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龍鏡玉兔蛇坑魚腸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3-05 21:56      字數:4414
  上岸之後,吳奪先是迅速擦幹了漆盒。好在漆器也不怎麽怕水。

  這個漆盒的構造很簡單,就是上下各一半,一般大小,扣在一起。

  和如今常見的古代漆盒不同的是,這件漆盒的兩麵,都帶著類似碗底的小圓底凸起。漢代以後的漆盒基本就沒有這種結構了。

  紅漆的底子,上麵還有黑漆紋飾。

  這種紋飾叫雲氣紋,是以流暢的圓渦形線條組成的圖案

  以吳奪先前的認知,雲氣紋應該產生於漢代。但是,實物總是能糾正史料的錯漏。這東西是戰國末期被藏於此的,同時吳奪聽了之後,也確實是戰國末期的漆器。

  那就說明,戰國末期就應該有雲氣紋了。

  雲紋,在華夏自古以來就是常用的圖案,從商代的雲雷紋開始,到後來的卷雲紋、雲氣紋、朵雲紋以及從朵雲紋演化出的如意雲紋,都是雲紋的底子。高升,如意,都是雲紋的美好寓意。

  這些知名的紋飾,吳奪都是看過資料的,隻是沒想到,這一次還更新了之前的知識儲備。

  這個漆盒不大也不厚,那麽裏麵的東西,肯定就不是立體的。

  打開一看,結果是一麵銅鏡。

  銅鏡的直徑隻有八厘米左右,確實有點兒小。

  這銅鏡能和“龍”掛上鉤的地方,就是背麵紋飾是蟠螭龍紋。

  戰國蟠螭龍紋青銅鏡。

  蟠螭龍紋鏡,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代都很流行。一般來說,戰國時期的蟠螭龍紋鏡偏小偏薄,漢代就大了許多厚重了許多。

  說實話,在如今的古玩市場上,這麵銅鏡還不如這個漆盒值錢呢。

  戰國時期的漆盒,保存完整,內外髹漆,還帶有不錯的紋飾,價值肯定在五十萬以上;但是這麵銅鏡,體量不大,紋飾常規;就算保存完整品相很好,怕是也賣不上五十萬。

  不過,這是一套東西,賣的話沒人會傻到拆開賣。這個漆盒顯然就是配套承裝這麵銅鏡的,雲氣紋和蟠螭龍紋相互“配合”,龍在雲中,相得益彰。

  這一套東西的價錢,就不是1+1=2這麽簡單了,而且戰國時期如此成套的東西,市麵上目前還沒有過,價錢起碼得翻個跟頭,甚至翻兩個也不誇張。

  摟草打兔子,屬實美滋滋。

  ······

  而在此時,吳大誌和陳濟世還沒有離開第一個探查的“地理模型”。

  實際上,這個“地理模型”並沒有什麽太特殊的地方,吳大誌一看還很熟悉。

  因為這是青州鼎的“地理模型”。

  許是化肥也到過秘藏青州鼎的實地,引路第一個“地理模型”就帶著他們來了這裏。

  在這裏,他們得到了一件玉兔。

  戰國時期的玉兔,基本都是片狀。不過,他們得到的玉兔雖然隻有一厘米多厚,但是尺寸卻不小,居然有將近二十厘米長!

  這麽大一片戰國玉兔,就連吳大誌也是聞所未聞。

  玉質是和田玉,青中泛黃,總體比較純淨。

  陳濟世第一次進來,得寶之時還是比較興奮的;加上吳大誌知道青州鼎秘藏之處的現實地理位置,所以琢磨的時間也有點兒長。

  他們在這裏耽擱的時間也就長了點兒。

  對於吳大誌在紙上勾畫和記錄,陳濟世倒沒什麽別的想法,因為對“吳七星”這種高手來說,麵對這樣的迷宮和設置,參研一番很正常。

  不過,離開此地繼續前行之後,陳濟世也提了一句,“七爺,我看這裏,包括咱們進來的‘水池’,都好像是在模擬現實中的地貌啊!”

