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石壁文字,重要提示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4-26 19:33      字數:4510
  這八個字,實際上是各自獨立的,吳奪現在並不清楚。

  因為戰國後期的這種金文字體,吳奪肯定不認識。

  寧霜在古文字方麵,比吳奪強,但她也不認識;她倆也都知道,吳大誌識得,便就等著吳大誌開口。

  卻不料,權浩然卻一口氣說了出來

  盉、簋、罍、鬲、鼎、彝、斝、爵。

  吳大誌點了點頭。

  直到權浩然說了出來,大家才知道這八個字是各自獨立,並不是一句。

  這是八種青銅器的名稱。

  吳奪也明白了,為什麽權浩然也能認出來,而且如此熟練。若是換做別的字,比如地下迷宮裏的“靜言庸違象恭滔天”,估計就夠嗆了。

  吳奪同時還明白了,這個墓葬,確實是秘藏九鼎的那幫奇人異士建造的。

  這八字機關,開啟關鍵隻在一字。

  應該是“鼎”字。

  這好像是在問你是為鼎而來麽?

  若不是為了尋鼎,隻是為了羅布泊的這個古墓,那麽即便能認出這八個字,也很難選對。

  吳大誌瞬間也明白了應該選“鼎”,不過他卻沉吟起來,“墓葬······九鼎······”

  吳奪有句話,但終究是憋住了。

  之前他就猜測,這未必是墓葬,但是吳大誌卻篤定這就是墓葬。

  如果是墓葬,可能會想不通為什麽要讓人進來,幹脆弄個“死門”,不設機關就是了。

  但如果不是墓葬,而是“密室”之類的,那麽設置機關讓後世尋找九鼎的人進來,就不是很難理解了,針對九鼎特別是此處附近的冀州鼎,可能有什麽交待,可能有什麽提示,等等。

  “也許當時情況特殊,建造墓葬的同時,也附帶了其他結構······”權浩然開口道。

  “這會是誰的墓葬呢?”吳大誌接口。

  “這種墓葬形式,應該不是樓蘭古國的人,樓蘭人有自己的墓葬習俗。”

  吳大誌點點頭,“那就有可能是藏鼎者當中的一員······”

  “爺爺,能選中‘鼎’字的,對他們來說,就是接收到藏鼎信息的人,應該不會有什麽危險,不如先進去看看。”吳奪已經忍不住了。

  “若是我一個人,早就按了。現在咱們是一個整體,且得思量思量。”吳大誌伸手輕輕摸了摸那個“鼎”字,“即便順利開啟,也不能全進去。”

  “吳老先生,您來安排吧,這樣的行動,必須聽組長指揮!”梅小梅說道。

  “這裏頭是不可能有冀州鼎的······”吳大誌沉吟一番之後,看向權浩然

  “這樣,他權叔,你和兩位女同誌把風,我帶著吳奪和葛亮進去。你守在門口,寧霜和小梅上去,守在坑邊。”

  眾人不管這個安排合不合自己的意,都沒有提出異議。就像梅小梅說的,這樣的行動,必須聽組長指揮。何況還不是尋常事宜。

  此時他們身上並沒有帶手電,權浩然便先去車上取了三個手電筒和一台應急燈過來。

  而後寧霜和梅小梅從土台階上去了,權浩然後撤一步,吳大誌深吸一口氣,按下了“鼎”字。

  石門果然動了。

  而且和地下迷宮“靜言庸違象恭滔天”機關的石門一樣,也是向內開啟,也是開到一半便停了。

  三人魚貫進入之後,石門也是慢慢自動關上了。

  開了應急燈,吳大誌先看裏側門框的位置,鬆了一口氣,裏側門框也和地下迷宮的那道門一樣,有個“開”字。

  如此看來,此處墓葬,定然就是那幫奇人異士所設,所用機關如出一轍。

  他們沒想到,石門後的空間如此狹小。

  類似於一條墓道,但是很短。

  寬度僅有兩米,高度僅有兩米,長度算是多點兒,有五米左右。

  這條墓道的盡頭······就是盡頭。

  因為走到底也就是一麵寬約兩米、高約兩米的石壁。

  隻不過,這石壁上刻了字。

  字有火柴盒大小,而且數量不少,粗粗一看,得有幾百個。

  字體還是戰國末期的那一種金文,吳奪和葛亮不識。不過他倆都先拍了照。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  公眾號【書友大本營】  現金/點幣等你拿!

