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天圓地方,九宮算圖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3      字數:2111
  此處“觀景島”頂麵的麵積,也和坡地“觀景台”基本一致,有個十幾平方米;基本是方形,邊長在三四米的樣子。

  上到頂麵之後,吳奪關掉頭燈,拿出了防水手電。

  因為之前“變色龍”在這裏的空氣中活動自如,吳奪便嚐試著摘掉了氧氣麵罩,發現空氣狀況還不錯。

  接著,吳奪就低頭打燈觀察起來。

  頂麵中央,確實有一個圓形凹坑,直徑接近兩米。

  凹坑的圓形很規整,而且邊緣有明顯打磨過的特征,絕無可能是天然形成。

  凹坑深約一尺,裏麵沒有水,但是比較潮濕,長了不少青苔。這也很正常,畢竟是在一個“水溶洞”中。

  凹坑的底麵並不是平的,明顯是有一定結構的,但是底麵青苔最多,被青苔覆蓋之後,看不太真切。

  “這巨石‘觀景島’的底部,確定不是和水池底麵連成一體?”吳大誌也上來了,見吳奪摘掉了氧氣麵罩,他也摘掉了。

  接著權浩然也上來了。

  “我和您一樣,也是隻看了無人機的視頻啊!”吳奪一邊說,一邊伸手拉了一把剛上來的葛亮。

  權浩然和葛亮也都摘掉了氧氣麵罩。

  這樣說話方便多了。

  “如果不是連成一體的,下麵若有通道,即便底麵結合再嚴密,長時間下去,裏麵也肯定會滲水。”吳大誌又道。

  葛亮此時接口,“我們之前分析過,當時未必有溪有潭,這裏的入口,以一塊巨石封堵,也有可能。但是勾踐或者如果後來被安葬無疆的人借用,也想不到後來這裏會形成水潭,成了泡水的狀態。”

  吳大誌點點頭,“這個我自然清楚。正因為如此,加上眼下這個凹坑可能就設置了入口機關,如果滲水,會不會造成機關失靈?”

  “這樣,咱們畢竟隻看了無人機拍攝的視頻圖像,我現在就潛水下去再看看。”吳奪說著,就著手準備下水。

  “也好。”吳大誌便對葛亮和權浩然說道,“那咱們先把這坑裏的青苔處理一下。”

  吳奪再度入水,潛入巨石“觀景島”底部,仔細轉了一圈,認真觀察結合處。

  這麽觀察了一番,吳奪依舊認為,巨石和底麵,應該不是一體的。

  不過,他感覺滲水好像也不太可能,因為打燈進一步細看,好像有點兒“咬合”的感覺。

  當年可能想不到會形成水潭和泡水的狀態,但是應該會想到防水。

  再者,這裏頭還有防移動、防破壞的問題,“咬合”結構,防範性就很強。

  觀察完之後,吳奪便又上到了“觀景島”的頂麵上。

  此時,吳大誌、葛亮、權浩然已經將凹坑裏的青苔清理幹淨了。不僅清理了青苔,還徹底擦拭掉了水汽。

  三人都在盯著凹坑地麵的結構看,其中葛亮和權浩然拿著手電。三人還特地給吳奪留下了一個空位。

  吳奪上來之後,簡單收拾了一下便蹲下了,一邊看一邊說了說剛才在水下的發現和自己的結論。

  “聽你說的情況,看來處理還挺巧妙。”吳大誌應聲之時沒顧上抬頭,眼睛仍是盯著底麵結構。

  從這圓形凹坑的底麵結構來看,邊緣一圈明顯能看出是一體的。也就是說,這是在巨石頂麵修鑿出了這麽一個圓形凹坑。

  不過,圓形凹坑的底麵中央,也有一塊兩尺見方的區域。

  這就使得這個圓形凹坑的整個底麵,看起來像個銅錢。

  當然,當時如此設計,應該不是銅錢的意思。春秋戰國時期的貨幣並不統一,而越國的貨幣,並不是圓錢方孔。

  這裏當是應了天圓地方的意象。

  這個方形區域的情況,對他們來說是個利好,因為這就基本能確定可以作為一個入口。

  兩尺見方不算太大,但是容一人通過並不困難。

  就在這個方形區域中,鑿有橫四豎四、共八條凹槽。凹槽寬度近一寸,深度也差不多。

  這八條凹槽相交成正方形,其間便形成了九個方麵小台。

  而且這九個方麵小台的底部,和方形區域的四邊,貌似都是“活”的!

  每個方麵小台的上都刻了字。

  字體是典型的鳥蟲篆,這和越王勾踐劍上的銘文是同一種字體。

  對於精通青銅器銘文的權浩然來說,鳥蟲篆算是他的拿手項目之一,而且這九個字也是比較好認的,所以很快便認了出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這九個字,其實就是十個天幹之中少了最後的“癸”字。

  方麵小台和上麵的刻字,應該含有破解機關之法。

  結合當下情況來看,方麵小台是不能旋轉的;同時露出太少、間隙太窄,也不應該是拔起;那麽處理方式應該是下壓。

  這一點是比較容易確定的。

  而從常規思維上來看,既然是陵墓,不管是勾踐棄用之時設置,還是安葬無疆之人後來設置,好像都不應該有機關入口,封死才最為合理。

  但是,這裏並不“常規”。因為這裏的“風水核心”出了問題,留下機關入口,或許是為了應對這件事情,進行了特殊設置。

  看清楚之後,四人先後抬頭。

  葛亮率先開口,“這九個天幹字符,如果分別代表一到九,這排列順序,恰好是九宮算圖啊。”

  這“九宮算圖”,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解釋,就是在九個格子中,分別填上1到9這九個數字,使橫豎斜加起來都是15。

  而且有口訣:九宮者,即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其中的“二四”、“六八”,是古人從右往左的順序。)

  也就是從上往下,第一排是:4、9、2,第二排是:3、5、7,第三排是:8、1、6。

  方麵小台上的九個刻字,如果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來看,就是依照這個順序;“戊”字在最中央,其他八個字環繞有序排列。

  “但是,這好像隻不過是借用了一個順序而已。”吳大誌接口,“既然順序是正確的,我們也就沒有什麽操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