  “是啊,很像是模擬建造。”吳大誌隻能含糊隨上一句。九鼎的秘密,無論如何他是不能說的。

  好在如今真正的天坑孤峰已經被“填坑”,隻剩平原孤丘,不然陳濟世久居此地,定是能關聯起來。

  “看這玉兔的工藝,應是戰國之物,那麽這迷宮的開鑿,也有可能是戰國時期。如此設計,倒是讓我想到了兩個人。”陳濟世的思路仿佛被打開了。

  “魯班和墨子?”吳大誌估摸著他就是想到了這兩人,不由先提了。畢竟,先秦的在建築和技術上的名家,繞不開這兩個人。

  “對!”陳濟世點點頭,而且還延伸開來:

  “迷宮之中,多處模擬現實地貌,那麽居中,不會是什麽墓葬吧?此地古屬宋國,魯班應該不會葬在此地,墨子的可能性更大。”

  “老陳,寶刀不老啊!”吳大誌這一句並不是敷衍。因為陳濟世之前毫不知情,他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分析出墨子墓葬,確實不簡單。

  雖然沒說對。

  “嗐!七爺您就別笑話我了。現在都見了三件寶貝了,水晶雞,錯金虎,玉兔,都是地支動物,這也都可能為了輔助居中墓葬的地氣。”

  陳濟世說到這裏,忽又擺擺手,“不過,若真有墨子墓葬,我建議還是不進為妙。”

  吳大誌看了看他,“你當年說不再下墓,看來是要恪守終老了。”

  “主要不是因為這個。我說不再下墓,是不主動下墓,現在咱們卻是‘被動’的。”陳濟世解釋道:“關鍵是,若是墨子墓葬,必然機關重重,真要進去,怕是九死一生!”

  吳大誌想了一會兒,但最終隻吐出兩字讚同之語:“也對。”

  “七爺,咱們都老了,此處福地,我能守住,已然心滿意足。這次機緣巧合,讓咱們老哥倆再度攜手,能進一步再取走幾件寶貝,已經是驚喜了!哪還能貪心不足蛇吞象。”

  “那咱們見機行事。”

  “好!”陳濟世心情不錯,忽又指了指化肥,“七爺您養這條狗頗具靈性啊,不會也是什麽天生‘異種’吧?”

  陳濟世說者無心,吳大誌聽了之後卻不由一怔,不過很快便反應過來,仿若隨口解釋道:

  “哪有,就是比一般狗子強罷了!我老了,就這麽一個孫子,還在外地上班,它也算一個伴兒。”

  化肥聽到他們說的,倒是很蛋腚。

  不過,化肥接著帶到地方,他們看到的東西,就不那麽讓人淡定了。

  化肥帶他們到的第二處地理模型,看起來倒是很簡單,就是一處大致是圓形的坑,和豫州鼎的“地理模型”類似。

  不過,這個坑裏沒有“孤峰”,也比那個坑小得多,直徑也就是三米多。

  這個坑也淺得多,站在坑邊,便可看到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石槽,從一側坑邊一直通到坑的中央。

  而中央,則是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小坑,最大直徑也就是一尺多。

  不要說吳大誌,陳濟世一看也明白了。

  蛇形。

  蜿蜒曲折的石槽是蛇身,近似三角形的小坑是蛇頭。

  不過,陳濟世也就能認出是蛇形,吳大誌卻進而根據蛇判斷出了是哪一隻鼎。

  地支之中,蛇的陰陽五行屬性是:陰火。

  火應南方,陰對陰鼎。

  南方陰鼎揚州鼎!

  看來,揚州鼎的秘藏之處,應該在一處湖底······

  不知道這湖有多大,但是似乎不需要涉入湖中經由水路;在湖岸下方,應該有通道能通往湖底之下的秘藏揚州鼎之處。

  而眼下他們看到的“蛇頭坑”裏,則放著一個長方形的匣子。

  這個匣子是石質的,或者說是叫不上名兒來的地方玉石,不是什麽名貴玉種。

  石匣是白色的,質地不怎麽細膩,但比大理石之類的石材要潤不少,上麵還有淡黃色的紋路。

  “蛇頭坑”本就不大,石匣更小,也就二十多厘米長,十厘米左右寬。

  吳大誌將石匣從“蛇頭坑”中取出,又看了看坑中無甚異常,便捧著石匣放到了坑邊的平台上。

  蛇,在揚州鼎的“地理模型”中已經一舉兩得地展示了,所以吳大誌猜測,這石匣之中就未必是蛇形之物了。

  “開了看看再說!”吳大誌衝陳濟世點點頭,便將石匣打開了。

  這石匣的開合很簡單,就是天地蓋,直接拿下蓋子即可。

  裏麵,躺著一把“匕首”,或者說類似短劍。

  長度也就是二十厘米左右,而且結構極為簡單,劍身底部,隻是凹陷出一個握處,並沒有劍格。

  而最底部則以類似魚頭的形狀收尾,上麵還有一孔。配合“魚頭”的形狀,這個孔還真容易讓人想到魚眼。

  這“匕首”並不是青銅的。

  整體是暗灰色,劍身之上,則有細密的黑色紋路,彎曲盤結······

  “花紋鋼?”陳濟世看著“匕首”上的黑色紋路,不由皺眉,“前麵發現的,都是戰國之物,可是這一件······戰國時期,應該還沒有花紋鋼吧?”