  吳大誌也先拍了照,拍照之後才開始辨認。

  這好像是一篇“文章”。

  吳大誌雖然識得這種字體,但也不是全都認識,而且要看懂這篇“文章”,並不是光認識字就行的。對於一篇戰國時期的古文來說,每個字都認識,卻不能領會其中的意思,這種情況也不算奇怪。

  吳大誌想全盤領會,肯定得花費不少時間。

  不過,很奇怪的是,如此封閉的空間,三人在裏頭居然沒有感到呼吸不暢。

  吳大誌決定,先花點兒時間,大致了解一番。雖然拍了照,但他總覺得還是得充分利用下“現場”。

  同時,吳大誌也讓吳奪和葛亮仔細探查一番,看看這墓道裏有沒有什麽別的設置。

  吳大誌開始研究“文章”,吳奪和葛亮開始仔細探查。

  這麽小的空間,兩個人仔仔細細探查了一遍,結果確實是全封閉的,連個機關的征兆都沒有。

  但也不是一點兒發現都沒有。

  在石門的門框上,他們發現了幾處孔洞;門框,是開啟石門的機關樞紐所在,有可能開門之時,孔洞就此“打通”,就此起到通風換氣的作用。

  所以他們進來之後才不會感到呼吸不暢。

  這幫奇人異士再怎麽牛,也想不到現在會有相機手機這樣的設備,若是進來的時候沒有紙筆,怕是很難複製石壁上的文字。所以這通風設置,可能是為了讓人能夠有充足的時間,現場辨識。

  要是不能通風,這麽小的密閉空間,消耗氧氣支撐不了多久。

  吳奪和葛亮完事兒之後,吳大誌還在對著石壁邊看邊思考,雖然出去一樣能看手機照片,但是吳大誌好像“沉”進去了,他倆也不好打擾。

  足足過了一個小時,吳大誌才轉身看向他倆,“有什麽發現麽?”

  “除了門上的孔洞,沒有別的。”吳奪簡單說了說。

  “走吧,上去說。”吳大誌一邊邁步一邊說道,“大概意思了解了。不過這裏頭有的字我也不認識,得查。再就是有些具體的意思,還是得再琢磨再研究。”

  吳奪和葛亮都點了點頭。

  吳大誌按動了門框上的“開”字。

  沒有出現意外,石門確實開了。

  又是開了一半,而且隨後緩緩自動合攏。

  “可算出來了!一個多小時啊!”權浩然鬆了口氣。

  “上去說吧。”吳大誌抬抬手。

  上到挖出的土坑邊,眾人聚攏。吳大誌先說道,“這裏確實是墓葬,而且沒有別的用處了。咱們應該把墓道入口填好,再去把穹頂上的土層和沙層恢複如初。”

  吳大誌說完之後,先讓大家開始了行動。

  “這裏葬的,確實是當年藏鼎的奇人異士當中的一員,而且是秘藏冀州鼎的‘小分隊’的隊長。所以,咱們也得表示尊重,我才說先恢複。”

