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3章 虎父無犬子
作者:你個小老頭子      更新:2020-12-30 20:29      字數:2184
  楊士奇這個問題,其實楊素問已經考慮很長時間了。

  就目前的形式來說,他們已經摸清楚了李天此刻的心思,確信了李天並沒有迫害,流浪在外麵的建文舊臣家屬。

  這樣一來,他們也就沒有理由在留在京城中了。

  可他轉念一想,皇帝是一國之主,每天要處理的大小事情一定多不勝數,京城這邊要是沒有一個京城能聯係上皇帝人坐鎮。

  那讓皇帝時刻的記著關外那些受苦的遺孤們,指不定還要過多久,他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赦免,過上該有的好日子呢。

  而這個留下的人,在他看來,應該是沒有比他更加合適的人選了。

  正巧此時楊士奇對他們還算不錯,如果他能留在楊士奇的附上,不止能失常得知皇帝的各種想法,還能間接的通過楊士奇,為關外的同胞們,謀求一點福利,可謂是一舉多得。

  然而他如果真的這麽做了,那就等於是要和孫若微和一眾兄弟分開。

  這又讓他有點難以取舍。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如果留下在楊士奇的身邊做事,難免不會被當場,趨炎附勢,熱衷全力之輩,這讓他今後如何能在眾多的師兄弟麵前抬得起頭來。

  剛想說出口的話,卻如鯁在喉,讓他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麽表達了。

  這時,楊士奇似乎也看出了他內心的掙紮。

  他微笑著走到了他的身邊,輕輕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像是在鼓勵他似的說道,

  “你們這些年輕人啊,有時候就是想得太多,不管什麽時候都想求個兩全其美,殊不知,這個世界上,哪來的那麽多的美滿。

  人這一輩子,總要舍棄一些東西,這樣你才能脫去一身的包袱,讓自己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楊士奇說這話,其實有兩個目的。

  首先就是勸說他留下來,隻要他能留下來,自己隻需要稍微花點心思培養,憑借楊素問這種人才,要不了幾年就能在朝廷之中嶄露頭角,將來達到自己這樣的高度,也不是沒可能。

  其次,就是他也看得出來,楊素問對孫若微有著別樣的感情。

  如果是別人,男歡女愛,他也是懶得管的,可是孫若微已經被李天給內定成太子朱瞻基的太子妃了。

  如果楊素問繼續執著下去,最後害的人可能不隻是他,就連將來可能會母儀天下的孫若微也有可能被他連累。

  當然了,楊素問此時還不知道,孫若微其實已經被李天看中的事,楊士奇這話,他到底能聽見去多少,或許隻有他自己才能知道。

  楊素問猶豫了好一會,最終才說道,

  “閣老請贖罪,素問想要和師兄弟們商議過後在來回答您這個問題。”

  楊士奇臉上始終掛著微笑,無所謂的說道,

  “無妨無妨,有的是時間,你可以慢慢想,畢竟這可能是關係著你一生的前途和命運,慎重一點,也沒什麽不好!”

  說完,他隨意的坐到了椅子上,然後攤開一副不知道從哪裏弄來的山水畫,一邊欣賞一邊好似漫不經心的問楊素問道,

  “說起來,老夫對你的家世還不怎麽了解呢,你父親是何人,今年多大了,可曾嚐試過參加科舉?”

  本來這種刨根問底的話,是有些不太禮貌的,可楊素問並沒怎麽在意,稍微斟酌了一下,然後直接回答道,

  “不敢隱瞞閣老,家父楊靖,直隸山陽縣人,是洪武十八年進士……”

  聽到這個名字,楊士奇原本落在畫卷上的眼神頓時猛地一縮,他急忙說道,

  “可是那個中了進士第二年就榮升戶部侍郎,僅四年之後就榮升戶部尚書的那個楊靖?”

  楊素問點了點頭道,

  “正是!”

  這下楊士奇坐不住了,快步走到了楊素問的身旁,再次上下打量起了他,一邊看一邊忍不住的讚歎道,

  “原本老夫以為,你家世可能很普通,沒成想竟然是這等出身,怪不得你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膽識,敢以白丁之身,求見陛下,真是虎父無犬子啊。”

  說起這個楊靖,楊士奇可是有太多的話有的說了。

  楊靖算得上是整個大明升遷速度最快的幾個牛人之一了。

  除了明朝末年,最後一任內閣首輔魏藻德三年時間從從六品幹到了正三品的禮部左侍郎之外後來更是直接被提拔為內閣大臣之外。

  但他升遷這麽快也是有原因的。

  主要是崇禎皇帝那個多疑的性格,內閣首輔就像是韭菜一樣,換了一茬又一茬,在位十七年,換了十四個首輔,平均每個在位不足一年半。

  再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魏藻德能升遷的這麽快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楊靖不同,他可是洪武十八年的進士,朱元璋時期可不是明末,大明的一切都在欣欣向榮的發展著。

  再加上老朱的雄才偉略,這楊靖要是沒點真本事,怎麽可能被朱元璋看的上。

  而且曆史上,對楊靖的評價也是非常不錯的。

  有少年穎悟異常,篤於文學,通經史大義,博學善文,學行素優,長益淹博等美稱。

  更讓人欽佩的是,楊靖少年得誌,年僅三十歲就官拜九卿之一的戶部尚書,深得聖眷,榮寵一時,但他並沒有因此變得驕橫,不僅做事謹慎,更是無怨無悔,始終清正廉潔。

  雖然在年僅三十八歲的時候就死了,但他當官這十二年之中,先後做過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左都禦史等要職。

  不管怎麽在哪個位置上,都能做到兼濟天下,以民為先,可謂是一個時代的最為璀璨的明星了。

  後人評價他“楊靖尚書,清廉剛直,智略過人,政聲素著,才臣也,未竟其用,以冤死!”

  可見後人對他的早死,是有多麽的惋惜。

  楊士奇其實也是對這個本家是否的仰慕的,如今居然見到了這位前輩的後人,他如何能不激動。

  可是他轉念一想,“有點不對勁啊,楊素問今年不過二十五六歲,而楊靖早在洪武三十年就死了,他怎麽可能還被靖難之役連累成建文餘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