  “有。”吳大誌應聲幹脆,伸手在黑色紋路上摸了摸,“春秋戰國時期,應該就有了花紋鋼,隻是比不了後世的那種精煉花紋鋼,叫花鐵更為確切。”

  “花鐵我知道。但是這花鐵兵器,我也記得應該是唐代才有。”

  “唐代是大規模出現了花鐵兵器,在此之前早就有了,比如大名鼎鼎的赤冶刀,就有可能是花鐵刺刀。”

  陳濟世微微皺眉,“關於赤冶刀的史料甚少,即便是花鐵所造,那也是十六國時期的事情,距離戰國時期還是相差了太長時間。”

  吳大誌的手繼續在黑色紋路上摩挲,沒有繼續這個話題,卻轉而問道:“老陳,你看這紋路,還像什麽?”

  陳濟世盯了一會兒,身子忽而微微一震,“七爺,您是說······”

  這“匕首”上的紋路,和如今見到的花紋鋼上的紋路差不多,但是到底有點兒區別:線條要略粗一些,扭曲糾纏程度要緩一些,更像是腦紋,或者說是盤結的腸紋。

  陳濟世說到這裏略略一頓,同時和吳大誌對視一眼,隨後兩人異口同聲:

  “魚腸!”

  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魚腸劍。《史記·刺客列傳》中曾有刺客專諸以魚腸劍刺殺吳王僚的記載。

  但是,這把神奇的魚腸劍,後來卻失傳了。

  由此導致對魚腸劍的描述說法不一,其間不乏矛盾重重。

  據說,魚腸劍是春秋末期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製,相劍大師薛燭也曾見過。薛燭相魚腸劍,說此劍“逆理不順,不可服也,臣以殺君,子以殺父”。

  後來,越王將魚腸劍進獻給吳國。

  結局還真讓薛燭說對了。吳國的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他想殺了吳王僚而自立。

  於是,伍子胥將刺客專諸推薦給了公子光。公子光與專諸密謀,宴請吳王僚,將匕首藏於魚腹之中,專諸瞅機會取劍幹掉了吳王僚。

  這就是魚腸劍名字來曆的一個說法,所以也叫魚藏劍。

  既然說法不一,那就不止這一個了。

  還有一個說法是,之所以叫魚腸劍,是因為劍身的花紋如同魚腸。而且還說得挺細致,說所謂魚腸不是生魚腸,而是將魚烤熟,剝去兩協,然後看到的熟魚腸。

  其實用生魚腸和熟魚腸來比喻花紋,最大區別就是熟了更“凝固”,由此看著更清晰。

  但不管哪一個說法,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魚腸劍並不大,其實是一把“匕首”。

  吳大誌就此拿起了這把匕首,又掏出了一條隨身帶的毛巾,蓋在劍鋒之上,扯住輕輕一劃。

  嗤!

  毛巾在鋒刃之下,斷成兩截。

  陳濟世不由大吃一驚!

  因為吳大誌雖然扯住了毛巾,但並沒有繃得很緊,而且看著極為隨意,也沒有太用力。哪怕吳大誌用匕首砍斷一條石頭,陳濟世也不會這麽驚訝。

  “即便不是魚腸,那也是一件神兵利器啊!”驚訝之餘,陳濟世讚歎不已。

  吳大誌點點頭,“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說過,他說魚腸劍就是‘蟠鋼劍’。他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古人就有了這種技術,隻不過肯定不可能普及,隻有少數冶煉大師才能完成!”

  陳濟世看著紋路,“別說,這類似魚腸的紋路,說是諸多細蛇盤曲,倒也能通,和此地的蛇形亦能對應。”

  “這若真是魚腸劍,千古之謎也就解開了!”吳大誌接口道,“等出去先讓我孫子看看,這小子的眼力如今還真是讓我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