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硬核科普
作者:網事隨瘋      更新:2020-07-20 15:27      字數:2431
  今天我就簡單的來跟大家聊一聊學考古鑒別裏關於泥土鑒別,重要的生土與熟土的區分!

  什麽叫生土呢!簡單的說,所謂生土就是自然界,經過若幹萬年的堆積,自然形成的原生土壤就是生土,一些人也管這個叫死土、淨土。

  生土它的特點就是顏色均勻、結構細密,質地緊湊、純淨。

  而所謂的熟土就是經過人類生產生活後翻動過的土,也叫活土、花土,它顏色不均、結構參差,質地疏鬆、混雜。

  先說說墓葬吧,一般情況下,中國北方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由生土組成的。

  古代的人,根據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習俗,在生土上挖出墓坑或墓道、墓穴。下葬後,再將土回填。

  這樣,墓坑、墓道和墓穴裏麵的土就變成了熟土,因為它已經被人類翻動過,改變了其原來的結構與質地。

  探掘出泥土的不同特性,這就給考古人員留下了證據發現它們的痕跡,而“洛陽鏟”一旦撈出了熟土,再經過卡邊、定位,那麽這座墓葬就被鎖定了。

  有一點需要說明白,學考古的在用“洛陽鏟”進行鑽探時,每平方米打五個孔,俗稱“梅花孔”,淺則一、二米,深則數十米。

  春秋戰國時期封土多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則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漢時期由於人們迷信水銀、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於墓葬中,這些都會影響土質,發出特殊的氣味,有經驗的人一聞即知。

  除過生土與熟土外,考古工作人員還要認識很多的土,比如地表的擾亂土,簡稱擾土;

  遺址內的灰土;房基或城牆下的夯土;古人踩踏出來的路土;雨水衝擊的淤土……。

  但是,這些都出不了生土與熟土這個大的範疇。

  在咱們國內,業界甚至鬧過一個笑話,隻要你帶把洛陽鏟和刷子,就是考古學家了。

  這當然是玩笑話,說明考古學家的裝備還是非常差,更重要的是看個人經驗。

  明代萬曆年間,浙江海寧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這給了他周遊全國的機會,沿途見多識廣,領略各地風土人情,鄉間俚語,後來他就寫了一本《廣誌繹》,用以記錄各省地理風俗。

  這本書卷3說:“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汲綆有長十丈者。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周、秦、漢王侯將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塚墓大隧道至長裏餘者,明器多用金、銀、銅、鐵,今三吳所尚古董皆出於洛陽。”

  書中這裏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來明代洛陽就有盜墓風氣。

  所記“鐵錐”,能入土及墓頗深,這就是幾百年前洛陽曾經使用過的一種專門用於探尋地下古墓的鐵鏟,也就是洛陽鏟的前身。

  先前我跟大家講過泥土的鑒別,再看盜墓賊為什麽要用的洛陽鏟!其實說白了,他們就是通過洛陽鏟來辨別土質,確定腳底下是否有墓!

  另外,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

  經驗極其老道的盜墓賊還沒開挖,就能夠憑借經驗斷定腳下墓室內的大概情況,細到棺木應該在哪裏、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裏、金屬器皿在哪裏、兩邊的耳室裏都會有什麽等等,心裏一盤算就有數了。

  等真開始手挖的時候,盜洞直奔那裏就挖過去了(漢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滿了土,說是墓室……實際上都是土,是在土裏前進,東西都在土裏)。

  有一句盜墓屆的灌口說的是:“左肩右腳”,是何意呢?

  其實講就是這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裏其左肩部和右腳部。

  也就是說,墓還沒有挖,你的頭腦裏就有了整個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著你想找東西的地方去了。

  這時候直播間為什麽這麽安靜!此處應該有彈幕,我替大家先來一句!臥槽!

  臥槽!學到了!學到了!灑家的戰鬥神器洛陽鏟已經準備好了!

  臥槽!這裏是派出所,前麵的帥鍋,原諒BUFF鈦合金低頭手鐲認真考慮一下!!

  臥槽......我還是繼續聽主播嘮吧!

  直播鏡頭裏的李銘講得有些口幹,這樣一大段的硬核知識科普出去,沒想到,水友們還挺喜歡的,既然大家喜歡聽,他喝了口水就接著講道:

  “還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頂會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縱七橫、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有兩米多厚、會是多麽得堅固?那就要在挖洞時避開墓頂。否則打在墓頂上的話,你一個晚上很可能幹不完活,第二天你還敢來麽?

  再來說說遺址,過去的先人們,在一個相當的範圍內,進行生產、生活勞動時,必定要翻動腳底下的土,比如住房要先挖個坑後再搭個棚的半地穴式房屋;儲存糧食、果實的地窖;耕種田地、挖溝、蓄水、開渠……

  當他們廢棄這片生活範圍時,無形中已經將他們動過土的範圍,和一些生活遺跡,留給了後來的考古人員,這點我想不用深入解釋,大家就會明白的。

  所以,現場實際勘探的時候對於任何一點古人留下的細節都不會放過的,埋藏再深的墓葬也是能夠探明的,這是考古工作的基本準則,當然,考古工作者們實際工作起來要求是認真細致的,也是蠻辛苦的。”

  ......

  所有人都沉浸在李銘風趣幽默的講解中,不論是關於考古,還是泥土的鑒別,這些行業信息距離普通人的生活都過於陌生,這會聽鏡頭裏的李銘娓娓道來,不不少觀眾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原來腳底下最普通也最常見的泥土竟然有這麽知識和門道!”

  直播間調皮的彈幕總能在恰逢其時的時候出現!

  西北王胖子提醒主播,主播再泄露行業機密,胖爺我工兵鏟伺候!

  東北王凱旋在此,敢問西北王胖子多少斤!

  盜墓筆記阿寧前來報到,主播說得不錯,獎勵屍蹩一坨!

  卸嶺魁首就是俺,行業機密都被你嘮光了,明天的太陽主播應該是見不到了!

  ........

  主播間觀眾粉絲搞笑的彈幕讓李銘的心裏一樂,大大咧咧的說道:

  “反正已經得罪諸位同行了,那咱們就多講兩句!”

  “我們日常見到的土壤是指地球表麵的一層疏鬆的物質,它是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