的進展,要寫的論文深度越來越高,其中難免會涉及到一些類似量子霍爾效應之類的理論。畢竟電子流理論依然是凝聚態物理的一種,雖然屬於新思路,但與其它理論交叉在所難免,杜恪可以獨立完成研究,卻沒法自圓其說。

  必須開始引用別人的論文,來給自己的論文增加說服力,從而讓論文經得起推敲。

  “這會讓我掉頭發的。”杜恪心中哀歎,好在他如今精神力大增,腦子也變得聰明很多,對高難度知識理解起來變快了,“還好增加知識就等於修煉心靈力量,否則我真不想啃這麽多論文……這讓我想起來大學畢業論文的那段歲月,真苦逼啊!”

  一個普通本科的大學生,為了寫一篇論文,網吧沒少熬通宵。

  不是查資料,而是找借鑒。

  同時他的手邊,第六篇論文已經擬定好了題目——《電子流凝聚態三種力學杠杆的介入》。

  不算大招,而是對上一篇論文的補充,依然是理論大於實際,屬於鋪墊中的鋪墊,但是價值不會比前麵五篇論文的任何一篇低。可以說他計劃的十篇前置論文,都是理論大於實際,偏向理論物理的範疇,不涉及多少實驗物理的內容——隻有這樣,別人才能相信這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

  真要有實驗物理介入,沒有一個完備的實驗團隊,騙不了任何人。

  就像量子霍爾效應,要觀察量子狀態的霍爾效應,得多少人力物力耗費多少年的研究,借助多少高科技設備,才能觀察到電子層麵的現象。有些高能物理,甚至要上大型對撞機,且不說對撞機造價多少,光是每年的電費估計都是幾億、十幾億甚至幾十億。

  也就是杜恪選了個比較簡單上手的電子流理論,並不需要太多高大上的實驗,再加上長毛炸彈、藍色繭蛹的實際應用例子擺在眼前,才能如此順遂。

  他這屬於逆推,從成果推導理論。

  別人的研究都是順推,從理論到成果,沒個幾十年幾乎不可能。

  總之。

  杜恪隻需要辛苦這一次,借助電子流理論和產品,帶來無限的名和利,到那個時候,他就不需要如此勞累,可以組建自己的團隊自己的實驗室,甩手充當老板。有什麽思路,交代下去,自有手下去日以繼夜勞心費力的研究,研究出成果,還得掛在他名下。

  “嘿,我這路子不就是潘院士的路子麽,有搞頭!”

  ……

  從北郵來到水木大學,坐到熟悉的椅子上,薛忠坤忽然想起來,打電話喊來朱煥聰:“小朱,我讓你跟杜恪交流的事情,你做了沒?”

  “老師,我跟杜恪聊了很多。”

  “說說。”

  “這個杜恪確實是個天才,學霸,雖然他本科讀的是皖理工,但是從事科研應該很久了,與夏科大的陶勳關係很好,而且已經確定要去夏科大讀研讀博了,他的博士生導師都選好了,是陳暘。”

  “哦,少年班的陳暘,我知道。”薛忠坤點點頭,“關於電子流理論,他有多說什麽嗎?”

  “這個……”朱煥聰眼珠一轉,說道,“老師,可能是不熟悉的原因吧,我跟他聊這方麵內容,他好像不是很願意談,所以我也就不好意思再追問了。我自己是把這四篇論文全部看完了,覺得很有意思,但是說實話,這個電子流理論的應用前景應該不高。”

  “應用不高嗎,你是怎麽思考的?”

  “感覺就像是在水上麵用木板拚一個橋,但是沒有橋墩,有點不切實際。質子與電子分流,形成特殊的凝聚態,這其中的難度估計比找個新粒子還難吧。”朱煥聰將自己思考得來的內容,老老實實的說出來,他是真的不怎麽看得上電子流理論,沒有那種高尖端科技的氣質。

  薛忠坤點點頭,不置可否,他說道:“行了我知道,對了,你最近研究的課題申請資金我給你打過招呼了,一百萬全款撥下來了,你抽空去領一下。”

  “哎,謝謝老師!”朱煥聰大喜。

  等朱煥聰離開,薛其坤才搖了搖頭,又把下載的五篇杜恪論文翻出來讀一遍,兀自感慨道:“電子流理論沒有應用前景嗎,我卻感覺,它的應用前景比量子霍爾效應更高,這次夏科大應該押到寶了……算了,我也先別瞎操心,再等幾年看看他們的研究進展。”

  一項新理論從提出到驗證再到實際應用,都是以幾年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為跨度,確實不用著急。

  甚至薛忠坤猜測,杜恪能連發五篇論文,恐怕也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應該是夏科大重點培養對象——他隱約把朱煥聰所說,杜恪要讀夏科大的碩博,以及與陶勳關係很好,當成了杜恪可能是陶勳的某個親戚,因為陶勳的關係得到重點培養,才出的成果。

  沒有導師指導,的確很難想到,這會是杜恪自己完成的論文。

  實在是過於驚豔。

  幾天過後,新一期的《物理評論b》出版,杜恪的第五篇論文,完整刊登,占據了很長的篇幅。每次《物理評論b》出版,他都會先睹為快,瀏覽一下凝聚態物理行業的最新進展。而就在這個時候,薛忠坤又收到了新的約稿論文,送過來交給他審核。

  一眼就瞥到了論文的署名——du 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