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青銅棺,玉鳩首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1-01-28 20:41      字數:4419
  吳奪聽了之後,“爺爺,這有點兒類似於被汙染的環境產生的變異啊!”

  “你這都什麽比喻!那能一樣麽?而且,出現紅冠怪蛇和穿山金甲,並不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其他的藏鼎之處,未必一定會出現怪異的動物。”

  “隨口一比嘛。”吳奪歪了歪頭,“秘藏豫州鼎內部空間的情況,化肥既然能感應到,說明穿山甲是進去了的。想想,穿山甲倒是有可能穿山而入,進入這種密閉的山體空間。”

  吳大誌點點頭,“我再和化肥交流一下。”

  隨後,吳大誌便走到了化肥跟前,吳奪和權浩然也跟過去了。

  “交流”之後,吳大誌並沒有得到什麽新的有用的信息。化肥能“表達”的,主要也就是吳奪之前“問”的內容了。

  不過,豫州鼎秘藏之地的地形,還是給了吳大誌很大的啟發。

  若真是“天坑孤峰”,地形很獨特,對於參研天象圖和地理圖,肯定是有幫助的。

  同時,秘藏豫州鼎之處,若有“垂鏈懸棺”,說明這是一處墓葬。

  根據當年藏鼎的時間,這處墓葬,最晚也是戰國末期的。

  即便是這麽久遠的墓葬,采用“懸棺”的方式,也是很罕見的,而且不太像是常規的正統的墓葬,甚至不像是漢族的墓葬。

  化肥“回憶”起這些東西,似乎很是疲累,吳大誌又和它交流一番之後,它便去睡了。

  吃午飯的時候,化肥還沒醒,吳奪也沒去叫它,三人先吃。

  吃著吃著,三人不免又討論起剛剛獲知的這些個信息。

  “爺爺,這種天坑的地形,哪個地區更常見?”吳奪問道。

  “這怎麽說呢?”吳大誌抿了口小酒,悠悠問道“臭小子,你不會覺得,通過這種地形,調查探訪,就能找到這地方吧?”

  “那倒沒有。這種地形,可大可小,而且未必就是規整的,有可能坑不明顯,有可能山峰不明顯,也有可能坑的形狀不規則。”

  “對的。”吳大誌點點頭,“你明白就好。不過,這樣的地形,肯定是南方多過北方。”

  此時,權浩然接了一句

  “豫州鼎乃是九鼎之中最大最重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中央王權,所以也必定是他們最上心的。從這方麵來看,藏於南方的可能性也比北方大,因為他們對抗的,主要是秦國,秦國的勢力範圍在北方。”

  吳奪接口,“是了,這種懸棺,好像也不是北方的墓葬。”

  吳大誌卻道,“這不是北方南方的問題,這是一種十分奇特的墓葬方式。懸棺不接地氣,除了能更好地防腐之外,必定有特殊的目的。如此情況,就不好用南方北方來推斷了。”

  “爺爺,我記得古代南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好像也有懸棺的葬式。”

  吳大誌擺擺手,“不一樣。你說的,是常見的懸崖置棺。一般是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懸崖,將棺材懸掛在或者安放在懸崖的位置。或者,是在崖壁鑿孔,打上木樁;或者直接鑿出龕位;或者,利用懸崖上的縫隙和洞穴,等等。”

  “噢······也算是很神秘啊。”吳奪想了想,“我以前應該還看過類似的紀錄片,不過現在印象很模糊了。”

  吳大誌應道,“從古人的歸葬意義上講,懸棺墓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本質上沒什麽區別,隻是葬式不同,再就是安放難度特別大。”

  權浩然夾了口菜,“老爺子,也就是說,這幫人將豫州鼎放到了一處特殊的墓葬之中。這處墓葬,位於天坑孤峰的山體內;而且,還采取了特殊的‘垂鏈懸棺’的葬式。這棺材裏頭,葬的也必不是普通人啊!”

  “嗯。而且,從年代、地點、特征來看,我感覺,有可能是青銅垂鏈、青銅棺材,不太像是木棺、石棺。”吳大誌皺了皺眉,“當然,我也隻是感覺。”

  “青銅棺?好像也不算罕見······”吳奪順口嘟囔了一句。

  吳大誌用筷子敲了敲吳奪的飯碗,“臭小子,你是亂七八糟的看多了!不要說青銅鏈吊起的青銅懸棺了,就是單純的青銅棺,目前發現的,也隻有一個!當年,李一言教授還間接參與過,雖然沒到現場,但也掌握了不少資料······”

  “噢?爺爺,什麽時候的事兒?”

