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京畿風雲
作者:何時秋風悲畫扇      更新:2020-08-04 12:11      字數:2335
  京畿很亂。

  朝臣惶惶。

  但拱衛京畿的帝軍分外平靜,盡管周邊區域有三位皇室藩王陳列的共計二十餘萬大軍,不過在帝軍那位兵仙後人眼中,唯有一詞。

  烏合之眾。

  又或是土雞瓦狗?

  沒有差別。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兵仙後人,因為他是大驪唯一的天策上將。

  民心很穩。

  畢竟京畿百姓,見慣了大風浪,早些年先帝的先帝登基前一夜,京畿滿刀斧,士卒擁長街,廝殺了整整一夜,血流成河屍堆成山。

  百姓傷亡屈指可數。

  這是曆朝軍方的鐵血準則:絕不侵擾百姓。

  這也是此間天下的朝堂能夠抗拒北方蠻夷和西疆荒人的立身根本。

  內亂可以。

  蠻夷南下,荒人入侵,此間天下可瞬間凝聚起兩三百萬雄師,自古以來的史書之中,此等記載已是習以為常,最為熱血的一次,魏朝中期,此間天下義軍四起,北方蠻夷和西疆荒人趁機同時進犯邊境,以摧枯拉朽之勢越過長城,神州遍地烽煙,江山危在旦夕之際,天下義軍同豎一旗,奔赴西方抗荒人,朝堂兵力盡赴北方,先前在沙場打生打死恨不得互啖血肉的士卒和將軍,行軍相遇之時,但說一句。

  你們這些狗日的,弄死那些蠻子後,給老子活著回來,到時候我們再打過,誰他媽要是死在蠻夷陣前,誰他媽就是孫子。

  那一次,此間天下青壯皆入伍。

  兵力共計五百萬。

  然而依然不敵,大軍節節敗退,眼看便要山河陸沉之際,一位軍神橫空出世,定鼎江山,驅除蠻夷,又推新帝,迎來中興盛世。

  所以西方的燕王和北方的北境秦王,其實有點動彈不得。

  他倆要震懾外族。

  而漢王也是基於此緣故,一直沒曾對毗鄰的燕王動兵鋒。

  皇室藩王當然不止三位。

  可有膽量、有野望,更有實力覬覦京畿帝座的隻有三位。

  按照三位藩王的意思,幼帝登基,當有人輔佐於朝堂,他們這些當叔叔的當仁不讓,畢竟是自家的江山,朝堂之中,六部有四部尚書同意此舉,一位右相公亦是讚成。

  但以左相公為首,加上樞密院的天策上將,以及剩餘兩部尚書,皆力主君王自立何須輔政,諸位王爺還是哪裏來哪裏去。

  而左右散騎常侍等大部分朝臣,則保持沉默。

  表麵看這是利益、權勢糾葛。

  實際上,朝堂勢力兩分,是在做扶龍的抉擇。

  是三位藩王,還是東宮娘娘。

  勝負難測。

  趙楚仙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悄然的走入京畿。

  京畿魚龍城,此間天下最為興盛的大城,九朝古都,人口數百萬,迤邐占地數百多平方公裏,雕欄玉砌瓊樓玉宇車水馬龍,穿城而過的魚龍江洋溢著胭脂水粉氣,端的是人間繁華地。

  八百裏魚龍江,孕育出一座魚龍城。

  魚龍江畔有一山。

  名龍門。

  山勢延緩,尤以臨江山麵為甚,層層疊疊鱗次櫛比的坐落著座座宮殿,整座龍門山便是整座皇宮,若是站在大朝會的大殿上向外望去,魚龍江和魚龍城風光,盡收眼前。

  風光最好的不是朝會大殿。

  而是天子禦書房。

  坐落於山巔,琉璃打造,入夜可仰望星穹,白日可俯瞰百裏河山,曾有糜爛君王,不喜後宮喜書房,每每臨幸妃子,皆召至禦書房,肆意馳騁之際,俯視山河路人,甚是刺激。

  是夜。

  趙楚仙站在院子裏,望著魚龍江對麵燈火輝煌的浩大皇城,一座山便是一皇城,一皇城宛若黑夜裏的一輪黃色明月。

  看那蜿蜒的輝煌燈路,和垂簾村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可見燈火下的宮女和內侍往來身影。

  便是這皇宮,讓趙楚仙感覺到終於有點異世的奇幻感了。

  腳下的院子是清異司產業,不大。

  一進一出。

  勉強算個小康庭院。

  就是那位被王仙之“誤殺”的侍郎家產,被殺之後充入清異司。

  坐落青雲街尾,從青雲街中心的大橋過去,便是皇城外城的正門,是以在朝堂入仕的人大多居住在青雲街,上朝方便,過橋便是六部諸寺監的公事樓。

  青雲街成了魚龍城兩大核心之一。

  對麵住龍。

  青雲住魚。

  魚過橋,騰青雲躍龍門而為臣,成龍?

  那便奢望了。

  趙楚仙知道自己大概會走上那座橋,走上那座山,走入那座大殿,至於山巔的琉璃禦書房,不作此想,除非真有了逐鹿天下的資本。

  路漫漫其修遠兮。

  昨日入京畿,朱一山安排了住宿後匆匆離去,晨間來過一趟,說事情發展步入預期,娘娘尚未稱帝,覲見之日押後。

  趙楚仙問了,朱一山知無不答。

  京畿局勢複雜。

  三位皇室藩王將大軍列於周邊,孤身入城,在四位尚書、右相公的牽橋搭線下,不斷的收買朝臣,更是意圖染指帝軍。

  竟然得逞了!

  帝軍表麵的風平浪靜之下,已是波瀾起伏。

  更讓東宮娘娘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三位皇室藩王二十餘萬大軍調離藩地,糧草這個大開銷竟然沒出絲毫問題,而他們的藩地空虛,竟然也沒其他藩王乘虛而入吞並地盤。

  這意味著一件事:大多藩王都在暗中支持三位皇室藩王,有意掀起一場亂世。

  原因倒也簡單。

  東宮娘娘失去權勢,三位藩王成為輔政之人,那麽都是先帝親生血肉,誰不想將幼帝踢下帝位自己坐上去,這就注定三位藩王之間有一場你死我活的廝殺。

  一旦起兵鋒,皇室就完了。

  就算最後其中一位皇室藩王勝出,也是慘勝,必定元氣大傷,帝軍也將遭受重創,彼時天下其他異姓藩王揭竿而起,掛一個清君側的勤王大旗,皆可逐鹿魚龍城。

  這事,燕王殿下最擅長。

  所以這種情況下,東宮娘娘沒有垂簾聽政。

  不是不敢。

  是不願意。

  如今東宮娘娘已經掌控帝軍,就算被三位藩王侵蝕了一些,絕大部分力量也全部在她手中,況且這事還有待商榷。

  趙楚仙總覺得,東宮娘娘和天策上將是要借此機會,將帝軍之中有異心的人鏟除。

  而從大局著想,東宮娘娘也不願意讓三位皇室藩王有對魚龍城發兵的理由和機會。

  不是怕。

  是不想因此導致天下大亂。

  所以她在忍。

  要找個契機解決當下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