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技術戰,淳化軒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2      字數:2135
  “噢?”葛亮想了想,“嘉靖皇帝篤信道教,這碗的畫片肯定是對上了,隻是這青料的使用······”

  吳奪解釋:“這青料,主要用的是國產料,隻是提純和調配的時候,加入了一部分回青料。所以,發色不是佛頭青,但因為也加了回青,又有淡淡的紫紅。”

  “原來如此。”

  “因為發色不夠經典,而且又沒款兒,所以攤主才會鑒定不了,我猜他是當成乾隆民窯的精品了。”吳奪進一步解釋道,“也得虧嘉靖朝開始用高嶺土做胎了,如果再早一些,明中期的官窯還是麻倉土居多,那麽攤主就容易辨識了。”

  “你不可能隻通過一個青花發色來認定吧?”

  “那肯定。”吳奪點點頭,詳細說道:

  “明代才多見偏大的仰鍾杯,所以又被叫做仰鍾式碗,清代官窯沒有這麽大的。這一點,那個眼鏡大哥是說對了的。不過他也跑到乾隆民窯上去了;不過確實,乾隆民窯有點兒百花齊放的意思。

  但是呢,再看釉色,這種白中泛青的釉色,很明顯和乾隆時期的釉色不同,即便是乾隆民窯,釉色也都比這個要白。

  還有修足,乾隆時期碗的修足,不管是官窯民窯,和這隻青花碗的修足都不能完全對上。

  而嘉靖官窯的修足,也和嘉靖民窯有區別······”

  葛亮等吳奪說完,“我看他水平貌似還可以,這些細節難不成一個都沒注意?”

  “注意到和研究透,是兩碼事兒,而且鑒定很容易先入為主。這隻碗保存比較好,比常見的明代瓷器要顯得新一些,他可能極大受到了年份判定的影響,局限在清代了。”

  “你是知己知彼啊!”葛亮來了個手工讚。

  “你配合得也很好啊,最後還白落了一個瓷勺。”吳奪不由哈哈一笑。

  這是一場技術戰,細節影響成敗,打贏很有滿足感。

  葛亮同樣高興,“真不錯!今天咱倆收獲都還可以,看看兩位美女有沒有收獲吧。”

  沒走幾步,葛亮卻想起剛才沒問的一點,“這隻碗是嘉靖官窯卻不落款,依你看是什麽原因?”

  “嘉靖官窯和乾隆官窯不落款的情況有所不同。”吳奪說道,“不過,大概也是兩種情況。第一呢,是賞賜給大臣的,在燒造之前就決定了賞賜。”

  葛亮點頭,“這隻碗的畫片,有仙道之風,多半就應該是提前就定好賞賜的了。嘉靖皇帝還送給過嚴嵩、徐階等重臣香葉冠呢。”

  “對,我也是這麽想的。”吳奪接著說道,“嘉靖官窯還有一種不落款的情況,那就是作為祭器。不過仰鍾式碗的形製,不太適合作為祭器,而且祭器流入民間的可能性相對也更小。”

  “佩服佩服。”葛亮拱手,“我這跟你逛了一上午,比自己研究強多了。”

  “過獎過獎。”吳奪擺手,“你應該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你還能再要點兒臉麽?”

  ······

  吳奪和葛亮很快就見到了寧霜和梅小梅,她倆正巧也不想再逛了。

  一聊,她倆也都買了東西。

  於是出了古玩市場,四人就在附近找了家老字號本地特色菜飯店,要了個包間邊吃邊聊。

  這裏的特色菜比較接地氣,像什麽梅幹菜燜肉,油炸臭豆腐;因為越州盛產黃酒,所以還有不少和酒有關的特色菜,比如花雕醉黃魚,醉雞醉蟹,糟溜蝦仁等等。

  吃得挺爽,談及各自買的東西,也挺爽。

  寧霜也撿了個漏兒。

  她撿的漏兒是兩張宣紙。

  每張都是長約四尺,寬約兩尺。

  不過,寧霜這個漏兒是多買了一件行情價的東西才得來的,雖然這件行情價的東西比這兩張宣紙便宜多了。

  這兩張宣紙,本來是卷成筒放在一個長方形的朱漆描金書畫盒裏的。

  這個朱漆描金書畫盒,看起來至少應該是清代的,盒麵上還有螺鈿鑲嵌的花卉圖案,銅鎖扣,做工很精致。不過上麵沒有任何落款或者刻字。

  這個朱漆描金書畫盒攤主還不肯讓價,最低八千塊。

  寧霜一開始看這個書畫盒,主要是被五顏六色的螺鈿花卉吸引的,女孩子嘛。再者書畫盒買回去,肯定能用上。

  卻不料,裏麵有一個宣紙卷兒,是兩張宣紙疊在一起又卷起來的。

  寧霜細看之後,便對攤主說,“你要八千這麽高,不會是把裏麵的宣紙也算上了吧?宣紙才值幾個錢?”

  攤主應道,“當然了,我本來就是一起來的!這宣紙也是老宣紙,別看隻有兩張,也能值個千八百的。”

  寧霜聽攤主這麽說,便知道他沒看懂;他這個攤子上多是竹木牙角,看來對書畫紙墨不在行,便又故意說:不要紙,能給便宜一半麽?

  結果攤主說不拆開賣,還說既然是書畫盒,肯定有買主同時也是喜歡宣紙的。

  最後寧霜也沒砍下價兒來,八千塊買了這個書畫盒連帶裏頭的兩張宣紙。

  這個清中期的朱漆描金鑲嵌螺鈿書畫盒,市場行情確實在一萬左右,但是這兩張宣紙,卻不是千兒八百的。

  這個書畫盒的價錢,連半張紙也買不來。

  因為這是兩張禦製淳化軒宣紙。

  這種宣紙,一張其實有三層,中間一層有刻畫的“雙龍戲珠”,若是打燈透光來看,圖案便能清晰地顯現出來。

  淳化軒,是在長春園中,乾隆時期建造完工;後來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長春園也被毀了。淳化軒這個名字,出自“淳化閣帖”,因為此處廊壁鑲嵌了“重刻淳化閣帖”的刻板。

  乾隆很喜歡淳化軒,所以又把這個名字用到了這種禦製宣紙上。

  寧霜撿漏的這兩張宣紙,準確的稱呼應該是:淳化軒禦製雙龍暗紋箋。

  淳化軒禦製雙龍暗紋箋,是內務府製造,宮廷專用;當然,乾隆也賞賜出去過。

  這種三層暗紋宣紙,工藝精細繁複,後世流入民間的本就很少,紙又不易保存,還有“禦製龍紋”的噱頭;現如今,一張全品能上到幾萬。

  吳奪聽完了這事兒,不由笑著說,這可比自己撿漏無款嘉靖官窯輕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