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錞於,武庫,井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2-03-05 22:22      字數:2120
  兩扇青銅門並沒有完全對開就停住了,兩邊還各留了大概三十度的夾角。

  雖然如此,但兩扇青銅門各有一米寬,裏麵的情況也能基本看明白了。

  這居然是個“套間”。

  間隔的,是一麵石壁。

  青銅門之後,能看到的空間是一間石室,高約四米,寬約五米,而在從門往裏五米左右,豎立著一麵石壁。

  石壁寬約三米,高約三米,兩側各留出了一米左右寬度的甬道,但站在青銅門口,是看不到石壁背後的景象的。

  石壁是由石塊壘砌而成,這和剛出水進入巴王廟之前的情況類似,也有一麵石壁,跟“影壁牆”似的。

  但那是在巴王廟之外,石壁能給人“影壁牆”的感覺,現在是青銅門內的石室之中,感覺就有點兒別扭。

  就在石壁的前方,有一方形石台,高約一米,邊長約一米;石台之上,放著一件個頭不小的青銅器。

  高約八十厘米,整體算是圓柱形,但是肩部渾圓隆起,所以上部比下部稍大;上部的直徑將近半米。

  平頂,頂上有鈕。

  虎鈕。

  這個虎鈕的造型非常生動,虎頭昂起,虎口微張,虎身下沉做欲撲之狀,虎尾後半部分向上卷曲。

  虎身飾有雲紋。而在器身之上,還有雲紋、螺旋紋、鳥紋等多種紋飾。

  衝向青銅門的一麵,肩腹相交的位置,還鑄有一個突起的類似浮雕的人麵紋。

  這人麵紋和三星堆的青銅麵具有些相似,不過突起程度自然沒有青銅麵具那麽高。

  “虎鈕錞於。”權浩然是最先走到近前的,也是第一個開口的,說完之後,繼續打燈查看細節。

  錞於是一種打擊樂器,一般用於軍中,常和鼓、角配合,用於戰陣和指揮進退;正所謂“兩軍相當,鼓錞相望”。

  錞於上頭的鈕,可以用來穿繩懸掛。

  至少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錞於這種“軍樂”,戰國到漢代尤為盛行。因為是“軍樂”,所以虎鈕最為常見,也常有人直接叫虎鈕錞於。

  “權叔,這虎鈕錞於,有什麽特別之處麽?”吳奪走到權浩然旁邊,一邊跟著看一邊問道。

  “尺寸略大,但也沒大到離譜;所有的紋飾在戰國時期的錞於上也都出現過;而這種人麵紋相對少見,主要是巴、蜀之地出土的。”權浩然解釋道,“不過,這件錞於應該用過,而且經常用,你看,痕跡很明顯。”

  “這件虎鈕錞於,既然經常用,卻又擺在這裏,那就是經曆過大勝仗的。”吳大誌也開了口。

  如此費心費力的工程,肯定不會隨便設置;即便隻是單純的擺設,應該也不會擺一件屢經敗仗的錞於。

  在這麽一個“蓄力”之處,經曆過大勝仗的錞於,起碼能起到一種強心針的作用。

  而且,這件虎鈕錞於,也不像是單純地擺設。

  ······

  “繼續吧。”

  六人分作兩隊,分別從石壁左右繼續前行。

  石壁後麵的空間,寬和高還是一樣,但是卻長達二十餘米,而且在盡頭處,依然有一麵石壁;也就是說,還沒到頭兒。

  這個空間裏,全是兵器,儼然一個武庫。

  隻有中間留出了不到一米寬的過道,兩側的簡易石架上,整齊密集地安放著兵器。

  兵器都是青銅的,主要有五種:劍、矛、戈、鉞、弩。

  劍,和之前石棺中的“自刎之劍”不同,這裏的劍形製簡潔實用,都是柳葉形的,薄而鋒利。

  而矛和戈,則和巴王廟的石雕像手中的基本一致,隻是沒有“虎口銜魚”的紋飾。矛和戈都是帶杆的,不過時至今日,木杆都早已腐朽不堪。

  鉞是一種圓刃亞腰鉞,和斧很像,同樣也是帶杆的,杆比矛杆和戈杆都要短。

  弩的數量最少,而且從弩機的青銅質地和工藝來看,和其他的兵器都有不同,有可能不是巴國“本土製造”,而是引進的。弩的旁邊,還有一捆捆的配套的箭矢。

  “這地方,應該不是單純存在的。”吳奪看著這些兵器說道,“就在這一段嘉陵江附近,當年可能有姬弇秘密外設的軍營。”

  “有道理。”吳大誌想了想,“巴蔓子求楚國援兵,本來就是因為巴國內亂,姬弇差點兒被拿下;內亂平息之後,姬弇的位子依舊不穩,所以才有如此之舉。”

  “但是他建了這裏卻沒用上,甚至沒機會回來躲避,說不定這個軍營被人一鍋端了,他也同時被幹掉或者擒獲。”吳奪接口道。

  “如果是這樣,那邊的軍營中肯定出了叛徒。”吳大誌又道,“不過,這裏沒有被出賣,說明是分開兩條線布置的。”

  此時,梅小梅比劃了一下,“這裏上上下下的東西太多了,龐局後期的工作可有的忙了。”

  “這麽多考古成果,他雖然忙,應該也高興。”寧霜微微歎氣,“就是關於梁州鼎,還是沒什麽有用的線索。”

  吳奪心思甫動,仿佛想起了什麽,轉而卻又想不起來了,最後輕聲說道,“這事兒也急不得,先把這裏徹底探查完吧。”

  片刻之後,吳大誌便招呼眾人,“走吧!這過道比較窄,兩邊又都是兵器,大家多加小心。”

  隨後,眾人又繞過石壁的兩側繼續往裏走。

  大家沒有想到,這裏依然沒有到頭兒,因為過來之後,又看到了對麵的一麵石壁。

  不過眼下的這處空間比較小,寬約五米,長也隻有五米,而且沒有擺放任何東西,隻是居中有一口井。

  這口井還是正方的,邊長大概有三米左右,石砌井台不高,不到一尺,而且內外都是斜麵,頂部也帶弧形。

  “這不會連通‘青銅電梯’下麵的那條地下小暗河吧?”吳奪張口說道。

  “地下暗河就地下暗河,還地下小暗河。”吳大誌一邊說一邊舉燈照射。

  實際上,大家也都是這麽想的。

  但是結果卻出乎大家的意料,井中並沒有水。

  到井底的深度大概有五六米,而且到了井底,也不再是石質結構,而是土質結構。

  井底並不整齊,有挖鑿的痕跡,但感覺像是沒有完成便停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