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豹房
作者:青木赤火      更新:2020-10-14 22:15      字數:2243
  不過,這條“狗”的尾巴太長了。又細又長,延伸到了前爪的一側。

  狗好像不可能有這麽長的尾巴······

  寧霜接著又翻了過來,背麵居然有豎排的很多字!

  不過,同樣因為髒汙“堵塞”,看不太清楚。

  寧霜沒有再細看,就此開了口,“老板,這牌子是銅的吧?”

  “剛我掂了掂,應該是銅的。”攤主應道,“銅質還不錯哩。”

  吳奪笑著看了攤主一眼,攤主也笑了笑。大家心照不宣,這時候就別貼金了,好東西你能隨手一扔?

  寧霜接著問道:“上頭是條狗吧?可能是生肖吉慶牌。”

  “差不多。想拿啊?”

  “嗯,給個脆價吧!”

  “看著給吧。”

  “一百塊錢吧。”吳奪插了一句。

  “我說兄弟,不帶這樣的,好歹是塊老銅牌子,你買個好點兒的大錢也不止一百吧?”

  “讓你報你又不報,痛快點兒。”

  “得得得,這麽著,你再添一百,兩百行了吧?”

  寧霜此時又碰了吳奪一下,笑著對攤主說道,“兩百就兩百吧,你給我個塑料密封袋,再送我把刷子。”

  “沒問題。”攤主點頭。寧霜要求送的東西,幾塊錢的事兒。

  貨款兩清,寧霜將銅牌裝進塑料密封袋,放進了衣兜裏。

  這攤子就在廣場邊緣,兩人離開了攤子,沒有折過去繼續逛下一排攤子,而是走到了廣場外的一個僻靜處。

  是吳奪拉著寧霜過去的,他一看兩百塊就拿下了,幹脆就沒自己上手“聽”,想直接聽寧霜說說到底是啥來頭。

  “這銅牌上不是狗,是豹子!”寧霜笑著說道。

  “豹子?莫非是萬獸山莊史家兄弟的東西?”吳奪順嘴開了個玩笑。

  “武俠看多了你。這,可能是明代正德皇帝的豹房銅牌!”

  “啊?這都能碰上?”吳奪肯定知道豹房,卻不知居然還有豹房銅牌······但就此一想,這地兒確實也是不能隨便出入的,銅牌也相當於“出入證”了。

  “我一開始隻是覺得形製特殊,上手細瞧才發現和豹房銅牌的紋飾一樣!”寧霜解釋道,“華夏國家博物館有一塊,我仔細觀察過。不過,這塊到底是不是真品,得等刷出來才能最終定論。”

  正德皇帝朱厚照,之前提過他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的事跡。這位皇帝實在太能折騰了,豹房也是他的一大事跡。

  明代,是曆史上皇帝豢養野生動物最鼎盛的時期,京城之中,有虎房,象房、鷹房······

  正德二年,朱厚照在西苑興建豹房。

  五年之後,再次擴建。這可不是一般的擴建,花了多少錢呢?二十四萬兩白銀!豹房類似於一個小皇宮,光是房屋就二百多間。

  豹房建成之後,正德皇帝就不住紫禁城了,直接搬進豹房住了。最後,他也是在豹房駕崩的。

  豹房的原址,在西苑太液池的西南岸。明代的“太液池”,就是如今的中、南、北三海。

  豹房不僅麵積大,房屋多,而且據說有很多密室,同時還有各種場地,甚至還有一座佛寺。

  關於豹房,爭議最大的就是用途。

  一部分觀點認為,這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享樂場所,養豹子,養野獸,縱情聲色犬馬。

  還有史料說,正德皇帝除了對女人口味很獨特,比如少數民族的,外國的,甚至官員的老婆和孕婦;另外,還說他有龍陽之癖。這些,都在豹房搞過。

  但是另一種觀點卻認為,正德皇帝搬進豹房之後,這裏實際上已經變成了處理朝政之所和軍事技術總部。養豹子養野獸,是朱厚照的愛好不假,但也被他利用到軍事訓練中。

  兩種觀點都能找到對應的史料。曆史就是這麽有意思。

  但豹房肯定是存在的了。豹房銅牌,在華夏國家博物館,也有文物為證。

  “你既然看過國家博物館的那塊,那塊上麵的文字,都是什麽呢?”吳奪問寧霜。

  “正麵豹子上麵橫鑄的一行字是‘豹字九百五十五號’,反麵豎鑄的字是‘養豹官軍勇士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及借與者罪同’。”寧霜解釋道,“我記的可能有錯漏,但大差不差。”

  “如此說來,你買下的這塊,除了‘豹字’後的編號不同,別的應該是一樣的。”吳奪沉吟。

  “對。回去刷出來之後,再看看銅質和工藝,基本就能確定了。”

  “這可能是個大漏兒啊!”吳奪不由歎道,“可惜,這樣的東西,應該沒有市場價位參照吧?”

  “好像大型拍賣會上是沒出現過。”寧霜嗔道,“你也不能光想著值多少錢啊,這東西重點在文物價值。”

  “你難不成要交給單位?”

  “這倒不會。我向來公私分明,但是自己也可以收藏、可以研究呀。”

  “出師大捷!”吳奪鼓掌。

  寧霜此時又道,“其實那塊錦衣衛象牙牌,也是可以拿的,畢竟象牙的東西很難保存,這樣的東西應該不多了。”

  吳奪笑了笑,“錦衣衛象牙牌貫穿整個明代,而且象牙的東西,一般人都會珍視,可要比豹房銅牌容易碰上。再說了,不過是一塊百戶牌子,攤主又不讓價,我覺得意思不大。”

  “好吧,隨你。”

  兩人便就繼續進入地攤區逛了起來。

  走到一個賣瓷器的攤子前,圍了不少人,攤位之間的過道都被堵了。

  吳奪個兒高,墊腳一看,攤子前站著一個老者。這老者穿了一身中山裝,頭發梳得一絲不亂,手裏正拿著一個青花龍紋筆筒,嘴裏振振有詞:

  “小老板,你這筆筒,不是晚清的,是康熙的!”

  吳奪一聽,這人不會是托兒吧?聽他這話,他是逛攤的,筆筒是攤子上的;怎麽還反過來幫忙“鑒定”呢?

  攤主確實年紀不大,三十來歲,長得黑黝黝挺憨厚的樣子。

  老者繼續說,“康熙一朝,官窯民窯皆精,這是民窯的東西,但也是精品。再就是,你看看這條龍,它也不可能是晚清的!康熙瓷器上的龍,那都很凶猛,你看看,就跟剛從海裏一躍而出似的,充滿了彈性和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