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模型圖
作者:白雨涵      更新:2020-07-31 16:38      字數:2407
  一個星期時間,杜恪留在別墅裏的手機,剛剛開機就發來好幾十個來電提醒,微信、qq都收到一堆未讀消息。

  他大致看了一下,有不少是老同學發來的信息,無非是恭喜他論文發表在sci期刊上,順便說幾句諸如“求包養”、“抱大腿”、“你小子發達了”、“苟富貴勿相忘”之類的話。還有一些是在研究結構認識的朋友,也是恭喜他發表sci論文,不過看他們泛泛而論的稱讚,估計都沒有認真看杜恪寄去的《化學物理學報》。

  杜恪也不在意,他很清楚,自己隻是一個本科畢業生,母校皖理工既不是985也不是211,這樣的身份發表論文,不是有心人士誰會去讀。

  況且有心的人還不一定能讀的懂英文論文。

  事實上,杜恪自己讀自己的英文論文,都磕磕巴巴的得借助翻譯軟件。

  他發表論文除了裝逼的打算,最重要的就是明確長毛電池——已經正式定名為電子流電池——的版權歸屬,並期望通過論文來吸引投資方。所以業外人士不管真心也好,敷衍也好,能捏著鼻子讚他一聲牛逼,他就心滿意足。他在意的是業內人士的反響。

  “喂,陶教授嗎,是我杜恪。”

  電話撥通,這會是上午時分,陶勳教授剛剛下完課,很快就和杜恪聊了起來:“你的三篇論文反響很不錯,國內已經有好幾位專家教授,聯係了《化學物理學報》,對你的電子流理論很感興趣,有幾位還表示想要深入研究一番……你先看看你的電子郵箱,他們應該給你發了郵件的。”

  從陶勳教授那裏得到了正麵反饋,杜恪鬆了口氣,在奇幻世界這一個星期,他總是會記掛自己的論文。

  有時候幻想會一炮而紅,如曹原發現魔角石墨烯一樣,成為年度科學人物;有時候又擔心無人問津,和大部分論文一樣等著落灰;還有時候會想到自己的第四篇論文,《物理評論b》到底有沒有開始審稿,是拒絕還是通過;偶爾也會思考接下來的論文計劃。

  總之,能不能在學術界站穩腳步,打響電子流理論很重要。

  點開電子郵箱。

  果然已經收到不少郵件,提出了一些廣告和垃圾郵件,他看到有清晰署名的郵件一共六封。隨便點開了一封,署名是濱城化物所——華夏科學院濱城化學物理研究所。

  “這不是《化學物理學報》的承辦單位嗎?”杜恪對濱城化物所還是了解的,畢竟《化學物理學報》jiu"shi華夏物理學會主辦,然後由夏科大和濱城化物所承辦,編委要麽是夏科大的教授,要麽是濱城化物所的研究員,更多的還是在兩家單位兼職。

  所以收到濱城物化所副研究員陳燕開的來郵,並不稀奇。

  “副研究員,唔,相當於副教授。”杜恪想著,已經開始郵件,郵件內容並不多,主要是陳燕開說自己看完杜恪的三篇論文,深受啟發,覺得電子流理論很有趣,他有一些靈感想要深入思考,希望能與杜恪一起共同研究電子流理論,最好能相互討論。

  大致的含義,就是說,電子流理論不錯,他決定跟了。

  勉強算是一種“科研競爭”。

  就像當年曹原研究出魔角石墨烯,論文才發表出來,隨後幾個月,就有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跟著發表了重要論文,投入到魔角石墨烯的研究之中。一個好的思路固然重要,但往往真正研究出重要結果的,並非發現思路的這個人,一個人殺穿一條路太難了。

  但。

  杜恪覺得自己就是這麽一個怪物,遲早要一個人殺穿電子流理論。

  當然這不妨礙他歡迎其他研究人員加入,為電子流理論搖旗呐喊,於是給陳燕開回複郵件:“歡迎陳研究員參與,電子流理論是我不成熟的設想,能得到各位同道的認可,我本人很高興,希望今後可以互相討論借鑒,共同將電子流理論發揚光大。”

  隨後幾封郵件,都是類似的內容,有化工大學的教授,也有研究所的研究員,甚至還有一位在讀博士生。

  不過總體來說,都是些不出名的角色,沒有什麽業內大拿參與。

  看完郵件之後,他又點開《化學物理學報》的網站,找到自己的第一篇論文,然後點進去查看人數與比例。論文後麵有網站自己附帶的模型圖,可以實時觀察到人數,這些人數分為三大類,一類是隻看了摘要,一類是了全文,還有一類是下載了文檔。

  三個分類的含義很明確,隻看了摘要的,表示不感興趣。

  了全文的,表示感興趣。

  而下載了文檔的,表示很可能要進行研究,這也就意味著如果這個人真的研究並發表了論文,杜克的論文就將多出來一個引用。

  sci期刊的影響因子,就是針對引用數量的,《化學物理學報》去年隻有04影響因子,一篇文章平均被引用04次。

  “我這比例有點懸殊啊,隻看摘要的竟然有兩百九十人左右!看了全文的隻有八十人不到,下載的隻有十五個左右……我看其它的論文,摘要和看完全文的,比例一般在二比一左右,我這都沒到三比一,倒是下載比例還可以,這是不是說明願意看完全文的,多少有了研究興趣?”

  杜恪想著,又點開了第二篇論文。

  直接下滑拉到模型圖,這一次隻看摘要人數少了很多,隻有一百二十人左右,但是看了全文的人數仍然有七八十人,下載的竟然還多了,估計有十七個。

  隨後是第三篇論文。

  隻看摘要人數更少,剛剛破一百的水平線,看了全文的人數超過七十,下載的也有十六個。

  “這比例,可以啊!”杜恪心中了然,“第一篇論文隻看摘要的人數這麽多,肯定是被推薦騙進來的,看完摘要覺得不對味口就走了。但是願意看的,基本都把我三篇論文一次性看完了,尤其是下載人數,幾乎保持一致,說明有十五六個人,想要研究!”

  下載人數不等於引用數,畢竟得發表論文。

  但隻要有一個完成研究並發表論文,杜恪就將多收一個引用。

  “不過,怎麽人地域分布,比例這麽懸殊,百分之八十五都是華夏國內,國外的才那麽點,還分布在什麽保加利亞、阿根廷,哦,這裏還有個應該是米利堅。”杜恪研究完人數,又開始研究地域分布,畢竟《化學物理學報》是麵向世界的sci期刊。

  隻是看效果,還是出口轉內銷那一套。

  杜恪甚至惡意猜測:“這幾個保加利亞、阿根廷和米利堅的讀者,該不會是當地的華人吧?難道老外就真看不上《化學物理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