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大鰭山,紅雙喜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9-22 23:04      字數:2253
  吳奪一邊說,一邊掏出手機,準備拍幾張圖片。

  老板一看,連忙製止,“哎?老弟,這不合規矩了啊!你要是不買,可不能拍照!”

  吳奪笑了笑,“我是這麽想的,如果價格我拿不了,這不是還有朋友麽?可以問問朋友要不要。”

  “這個······”老板抬抬手,“你先別拍,咱門先談價,談不攏再說照片的事兒。”

  這件青銅戈,老板最低隻能讓到二十五萬。

  這個價錢吳奪很難接受,而且他並不喜歡這件青銅戈,要不是因為“巴王廟”的事兒,他連照片也不會拍。

  “這價兒我真要不了,還是我拍照片問問朋友吧?”

  “這東西畢竟是青銅器,我要擔風險的啊老弟。”老板抬抬手從櫃台一側的小盒子裏拿出一張名片,“要是你有朋友能要,再聯係我吧。我有店,和地攤不一樣,不是隻有周末開,一般都會在。”

  吳奪接過名片,“老板你這是信不過我。你看這樣行不行,要是有買主想要,你給我打個電話。”

  “這沒問題。”老板嗬嗬一笑。對他來說肯定沒問題啊,到時候一件東西兩個買主,還有利於提價呢。

  吳奪給攤主也留了電話,便就告辭而去。

  這件青銅戈,隻是個線索,有沒有實物,算不得必需;對於調查,隻是錦上添花。

  現在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大鰭山的具體位置。

  出現了這個事兒,吳奪也不逛了,直接給吳大誌打了個電話。

  隨後,兩人相約在市場的一處僻靜處見了麵。

  吳奪一看,吳大誌手裏還拎著個袋子,原來他也出手了。

  吳奪沒著急問吳大誌買了什麽,先把這事兒說了一遍。

  他也不能說自己從一件青銅戈上聽到了大鰭山“巴王廟”,就說這件青銅戈是水坑,又出自利州,很可能和嘉陵江有關係。

  而且,他以前了解到一個關於大鰭山“巴王廟”的傳說,但是以前沒當回事兒,現在把這兩個事兒關聯起來了,如果大鰭山就在下一步要探查的嘉陵江範圍內······

  吳大誌聽了這個,也就沒追問吳奪之前是怎麽了解到的大鰭山“巴王廟”傳說,直奔主題:

  “你的意思是,那件青銅戈有可能出自這個傳說中的水下巴王廟?”

  “對。”

  “你是不是還想,如果大鰭山在我們要探查的範圍內,秘藏梁州鼎的水下工程,也有可能直接利用這個水下巴王廟?”

  “爺爺啊,我沒想得那麽寸那麽巴適,我想的是能有關聯的線索就很好了。”

  “來了蜀都,還學上‘巴適’了。”吳大誌笑了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如果這個大鰭山就在我們確定的範圍之內,的確值得一探。”

  吳奪接著又道,“那件青銅戈,因為我還沒走,所以暫時沒直接拿下,您看?”

  “不喜歡幹嘛自己花錢?正好問問龐局,能報銷的話倒是可以拿。”吳大誌說著,拿起手機就給龐統打了過去。

  “吳老爺子,正好有事兒要找您呢!”龐統接起電話就道,“利州一直有人在,您確定的範圍,航拍圖和地圖都做好了,您看是到了利州再開會討論,還是提前給您發一份?”

  “龐局你還客氣上了。”吳大誌笑道,“提前發,原本是沒什麽必要······但,現在可能有必要了。”

  “啊?”龐統微微一頓,聲音提高:“怎麽?聽這意思有新發現?你們還在蜀都吧?”

  “是吳奪得到了一個線索。”吳大誌接著又把這情況對龐統說了一下,順帶請龐統幫忙查查“大鰭山”,有結果之後一並發圖。

  “做好的地圖我看了,沒有大鰭山這樣的地名,真有可能是古稱或者什麽特殊情況。”龐統應道,“我馬上安排人查閱和查訪,是不是在這個範圍內或者相距很近。”

  “對了龐局,那件青銅戈,需要買下嗎?”吳大誌最後問道。

  “哈哈哈哈。”龐統大笑,“我看,就沒有這個必要了吧?”

  ······

  吳大誌掛了電話之後,吳奪說道,“爺爺,咱們是不是在蜀都也得開個工作會了?”

  “嗯。”吳大誌點點頭,“不過暫時不用著急,最好先等調查大鰭山的結果出來。”

  “好,那就等等。現在也別先告訴他們了,打擾他們撿漏的興致。”

  “你這是已經撿漏了啊?”吳大誌指了指吳奪手上的袋子。

  “您不是也一樣麽?”吳奪也指了指吳大誌手上的袋子,“您是爺爺我是孫子,先說說您的,看袋子裏的錦盒,東西個頭兒不小啊!”

  吳奪說完時候,突然覺得這話有些別扭,好像某種很難堪很不爽的情況也可以用。

  吳大誌卻直接打開了袋子,“我買的不是古玩,而是實用之物。”

  結果,吳大誌袋子的錦盒裏,裝的是一隻粉彩纏枝蓮紋雙耳瓶。

  體量確實不小,足有三十厘米高;口沿微微外撇,束頸,帶雙耳,溜肩鼓腹,平底圈足;胭脂地,粉彩纏枝西番蓮。

  “實用?”吳奪乍一看吳大誌手上的這隻雙耳瓶,不由一怔;這肯定不實用啊,就是個觀賞器。

  “別急。”吳大誌將足底衝向吳奪。

  圈足內,是紅彩三字六行篆書款:大清嘉慶年製。

  “嘉慶官窯?”吳奪又道,“嘉慶官窯和實用好像也沒關係啊?”

  吳大誌得意一笑,接著又旋轉瓶身。

  吳奪這才看到,瓶身另一麵的腹部,纏枝蓮紋中間,有一個“紅雙喜”。

  “等你結婚的時候,就是實用器了!胭脂地,喜字,嘉慶,多合適!而且你倆都在蜀都,我作為長輩又遇上這隻嘉慶喜字瓶!”吳大誌接著說道,“而且啊,價錢都很吉利。”

  “爺爺,這瓶子是開門的嘉慶官窯,好像很難撿漏啊?”

  “豈止是嘉慶官窯?這是嘉慶早期官窯,禦窯廠督陶官還沒撤呢,有乾隆官窯的水準!”吳大誌眉開眼笑,“這樣的東西,古玩市場裏可真不好碰了,我也是運氣好。”

  “您到底花了多少錢?”吳奪追問。

  “九十九萬,吉利不吉利?”

  “爺爺,您花了這麽多?”

  “不值麽?”

  “值倒是值,就是不算是個漏兒。”

  “漏兒有很多種,價錢低隻是一種。碰上特別合意又不好找的東西,同時又沒有高於市場價,我看也算一種。”吳大誌小心將瓶子裝回錦盒,“臭小子,等九鼎的事兒完成了,我就隻剩這一個心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