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尉繚墓,可共舉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7-11 21:46      字數:2738
  不過,吳奪很快便冷靜下來,“隨侯珠失傳已久,他居然能得到消息?而且,還是在一處規模不大的隱秘墓葬中?”

  ??吳大誌很認真地點點頭,“你說得很有道理。”

  ??轉而卻又道:“不過,即便如此,他做得也很對。”

  ??吳奪明白吳大誌的意思。

  ??老包的消息,可能很模糊甚至有誤;但是,麵對隨侯珠這樣的至寶,即便如此,也值得全力以赴去試一試。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這麽多年來,老包已是黔驢技窮,所以終究是無奈放棄了。

  ??自古以來,隨珠和璧,這兩樣至寶就沒斷了人找尋,但是卻一直沒有結果。

  ??這兩樣至寶,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直到今天,也都不能定論到底是什麽材質。

  ??在隨侯珠的傳說中,說是隨國君主隨侯有一次在途中救了一條受傷的大蛇,這條大蛇後來報恩,獻上了一顆珠子。

  ??所以,隨侯珠,也被稱為“靈蛇之珠”。

  ??可是,隨侯珠到底是什麽材質,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螢石的,有說是料珠的,有說是金剛石的,還有說是珍珠的······

  ??這其中,要是珍珠的話,那現在肯定早就沒了,因為珍珠的壽命到不了這麽長。而螢石一說,受眾相對普遍,因為隨州北部確實有螢石產出,而螢石也有“夜明珠”的特點。

  ??不過,對於如此特殊的至寶來說,沒找到實物,所有的猜測和推論都沒用;唯有實物浮出水麵,才能真正揭開麵紗。

  ??大致捋一下,隨侯珠一開始肯定是屬於隨國的。春秋時期,楚國伐隨,隨國戰敗。

  ??而後隨侯珠應該是歸了楚國。

  ??同時可以佐證的是,在戰國時期,秦國派了使者前往楚國“欲觀寶器”,楚王和令尹商量時曾說:“吾和氏之璧、隨侯之珠,可以示諸?”

  ??這時候,和氏璧和隨侯珠都在楚國。

  ??後來,和氏璧到了趙國,還曾有過完璧歸趙的典故。而隨侯珠,則一直留在楚國。

  ??再後來,和氏璧和隨侯珠都到了秦國手中。這一點應該沒有疑問,因為李斯的《諫逐客書》中提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秦一統六國之後,和氏璧被做成了傳國玉璽;劉邦滅秦之後,依然作為傳國玉璽,此後又傳承多個朝代,直到後唐末帝李從珂抱著傳國玉璽登樓投火,才開始下落不明。

  ??但這隨侯珠,卻是從李斯的《諫逐客書》(秦王嬴政十年)之後,就沒了下文。

  ??有一個說法是,隨侯珠是進了秦始皇陵的,因為是“夜明珠”,所以在秦始皇陵中“以代膏燭”。

  ??而老包尋找的位於子午山的一處隱秘的秦朝墓葬,時間上倒是能對上,但是比之隨侯珠在秦始皇陵中的可能性,實在是小很多。

  ??“爺爺,子午山的這處墓葬,到底是誰的墓葬?這個知道麽?”吳奪緊接著問道。

  ??“根據老包的說法,極有可能是尉繚之墓!”吳大誌摸出一支煙點上,“我沒想到,他這麽多年一直在搞這件事情,基礎信息還挺多,隻是沒有結果。”

  ??“隨侯珠在尉繚的墓中?”吳奪想了想,“這個人有點兒神秘,相關史料太少了。”

  ??確實,尉繚的生卒年份不詳,姓啥也不知道,隻知道叫“繚”,因為嬴政為秦王時期,他被任命為秦國國尉,才被人稱之為尉繚。

  ??尉繚是諸子百家中的兵家人物,《四庫全書》中有《尉繚子》,稱尉繚子為鬼穀子的弟子。

  ??尉繚不僅為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出謀劃策,是一個卓越的軍事家,而且相傳他懂的相麵和占卜。

  ??據說,他在輔佐嬴政的過程中,看出:“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不可與久遊。”

  ??而且他也看出,秦之國運不長,將會“二世而亡”。所以,後來他找了個機會,和心腹弟子“一夕遁去,不知所往”。

  ??臨走之前,他還勸過李斯,說即便能避免為嬴政所殺,但秦之國運不長,屆時必有妖孽奸佞,你的下場將會很慘,還是早作打算為妙。

  ??但是李斯不聽,結果被尉繚說中,李斯最終被趙高誣為謀反,腰斬於鹹陽。

  ??吳大誌點點頭,“是有點兒神秘。老包搜集過不少野史秘本,也進行過大量考證,才得出他的墓葬應該在子午山,而隨侯珠成了陪葬品。”

  ??“如果隨侯珠是陪葬在了尉繚墓中,那麽就是尉繚離逃離秦國之時帶走了隨侯珠?這好像很難。”

  ??“據說是當時秦王嬴政為了籠絡尉繚,從楚國剛剛得到隨侯珠,就恩寵‘借’給尉繚,號稱他為國事操勞,此珠可作夜間讀寫之用。而尉繚恰就在此時逃離秦國,便將隨侯珠一並給帶走了。”

  ??秦王嬴政籠絡尉繚,這個說法是比較可信的。因為尉繚之前多次獻計,深得嬴政之心,幾乎是言聽計從。為了顯示恩寵,還賜給尉繚和自己一樣的衣服和食物。而且文臣李斯、武將蒙恬,也都對尉繚推崇備至。

  ??吳奪沉吟,“老包一直在找尉繚墓和隨侯珠,期間還加上了袁天綱定陵金錢助力,結果這麽多年過去了,還是一無所獲······”

  ??吳大誌歎了口氣,“是啊,他現在身子骨也大不如前了,所以他才說徹底放棄了。”

  ??“他把定陵金錢還給您了?”

  ??“還了,錢我也給他了。”吳大誌接著又道,“而且我還告訴他,如果我有機會找到尉繚墓和隨侯珠,必定會告訴他,了卻他這個心願。”

  ??吳奪一聽,“您是打算,這次探查荊州鼎和兗州鼎,如果有機會,可以在子午山同時探查尉繚墓和隨侯珠。”

  ??“對。”吳大誌看了看吳奪,“我甚至懷疑······”

  ??吳奪立時明白了,“您懷疑,秘藏荊州鼎和兗州鼎的‘小分隊’之中,有兵家尉繚子的傳人?”

  ??“嗯,不過懷疑終究是懷疑,且走且看吧。”吳大誌輕咳一聲,“這次一地雙鼎,還想共舉尉繚墓之事,更是大意不得。”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