  吳大誌也拿起工具幹起了活兒,一邊幹一邊詳細介紹和分析起來

  “墓道石壁上的文字,先是提醒,若是為了‘冀事’而來,那麽到此為止,不要想辦法繼續深入墓葬了。

  這篇文字,通篇用‘冀事’字來指代冀州鼎,沒有提到‘鼎’,這可能也是為了防範萬一有人誤打誤撞進來了,並不知道此地附近秘藏冀州鼎。

  而且,這篇文字言簡意豐,很多地方表述也很隱晦,我下麵講的時候,會添加個人理解和發揮,是為了讓大家更明白。

  ‘冀事’本來應該在冀州解決,但是隊伍裏出了叛徒,被發現了行蹤,而且有一路人馬追擊而來。

  這支秘藏冀州鼎的‘小分隊’有十幾個人,他們有一種運載工具,石壁上的文字是‘囚軸’,我也不明白具體是什麽。但是這個‘囚軸’應該能帶著沉重的冀州鼎快速移動。

  雖然有‘囚軸’助力,而且這幫人個個身懷絕技,但追兵也不是吃素的,所以他們一路西逃,一直沒有擺脫。最終進入了古羅布泊的周邊範圍之內,才徹底甩掉了追擊。

  不過這時候,他們也迷路了。此時,他們先暫時找了個地方藏好冀州鼎,然後分頭探查。

  但他們卻一直沒有走出去,後來他們還得了一種怪病,而且這種病能傳染,最後所有人全部病倒了。

  危難之際,這十幾個人被一些身材高大、發色和膚色都不同於中原人的異族人種給救了,給他們吃了一種樹皮,治好了他們的病,還熱情地款待了他們。

  “藏鼎小分隊”當中,有人會說吐火羅語,而救他們的人,說的恰恰就是吐火羅語。

  救他們的人,應該就是樓蘭人了。當時樓蘭國尚未建立,隻是一個久居羅布泊岸邊的一個小小族群。所住的房屋,也是用湖泥築牆、草氈鋪頂,十分落後,而且也隻能建造很小的房屋。

  這時候,秘藏冀州鼎的‘小分隊’的隊長靈機一動,提出他們這些人掌握先進的建築技術,為了報答樓蘭人的恩情,可以幫助建造房屋,製造更為先進的各種工具,並把建築技術和工具技術傳授給樓蘭人。

  你們想必也明白了,隊長的目的,就是借這個機會,悄悄在附近秘藏冀州鼎,不打算再運回古冀州原定的地方秘藏了。

  他們在樓蘭人這裏整整待了兩年!

  終於藏好了冀州鼎。可是,正準備回返之際,隊長卻又生了一場惡疾,這次樓蘭人也束手無策,他很快就去世了。

  墓地確實也是一處小島。一切都是根據隊長的臨終遺言來的。

  隊長說,在‘冀事’上出現了失誤,他一直有心結;所以,死後就不要葉落歸根了,就葬在這裏,選擇一處小島,和秘藏冀州鼎之地遙相對應······”

  吳大誌一口氣說了這麽多,口幹舌燥,停下來喝了幾口水。

  “這就是墓葬的由來。這個隊長的名字,叫做‘飛需’,是趙國人。”吳大誌繼續說道,“除了我說的這部分內容,這石壁上刻的文字,還有其他兩部分,其中一部分很重要,對我們尤其有用。”

  之前,大家一直都在默默聆聽,即便吳大誌喝水的時候,也沒有打斷的。

  主要也是吳大誌前頭講述的是一個“經過”。

  但現在吳大誌說出了這個,大家都不由都先後發出了聲音。

  吳大誌笑了笑,“沒錯兒,就是對八門陣法藏鼎的提示,不過字數很少,而且很晦澀,我也得靜心研究一下,現在是沒什麽頭緒。”

  “有總比沒有強。”權浩然也跟著笑了笑。

  “爺爺,還有一部分呢?”吳奪接口問道。

  “還有一部分,應該是給我們留了好東西。”

  “應該?”

  “我說了,這篇文字的表述,很多地方很隱晦,比如從未出現‘鼎’字,也不提‘冀州鼎’是藏在一處小島上······總之如果是專程為冀州鼎而來的人能明白的事情,一概模糊化。留了好東西,也沒有說得很明確,畢竟還得防著‘外人’萬一看到石壁上的文字。”

  吳奪沒有繼續追問,梅小梅卻開口了,“吳老先生,那是怎麽說的?”

  不管留了什麽“好東西”,現在這個情況,都得由特調局接手,最終歸於國家。

  吳大誌解釋道,“大概意思是,八門陣法之內,不光有‘冀事’,還有酬勞我們之事。獲取酬勞的關鍵,在於先搞定‘冀事’,反向推演。”

  “噢。”梅小梅忽而笑起來,“要是每一個藏鼎之處,都有‘酬勞’,那我們的功勞可就更大了。”

  屁股決定腦袋,梅小梅就是特調局的人,首先想到了這個。

  吳奪卻對“好東西”本身更感興趣,這幫奇人異士,留下的東西肯定非同一般,而且還是戰國時期的非同一般。到時候,又可以開開眼了。

  ······

  收拾完了墓道入口和穹頂附近的現場,一行人驅車返回。

  開會。

  這篇文字當中,關於八門陣法藏鼎的提示,是重中之重。

  吳大誌提出明天拿出一天的時間來重點參研,不去現場了。龐統同意並表示,他也會發回局裏,請古文字專家翻譯和分析。

  同時,龐統也大力表揚了大家一番。到了此地之後,進展速度如此之快,確實讓他很是高興。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