  “那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西南的一處村落,發現了一個墓葬群,這些墓葬群,屬於古滇國······”

  權浩然對青銅器有著極大的興趣,在這方麵,他比吳奪清楚,那一具青銅棺,的確是已知的唯一,“老爺子,您給詳細說說?”

  吳大誌此時也吃完了,放下了碗筷,點了一支煙,緩緩說道

  “當年,一處古滇國遺跡被發現,陸續有專家到達了現場。而就在圍起的考古現場不遠處,當地一個村民要建房子,施工的工人們正在打地基。

  打地基,就要挖掘土層,結果挖開一定深度之後,卻發現了木炭。而且,木炭並不是散碎的,而是一整塊!

  因為靠著古滇國遺跡考古現場不遠,考古專家們很快就知道了消息,經過勘探和研究,專家們發現,這下麵,埋著的,是一個巨大的碳化木棺!

  確切地說,碳化木棺,不是棺,而是槨!所謂棺槨,棺是棺材,槨是套在棺材外麵的。

  就在這個碳化的木槨之中,是一個兩米長的青銅棺材!這個青銅棺材,重達兩噸半。

  但是,青銅棺材裏頭,隻有一具成年男性的白骨,所以,一直沒有考察出他身份。”

  吳大誌說完,吳奪噝噝兩聲,“兩噸半?如此說來,‘垂鏈懸棺’所用的青銅鏈,必定也很粗啊!”

  “嗯,即便用四條青銅鏈吊起,想必也細不了。”

  “爺爺,您看,咱們下一步該怎麽辦?”吳奪又問。

  吳大誌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權浩然,“別光問我啊,你倆有什麽高見?”

  “老爺子,可別用‘高見’這樣的詞兒。”權浩然也點了一支煙,“依我看,青州鼎也隻能暫時擱置了。如今呢,豫州鼎的線索最多,而且貌似和化肥有所關聯,重點自然是豫州鼎。”

  吳奪點點頭,“對。這次您能參破青州鼎的秘藏之處,正是因為之前的基礎。眼下,剩下的那八鼎,最容易參破的就是豫州鼎的秘藏地點了,因為有了‘天坑孤峰’地形和山中墓葬的基礎。”

  “我也是這麽想的,而且還有一個很有利的條件。”吳大誌點頭,“化肥這次能‘記’起這些內容,那麽參研豫州鼎的秘藏之處,它或許能真正幫上忙!”

  “對!”吳奪笑道,“本來青州鼎沒戲了,山重水複疑無路;可是化肥突然弄了這麽一出,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臭小子,你這精神頭兒倒是行。”吳大誌站起身來,“凡事不可冒進,此事我們也都沉一沉,明天就是年三十了,過完年再說!”“爺爺,我發現您特別喜歡沉一沉。”

  權浩然此時也笑了,“吳奪啊,沉一沉也好,讓子彈飛一會兒也好,這其實都是一種智慧。麵臨複雜的事情,妄想一蹴而就,是大忌。”

  “是。我也沒說沉一沉不好啊。權叔,我看你們今天上集,還買了一掛千響大地紅。”

  “好久沒放鞭炮了。”權浩然感歎了一句,卻又敲了敲桌子,“對了,回來一直說大事,我們今天上集,還淘了件東西呢!”

  “嘿!這也行?”吳奪一聽,“那就看看吧,聽起來像是個大漏兒啊!”

  “其實也沒太仔細看,集上人多,有一眼。”吳大誌抬抬手,“別在飯桌上看了,吃完飯收拾了,咱們邊喝茶邊看。”

  這件淘來的東西,就在他們趕集帶回來的大編織袋裏放著,不過沒露出來;吳奪光看到露出來的一掛鞭炮了。

  這東西根本沒用什麽盒子裝,就是包著報紙又套了層塑料袋。大集上來的嘛。

  權浩然拿出來之後,吳奪一看,好大一隻玉鳥。

  得有十五厘米長了,而且圓滾滾挺厚實。

  權浩然說,本來這東西是在一個現寫春聯的攤子上,壓春聯用的;吳大誌先給發現了,接著暗示權浩然,兩人稍稍打了個配合,買了春聯福字什麽的,順帶把這玉鳥給收了。

  不過,玉器類的東西,即便不懂的人,也很難低價買走,這玉鳥個兒又大,整整花了一千塊哩。

  吳奪拿起了這件玉鳥。青玉,帶點兒藍調,包漿不錯,高光。但也有不少細微的磕碰。鳥形舒展,雕工簡潔。

  在玉鳥的腹部,還帶著一個直徑三四厘米的圓洞。

  “這是一件玉鳩首啊!”吳奪歎道,“我怎麽看著能到漢呢!”

