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官窯仿官窯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0-10-29 15:36      字數:2244
  “這青花罐子啊,其實是掏老宅來的。”何雙友介紹道,“隻不過掏的不是高門大戶罷了。”

  吳奪點點頭,沒有插話。

  根據何雙友的介紹,這處老宅是他老婆的一個買沉香的客戶介紹的。房主其實是這個客戶的姑姑,老太太七十多歲了,獨居在老城區的一個小院裏。

  小院不大,老宅是民國時期四十年代建的。前一陣,老太太加固修繕,整理出了一些不想要的老東西。

  想想賣給收破爛的有點兒可惜,便托這個喜歡文玩的侄子幫著打聽下買主。

  所謂不想要的,主要是大件和易碎品——老家具和瓷器;因為小玩意兒很容易收納。

  這個侄子先收走了姑姑的幾件東西,都是木製老家具。同時呢,他不懂瓷器,便對何雙友兩口子說了。

  何雙友去看了看,隻收了這麽一件掛袍的罐子,這罐子雖然沒露畫片和底款,但是能看到口沿、圈足、內壁。何雙友這點兒眼力還是有的。

  老太太要價不高,順手就給收走了。

  “這老太太原先有個獨生子,還沒結婚就因為車禍去世了,老伴前幾年也走了,現在一人獨居。她的老伴以前喜歡買老東西,當時又便宜······”

  吳奪聽了歎道,“她這命也夠苦的啊,豈不是要孤獨終老?”

  “是啊,這也沒辦法。其實這個侄子對姑姑挺好,還想給她張羅新老伴來著,但是老太太沒同意。”

  “何老師,您去看東西的時候,沒別的能看上眼的了是吧?”

  “我看沒有了。有老桌子老椅子的,她侄子懂木料,自己給收了;剩下的主要就是瓷器,這件掛袍的算最老的;剩下的沒有掛袍的,都是明麵兒上的事兒,大多是民國時期的。最好的就算一個粉彩帽筒了,我也問了,但她臨時起意又不賣了,說要當花瓶使。”

  帽筒,顧名思義,一開始是用來放帽子的,外型基本就是一個拔高的筆筒,帽子正好擱在圓筒上。後來,帽筒逐漸成了一種陳設器,以觀賞功能為主了。

  “對了,她院子裏的花棚底下,還有一口大缸也說要賣,老的,但我瞅著窯口比較偏,就沒買。”

  “大缸?”吳奪笑了笑,“我家院子裏,也有一口宣德大龍缸養著魚······”

  話沒說完,就被何雙友打斷,“宣德大龍缸?幾百萬的東西你用來養魚?”

  “嗐!您聽我說完啊,肯定是寫著宣德款兒的現代工藝品啊。不過啊,咱們這玩古的人,新東西那真是越看越別扭,所以,您一說老太太那口大缸要賣,我還真有點兒興趣。”

  “我先給你說說情況。”何雙友介紹道,“這缸啊,口徑得有六十公分,高在四十公分左右。折沿鼓腹,造型其實還不錯,就是這釉吧······”

  何雙友又想了想,“黑褐色釉,還帶不少磚紅斑紋。”

  “這個釉色是挺怪,怪不得您說窯口偏。”吳奪想了想,也想不出會是什麽窯口。

  華夏曆史上的瓷器窯口太多,收藏界關注的主要就是官窯和民窯中的名窯,那些比較偏的、知名度不高的窯口,要說全都掌握,那是不可能的。

  “對啊,肯定不是知名窯口出來的,所以我感覺意思不大。不過,看著年份倒是有。”

  “您看能到什麽時候?”

  “要我看,能到元,甚至更早。但光有年份沒用啊,哪怕是到宋,偏窯口的普品,一樣不值錢。這口缸的胎質也比較粗。”

  “我就是因為用個現代龍缸看著不舒服。要是能到元,又不貴,這樣不挺好?擺在院子裏,不算心疼,卻又有年份。再說了,您不是說造型也不難看麽?這釉色吧,也不是一碼黑,帶磚紅斑紋,也可以。”

  “行啊,你要這麽說,可以去看看,回頭我幫你聯係下。”何雙友笑道,“我當時也沒問價錢,你自己談好了。”

  “好嘞。”

  兩人吃了午飯回去不久,胡允德來了,單獨叫吳奪去了他的辦公室。

  胡允德主要是說土蜘蛛長健的事兒,他在中午的時候,已經代表章老和土蜘蛛長健在電話裏談了,最後的結果自然是交易不成。

  吳奪聽後,也把土蜘蛛長健上午來的事兒詳細說了說。

  胡允德微微皺眉,“此人用心有點兒深遠,確是不得不防,不過你也不用太過擔心。”

  “我自己是不擔心,就是有點兒煩悶。要是他手裏有一批如此水準的高仿,不知道多少人得吃藥。”

  “是啊,但是咱們卻也管不了那麽多。”

  “別讓我再碰上,再碰上一樣還給他戳穿嘍!”吳奪忽而抬頭,目光犀利。

  胡允德拍了拍吳奪的肩膀,欲言又止;最後,隻是笑了笑,“走一步看一步吧。”

  ······

  下班後,何雙友開車載著吳奪到了他家。

  進門之後,何雙友先去了廚房。

  吳奪跟在後頭,隻看到包好的沒下鍋的餃子整齊地碼放著,卻沒看到嫂子。何雙友打電話問了問,原來是孩子單元測驗考了一百分,原先答應過要買一套玩具的,今天包完餃子去接孩子放學,然後先去買玩具了。

  何雙友帶吳奪進了書房,他的藏品主要集中在書房。

  吳奪上手這件萬曆青花葡萄罐之後,也沒看太長時間,之前畢竟看了照片了。

  可是,聽完之後,吳奪卻露出了幾分尷尬之色。

  不由再度仔細審視起來。

  不是東西不老,隻是沒老到萬曆。

  這原來是一件乾隆官窯仿的萬曆官窯!

  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仿明代官窯瓷器,是一個比較集中的時期,這其中,有官仿也有民仿。

  官仿之中,也有好幾種情況。

  有造型、紋飾、款識等等完全仿的;有其他特征完全照仿,卻不落款或落清代年號款的;還有落了明代官窯款,實際上造型、紋飾等等卻是清代特征的。

  而這一件萬曆青花葡萄紋罐,則屬於第一種。

  官窯仿官窯,本就特別難辨認;而且乾隆一朝的高仿水準很高,同時,乾隆朝的瓷器,不少也是十分繁縟的風格。

  吳奪聽明白了,卻還得再度仔細審視,是因為若是找不出區別,沒法子對何雙友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