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內閣議事
作者:你個小老頭子      更新:2020-07-20 22:41      字數:2250
  一回到宮裏,李天便直奔內閣處,若問這天下群臣,誰還能讓他放心,那便唯有內閣處的幾位大學士了。

  皇帝一襲便服,獨自一人駕臨內閣,一眾翰林被嚇了一跳,趕忙起身恭迎,

  聽到動靜,楊士奇也匆忙從後閣出來迎駕。

  “老臣恭迎陛下。”

  “都平身,士奇,跟朕到後閣說話。”

  李天擺了擺手,示意眾人平身,直入後閣。

  皇帝這番急匆匆的趕來,眾人不用想也知道必是發生了大事,但全天下的奏折都會先到內閣,眾人也不清楚這是發生了何事。

  後閣中,剛牛飲了幾大口茶水的李天已經稍加冷靜,看著盡數落座的四位大學士道:

  “朕匆忙而來,還請諸位愛卿見諒。”

  端坐下首首位的楊士奇一看李天衣著,就知道皇帝私自出宮了,身為首輔,他已經得知皇帝下旨封鎖京城,接話道:

  “陛下不必客氣,敢問陛下可是為城中發現明教一事前來?”

  李天搖了搖頭,看向另一位大學士楊榮道:

  “子榮,你把福建山民造反一事,盡數說來。”

  福建山民一事已經結案,延平府的官員換了一茬,南京兵部尚書張儀良也已經認罪伏誅,楊榮不知道皇上為何又提起此事。

  但看皇上臉色凝重,楊榮還是將福建山民造反一事,盡數而言了一遍。

  內閣的大學士一共有四位,除了華蓋殿首輔大學士楊士奇外,還有謹身殿大學士楊榮(字子榮),武英殿大學士黃準(字仲常),文華殿大學士任瑾(字宗於),都是一等一的能臣,而其中又以楊士奇最為善政,黃準最為機敏。

  楊榮話音剛落地,黃準便蹙起了眉頭。

  “不對,福建指揮使李敏既然已經抓捕了張忠清,為何沒有查出張儀良是張忠清叔父一事?”

  李天點了點頭,沉聲道:

  “仲常所言不錯,朕也一直有此疑問。張忠清既然能對錦衣衛招供,為何沒有對李敏招供,還有,李敏為何要在奏本中隱去張忠清,隻說山民造反已被平叛。”

  文華殿大學士任瑾是個急性子的,當即道:

  “陛下,窺一斑而知全豹,就此事而言,福建乃至南京絕對是出了大問題。”

  雖然同為大學士,但四人也不是穿一條褲子的,楊榮便跟任瑾在政見上多有不和,隻見楊榮皺眉道:

  “宗於怎能如此武斷。”言罷,楊榮拱手拜向李天道:

  “陛下,就老臣看來,應是錦衣衛的問題更大些,劉綱如此急切的給張儀良定罪,其動機耐人尋味,而且據老臣所知,若不是國喪期間不準行刑,劉綱早就動手了。”

  聽著眾人七嘴八舌的討論,李天頻頻點頭,轉臉看向楊士奇道:

  “士奇,你怎麽看?”

  楊士奇輕撚胡須,沉吟道:

  “陛下,依臣所言。應先派遣金吾衛將福建山民犯案人員,全部押送京城。然後召錦衣衛指揮使劉綱,福建指揮使李敏進京重審此案,在此期間,福建布政使,按察使應停職避嫌。”

  不愧是有“善政宰相”美名的楊士奇,一番話聽的李天心中大定。

  雖然這個使那個使,聽的李天有些頭蒙,但跟後世一對比,李天也就明白了。

  按察使掌管一省刑法,司法,監察,簡單來說就是省公|安廳廳|長,省法院,檢察院院長,省紀|高官,省政|法書|記,六合一的大官。

  而指揮使掌管一省軍事,說白了就是後世的省軍|區司|令員。

  至於布政使,則是掌管一省民生政務的高官。

  聽到楊士奇說讓布政使和按察使雙雙停職,李天臉色微變,沉聲道:

  “有必要讓按察使和布政使都停職嗎?”

  李天也就是隨口一問,卻聽四位大學士異口同聲道:

  “陛下,若是一省的指揮使出了問題,那其餘二使不是與之同流合汙,就是視而不見。”

  抿了口茶,李天拍了板子道:

  “那就依楊首輔所言擬旨,還有再下一道旨意,讓南直隸布政使汪泉也進京。”

  皇帝一聲令下,整個內閣都忙活了起來。

  畢竟一道聖旨不但要送到地方三司,還要送到六部六科,更要抄寫一副副本,一下子這麽多道聖旨,足夠一眾翰林學士忙活一會兒了。

  後閣中。

  任瑾出去安排翰林學士們擬旨了,隻剩下三位大學士依舊端坐。

  看完手中的金漆密旨,得知鄭和七下西洋而歸,李天心情很是舒暢。

  一方麵是因為很快就能見到大名鼎鼎的鄭和,另一方麵則是鄭和此次下西洋的收獲。

  看著密旨中羅列的幾十個國家俯首稱臣,和上百種的南洋貢品,李天不由得飄然道:

  “鄭總管沒墜了我大明國威,待鄭總管回來,朕定要好生迎接。”

  隨手將密旨遞給楊士奇過目,李天隨口道:

  “讓宗於再擬一道旨給鄭總管。告訴他,他奔赴千裏遠洋,揚我大明國威,朕心甚慰,讓他在沿途州府好生歇息,不必急著回京複命。”

  “喏。”

  後閣不許任何人靠近,隻有大學士可以出入,楊榮起身領命,轉身出了後閣。

  楊士奇也看完了密旨,老臉上滿是喜意道:

  “我大明白銀匱缺,全靠鄭總管每次賺回來的這麽多白銀,有鄭總管這樣的大家,當真是大明之福,陛下之福。”

  楊士奇說罷便準備將密旨遞回,李天滿臉笑意的擺手道:

  “讓仲常,子榮也都看看。”

  ......

  與內閣的一片歡聲笑語不同,京城通向城外的七座城門處,滿是百姓的抱怨之聲。

  “誒唷,兵爺,這還沒到點呢這麽就封城了。”

  “是啊,是啊,你說這好好的沒事封什麽城,真是耽誤事。”

  “肯定是衙門裏的哪位官爺丟了貴重物件。”

  “唉,還是做官好哇,丟了東西都能封了城門找。”

  ......

  百姓們七嘴八舌的議論著,腦洞大開的亂猜封城的原因。

  而就在城門的不遠處的一輛馬車裏,正爆發著激烈的爭吵。

  “老子都說別救那個憨貨,這下好了,把咱全關這了。”

  “少主讓救的,雷老三你不服氣你找少主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