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買她的缸,幫她的忙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0-10-30 17:35      字數:2223
  “啊?大兄弟,這個還有什麽講究麽?沒人給我們說過啊。”

  “這槐樹啊,一個木一個鬼,最好不要種在家裏,特別是你這院子沒有東廂房,卻種了一棵槐樹,我建議最好挪走。”

  “噢,我明白了,都是封建迷信。挪走太麻煩了,而且夏天我也願意在樹底下的花棚裏乘涼。”

  吳大誌沉吟,“現在就老姐姐你一個人住?”

  “對。”

  “那也行,怕麻煩就算了。”吳大誌沒再多說,和吳奪一起看起大缸來。

  槐樹不適合種在家裏,這的確是有講究的。

  所謂,五陰之木不植宅院之內。

  五陰之木,指的是鬆柏槐榆檜。

  這五種樹木不僅喜陰,而且不易自然死亡,所以能聚集陰氣,造就陰地。

  如果說這個比較“玄”,那麽也有直接點兒的,就是這幾種樹木都很容易招來蛇蟲鼠蟻,也確實對居家不利。

  如果平時注意觀察,也會發現,鬆樹柏樹除了野生的,種植多在陵園和墳地;檜樹和榆樹呢,在祠堂周圍或者某些寺廟又比較多見。

  而槐樹,其實是最陰之木,本來就帶個“鬼”字。

  槐樹相對來說往往並不高大,葉片也挺小,但是卻枝杈繁盛、樹葉密集,很容易遮擋日頭,形成陰涼地。

  而且,這個小院裏的這株老槐樹,種在東牆;所謂紫氣東來,卻被它遮擋,東方又應青龍之位,對家中男人是不利的。

  吳奪昨晚介紹的時候,並沒有說她的獨生子和老伴都已經去了;不過吳大誌聽她說現在就她一個老太太獨居,便就不再多說了。

  四方院子,若是四麵建房,稱之為四合院;三麵建房,稱之為三合院。而這個小院,卻隻有正房和西廂房,正房北應玄武,廂房西應白虎,東有聚陰老槐,西有聚水老井,總體來看,隻對家中男人不利,若是獨居老太太,反倒沒什麽大事兒了。

  而吳大誌看了這口大缸之後,又輕輕點了點頭。

  這口大缸的造型確實不錯,口沿和圈足都處理得挺好。

  黑釉,略顯灰褐,而且有不少豎向的條狀斑紋,斑紋都是磚紅色的。而缸內的釉麵,還出現了類似建窯的兔毫紋路。

  不過這顯然不是建窯。

  從露胎的地方看,胎土確實比較粗,但是瓷化程度卻比較高。

  吳奪看了半天,覺得年份肯定是有了,和何雙友說的差不多,至少能到元,更早也有可能。

  隻是窯口還是不能確定。

  沒辦法,得聽一聽。

  居然真的能到宋!算是南宋的東西。

  怪不得判定不了窯口,確實很偏,是廣元窯的瓷器。而且廣元窯以小瓷和動物瓷塑居多,極少有缸的造型。

  廣元窯的窯址位於四川廣元,不僅窯口偏,而且延續時間也不算很長,大概是唐代出現,宋末元初的戰亂時期便沒了。

  考古認定方麵,也不過幾十年。

  廣元窯的黑釉產量最大,卻沒什麽特色創新。宋代的廣元窯黑釉瓷主要就是模仿其他有名的窯口,比如東南建窯的兔毫盞,比如北方磁州窯的拉線罐,比如吉州窯玳瑁釉。

  別看能到南宋,但廣元窯黑釉的價值並不高。這口大缸,體量比較大,還算完整,但也就兩三萬的事兒。

  廣元窯也不是沒有貴的東西,卻不是黑釉,而是獨有而少見的綠釉和黃釉。

  “爺爺,先問問價?”吳奪開了口。

  吳大誌點點頭。

  “戴奶奶······”

  老太太立馬接口,“小夥子,我也不懂古玩。我家老頭子最喜歡的,都擺在屋裏或者擱在箱子裏。這口缸,他放在院子裏養魚,我知道也不是什麽太珍貴的東西。他走了,我也不懂養魚,就這麽閑著了。不過,他可說過,這大缸的年紀,起碼比明朝要早。這麽著,你給五千塊錢行嗎?”

  “戴奶奶,您都這麽說了,我都不好意思還價了。”

  “頭前其實我要八千的,有個人給過五千我都沒賣。但是你爺爺提醒我院子裏的槐樹的事兒,我覺得你們爺倆人挺好,所以也沒要謊。”

  “行啊,那就這樣吧,我要了。其實我要了也是養魚。”

  吳奪給老太太轉了賬,又聯係了一個同城送貨的。這缸又大又沉,不好拿,一般出租車的後備箱裏也放不下。

  吳奪和吳大誌先回了家,那頭給老太太都交代好了,來了送貨的包裝運走,運費到付。

  在客廳裏坐下之後,吳奪不由問道,“爺爺,這院裏槐樹真有那麽邪乎麽?”

  “她兒子出車禍死了,她老伴得病死了,你說呢?”

  “您後來說不挪樹也行,難不成隻影響男人?她現在沒事兒了?”

  “差不多吧。”吳大誌笑了笑,“這口缸你給買了,那就更沒事兒了。買了她的東西,還幫了她一把。”

  “怎麽說?”

  “這口缸,在槐樹樹蔭之下的範圍內,年份久,大開口,對她也不利。”

  “噢。”吳奪點點頭,“爺爺,我這院子裏的石榴和桂花沒事兒吧?”

  “啥腦子,有事兒我不早就說了?”吳大誌順口說道,“除了五陰之木,還有‘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裏不栽鬼拍手’,也沒什麽太多講究了。”

  桑是桑樹,與“喪”同音;柳木卻常用來做哭喪棒;至於鬼拍手,是指楊樹,楊樹葉子如手掌大小,又比較密,夜深人靜風一吹,劈啪作響,如同拍手一般。

  “不對啊爺爺,桑梓桑梓,桑樹不是常種在院子周圍麽?”

  古時宅院旁常種桑樹和梓樹,所以桑梓一詞,一直也被借指家鄉。“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我說的是前不栽桑!”吳大誌哼了一聲,但還是給吳奪解釋道,“院子前頭栽桑,出門見喪,是好事兒麽?院子後頭和兩側是可以的。”

  吳奪突然笑起來,“爺爺啊,您這一套一套的,結果還是被老太太說封建迷信。”

  “嗬嗬,有些東西,隻是不能深談罷了,說了你也不懂,就隻能說表麵上的東西。”吳大誌擺擺手,“不說這個了,說這口缸。你真能看懂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