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製衡的重要
作者:你個小老頭子      更新:2020-12-30 20:28      字數:2207
  大明的軟與弱,不是體現在表麵上的,而是體現在對皇權的不自信之上的。

  這其中主要的症結還是處在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身上。

  他當初之所以建立錦衣衛這種,監視百官和百姓言行的組織,其實就是為了防止出現叛亂,謀奪他辛苦一聲換來的權勢。

  但朱元璋還是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他本以為隻要監視的足夠嚴密,刑罰足夠酷烈,就能百官畏懼,百姓臣服。

  殊不知,大秦也正是因為刑罰嚴酷,最終才激起了舉國叛亂。

  從某一個方麵來說,朱元璋以及之後的朱棣等皇帝,其實都是有些理想主義了。

  以為依靠嚴苛的製度,就能讓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百官清廉。

  也正是由於這種想法,才誕生了讓人談之色變,遺禍幾百年的錦衣衛和東廠甚至是西廠。

  殊不知,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其實都是貪心不足的。

  世上又怎麽可能擁有那麽多的清官,來給他們服務。

  如果當官隻是為了盡忠職守,那自古以來恐怕有九成九的官員都是不合格的。

  所謂千裏為官隻為財,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大明的官員,根本做不到皇帝以為的人人清貧,為了隱瞞那唯一的一個人,就出現上行下效的欺瞞行為。

  因為每個人都有秘密,都有小辮子,導致他們不得不和某些團體勾結,最後醞釀出,閹黨,東林黨之類的禍國殃民,甚至左右曆史發展的大型組織。

  當這些組織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後,皇帝的耳目,其實就已經成了瞎了、聾了。

  他們每天聽到的見到的,都是他們想讓他知道的,以至於對朝政的把控,也都隻是流於表麵,根本就做不出真正符合萬千百姓利益的事來。

  大明甚至能出現,一個皇帝在位幾十年,居然有二十年不上朝的奇葩情況。

  這恰恰說明了,大明皇帝們,被欺瞞的到底有多嚴重了。

  皇帝對這些大臣官紳團體的妥協,正是當權者軟弱的一個體現。

  如果說,唐宋太過久遠,比較不得。

  其實完全可以將大明和清朝做個類比。

  康熙和雍正就不用多說了,他們倆都是工作狂,大明的皇帝都鮮有能與之對比的。

  單說乾隆吧,他的一生可謂是一帆風順的不得了,幾乎把清朝的所有的好運氣都給享受到了。

  他在位將近六十年,身邊也是能人無數。

  卻並沒有被人欺上瞞下,甚至可以說是清明的不得了。

  要知道,他手下可沒什麽錦衣衛也沒什麽東廠之類特務機構。

  但他為什麽能做到在位幾十年,依舊耳聰目明呢。

  究其原因,並不是他有多麽的雄才偉略,天下沒人能欺瞞的了他。

  而是他識人知人,善於用人,懂得製衡之道。

  用人管人,才是他能保持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明朝的官員在高壓之下,為了自保就已經要拚盡全力了,又那裏還有閑心,去管別人的閑事呢。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不得不抱起團來,多抗這個對抗那個。

  最後搞得,盟友不信任他們,就連皇帝也不信他們,最後這個團隻能越抱越大,最終將整個朝廷給淹沒,沒人能夠幸免。

  或許會偶爾跳出一兩個不同流合汙之人,但最終的下場,估計也好不到那裏去。

  大明的官場其實就是這個狀態,不管對什麽人說話總是說七分留三分,最後導致,皇帝寧願相信宦官的話,也都不願意相信朝臣。

  這也就是,為什麽大明一朝,宦官勢力一直強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然而導致這一切的發生的,其實就是大明皇室對自身的不夠自信,以及對百官團體,對宦官對勳貴的軟弱妥協上的。

  李天雖然是明悟了這點,可目前來說,他並沒有什麽好的解決辦法。

  別看楊士奇等人,十分的忠誠於自己,幾乎自己提出的所有政策他們都全盤接受,幾乎很少提出異議。

  但那都是建立在,這些政策都是對他們有利的基礎之上的。

  若是那一天,李天動了他們的蛋糕和軟肋,他們到時候還會不會繼續這樣的支持自己,可就不一定了。

  打個比方說,要是那一天,李天突然宣布,徹底的廢除,百官和士人不納貢的特權,你看看楊士奇等人,會不會和李天拚命。

  有人曾說過,治大國如烹小鮮,火大了容易糊,火小了容易夾生。

  不管是文官集團,還是勳貴集團,又或者是還未真正崛起的宦官集團。

  李天真正要做的,不是徹底的清除他們,而是要懂得如何在其中調停製衡。

  這次的勳貴們的直接挑釁,原本李天完全可以使用雷霆手段,殺雞儆猴,甚至將他們一網打盡的。

  可他並沒有這麽做,為了也隻不過是,不想讓原本平衡的兩個勢力出現明顯的強弱之分而已。

  原本的曆史上土木堡之變,一舉葬送了,大明八成以上的勳貴精華,這才導致文官集團的做大,也正是開啟了,大明由強轉弱的不歸路。

  再後來,宦官集團崛起,兩個團體狗咬狗鬥了幾百年,最終耗空了大明的所有積累。

  最終讓不足百萬人口的建州女真鑽了空子,竊取了大寶,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

  李天也正是知道,失去了平衡的大明,才是危如累卵,所以他才一直隱忍到了現在。

  他沒辦法一朝之間將大明已經形成的固有製度改變,也就隻能充分的調動,自己遠超這個時代的見識,去盡力彌補可能會出現的漏洞。

  隻是,僅是修補,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決戰的時刻早晚會降臨。

  到時候,他終究要做出一個決斷的。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他手中掌握的力量必須要能撐得住場子才行。

  而這力量,說白了也就是軍事的力量。

  新軍正在如火如荼的訓練之中,到如今,也有差不多被訓練了三五個月了。

  他們的訓練成果如何,到底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還不確定。

  現如今反倒是一個絕佳的練兵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