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獨山大塚,是否借用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2      字數:2130
  對於尚未發現的越國王陵來說,越王無疆的陵墓遠不如越王勾踐的陵墓吸引力大。

  同時,越王無疆的陵墓,現在的線索不夠明晰,就連越州考古部門也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而且吳大誌還沒具體介紹。

  所以,討論著討論著,就跑偏了,重點成了越王勾踐。

  作為越國最為著名的一任國君,越王勾踐的陵墓一直沒有被發現,曾經在發現其父允常的印山王陵之時,有人懷疑勾踐陵墓也在附近,甚至同處一陵,但卻沒有結果。

  還有人提出,越王勾踐曾經遷都琅琊,有可能葬在琅琊。

  勾踐遷都琅琊,主要是為了經營北方,進一步稱霸中原。不過,之前琅琊還是齊國之地,後來雖然齊國拱手相讓,但琅琊畢竟不是“故裏”,而且其父允常就葬在越州,勾踐葬在琅琊,也有地方說不通。

  寧霜還提出了兩點史料上的記載。

  一是,越王勾踐遷都琅琊之後,曾經想給其父允常遷徙陵墓——“取允常之喪,欲徙葬琅琊”。但是,因為“墓中生熛風,飛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由此放棄。

  勾踐對此還說了一句話:吾前君其不徙乎?

  二是,勾踐生前,曾經在越州自己興建王陵,有名可考:“獨山大塚”。但是因為遷都琅琊,“塚不成”。這個“不成”,到底是建好了最後沒用,還是沒有完全建好,根據有限的史料不能完全確定。

  不過,建好了沒用也罷,沒有完全建好也罷,越王勾踐肯定是沒有被葬在這個“獨山大塚”的。

  同時,根據相關史料推測,這座“獨山大塚”即便是空的,也應該隻是“閑置”,沒有被毀掉。

  而勾踐之後,又有一代越王翳,再次遷都,從琅琊又到了吳。

  越州,琅琊,吳,是勾踐乃至勾踐之後的越國王陵的三個關鍵地點。

  他們四個人討論,也不會有啥明確結果,不過,在過程當中,彼此在史料和知識上確實也能查漏補缺。

  ······

  兩天後的下午,吳大誌、權浩然、李山抵達越州,也到山湖美墅住下了。

  當天晚飯後開會。

  會議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自然是關於越王無疆陵墓的線索。

  吳大誌鋪開了一張早就準備好的手繪地圖,結合講述。

  在鹹集鎮的北郊,有一座山,名叫環水山,料想古時候應該是有水環繞的,但是現在周圍沒水了。

  環水山位於一處小盆地的邊緣,小盆地的周圍都是連綿的山丘,隻有環水山比較獨立,一麵朝向小盆地,另一麵和連綿的山丘間隔有個幾十米。

  這幾十米是平地,料想古時可能就是水道區域。

  這處小盆地,名叫鄰水盆地,其中最大的村子就是鄰水村。

  近年來,在鄰水村及其附近,陸續發現了一些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墓葬,其中不乏貴族墓葬。

  所以,有人就推測,這個環水山之中,是不是就有勾踐曾經建造的“獨山大塚”?

  而勾踐肯定是沒有被葬在“獨山大塚”的,所以進一步推測,會不會是越王無疆給“借用”了?

  因為無疆死得“突然”,沒有立儲,沒有提前建好王陵,所以想葬他,確實也是個麻煩事兒。

  他畢竟是越王,總不能隨便挖個坑埋了;當時越國兵敗,乃至亡國,但是這有個過程;無疆死後,就算王族子弟要爭奪王權,也得先把他給葬了。

  所以,這個“閑置”的“獨山大塚”,看起來是個好“歸宿”。

  這隻是推測。既然是線索,總不能隻有推測,還有實物。

  就在環水山附近,前兩年曾經有鄰水村的村民掘井之時,挖通水源之後,撈上來幾塊“碎玉”。

  根據具體特點判定,這應該是一組玉覆麵中的幾塊,年代大致在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

  玉覆麵,有整麵的,也有一組玉片組合的。

  玉片組合式的玉覆麵,一般是十幾片,有蓋眼睛的,有蓋眉毛的,有蓋鼻子的,有蓋嘴的,還有額頭、臉頰等處。

  這幾片玉覆麵的玉質一般,顏色青白,屬於地方玉。

  越州相關部門將這個線索和張可農匯報的鎖龍井中得到鳳紋管形器的線索匯合,是比較合理的。

  通過比對,玉覆麵的玉質和鳳紋管形器的玉質並不相同。鳳紋管形器也是地方玉種,但和玉覆麵顏色不同,也不是產自一地。

  但是,如果根據推測,這是越王無疆陵墓裏出來的東西,反倒能看出當時的“倉促”。

  綜合所有的線索,加以推測,可以聚合成一種可能:

  越王勾踐的閑置的“獨山大塚”,在越王無疆與楚國交戰被殺之後,被越國的王族子弟“借用”,安葬了無疆。

  這個“獨山大塚”,可能就在現在的環水山中。

  環水山中的無疆陵墓,應該不在山體之中,而在山體的地下;可能當時勾踐就這麽設計的,也可能是安葬無疆之時規避了勾踐設計好的墓坑,隻是借用墓道和原有結構,又往下深挖了。

  而連通鎖龍井的地下河,也連通了環水山附近,也衝破了無疆陵墓,墓中陪葬品“隨波逐流”;由此,發生了鎖龍井中撈上來鳳紋管形器,鄰水村打井撈上來幾片玉覆麵。

  但是,根據這個線索,越州相關部門曾經在環水山詳細勘查,並未找到任何疑似墓葬的入口。

  而鄰水盆地越國墓葬群的發掘倒是進展順利,但卻並沒有關於“獨山大塚”的線索。

  據此又有人推測,環水山中即便真的有“獨山大塚”,入口也可能並不在附近。

  這件事情,推進一直比較緩慢。

  直到現在,“上頭”接手了,越州相關部門隻需要配合。

  吳大誌介紹完畢之後,李山也傳達了上級的安排。現在行動組可以先期進行考查,同時已經協調安排了地質和水文專家,來明確這條地下河的走向。

  吳奪聽完之後,感覺這一係列的分析和推測還算比較靠譜;但他了解得越清楚,反倒越覺得難度更大。

  而且,能不能在勘查無疆王陵之時,收獲有關秘藏揚州鼎之地的線索,還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