  這玉鳥的造型,是一隻鳩鳥;鳩首,就是手杖的杖首。

  玉鳩鳥的腹部圓洞,插上棍子,那就是完整的手杖了。手杖得有杖首才方便扶握嘛。

  手杖的杖首,形式和材質五花八門,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有便宜的材質也有昂貴的材質。

  鳩鳥的杖首,是一種尊老敬老的傳統造型。

  這裏頭還有個傳說。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有一次敗退,曾經被項羽軍隊追殺,受傷的劉邦躲進了一棵樹後的灌木叢中。追兵至此,正要搜查灌木叢,卻發現有一隻斑鳩在樹上很自在的樣子。追兵就覺得樹的附近不可能藏人,否則斑鳩應該很驚慌才對。

  劉邦稱帝之後,就創設了玉鳩鳥的杖首形製。手杖一般都是老人用,鳩鳥杖首從此就作為尊老敬老的形製傳下來了。

  傳說自然未必是真的。不過漢代推行鳩鳥杖首以尊老敬老,這是史實。漢明帝就曾經為古稀老人舉行宴會,宴會之後賞賜的財物之中,就有鳩鳥杖首的手杖。

  所以,鳩鳥杖首很常見,漢代有,此後的朝代也有。

  但是,鳩鳥杖首,卻以木質和銅質居多;玉鳩鳥杖首,那就不常見了。

  玉石本就不是便宜的東西,而且做杖首不是小件,需要大塊玉料;還得圓雕,雕工也是錢。

  吳奪說了一句之後,吳大誌和權浩然相視一笑。

  “你這眼力,如今真真可以了。”吳大誌又問,“確定不是宋仿或者明仿?”

  吳奪又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就是漢玉。而且這塊青玉色澤不錯,帶藍調,比一般的青玉好看。這樣一件漢代玉鳩首,怕是得幾十萬的價兒,一千塊,真真大漏兒!”

  權浩然拍掌,“其實啊,不止我們看上了,還有個老爺子也看上了呢。這位老爺子像是城裏人,不知為何逛大集。”

  “那你們還能一千塊就拿下了?”

  “他看成是明仿了。”

  “明仿再往少了說也得過萬啊,他連一千塊都不肯出?”

  “有時候啊,就是一個即時的心理狀態。當時,春聯攤子的攤主說,最少也得一千塊;你爺爺先抄到了手裏了,那個老爺子還說頂多值兩百。你爺爺立馬說八百我就要了!當然,最後還是一千買的。”

  “這麽個情況啊。”吳奪說道,“我知道了,所謂明仿,是那個老爺子之後又去找你們的時候說的。”

  “你說對了。”權浩然介紹,“他找上我們,不說兩百了,說兩千。你爺爺說二十萬也不賣,他就有點兒急了,說明仿的東西,你們還真當成寶貝了!”

  吳大誌此時插了一句,“他呀,可能是覺得這是農村大集,大意了。或者說,自大了。自大,可是古玩行的大忌。”

  “最後呢?不歡而散?”

  “算是吧。我告訴他,就按明仿算,兩千也不對,他就拂袖而去了。”

  吳奪歎道,“這古玩行裏,不是沒有撿漏,但是過一手撿漏,那就難了!因為能出手的,往往都是懂行的。”

  “嗯,他還不如你這個小年輕明白呢。”權浩然笑道,“得,你爺爺說了,這個漏兒,真是時候,他準備自己配上手杖,用了!”

  “漢代玉鳩首,那還不得配個紫檀花梨?”

  吳大誌擺擺手,“臭小子,現在拽上了。我給你說,紫檀花梨的手杖,其實並不好用,因為太沉。我準備配個竹杖。”

  竹杖?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吳奪隨口吟來,三人齊聲大笑。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