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可進化指令集的“樞”和“幹”(4.2k大章,求訂閱!)
作者:康泓      更新:2020-10-20 17:17      字數:4644
  徐陽白天需要主持輔助神經係統誌願者數據收集的工作,驗證軟件的事兒隻能熬夜搞,今天又耽誤了一會兒,完成既定計劃肯定都淩晨了。

  看著郭一跟白妮妮在睡覺,他心裏那叫一個憋屈。

  這下好了,發了一條咕咕,他就成功的拉了一大批人跟他一樣睡不著覺了。

  “死胖子,你到底說部說,還在這賣關子!南極找不到你,信不信我把地球翻過來一遍,我就不信你還能跑到火星上去!”

  看到這條評論,徐陽也是嚇得一哆嗦,看樣子這個網友家裏一定不凡啊:嗯,就是腦子不太好使,等著,我這就把定位改到火星,我就不信你還真能到火星去。

  賤賤一笑,徐陽放下手機,開始了他一夜的工作,嘴裏還不斷的念叨著:

  “想當年,咱也是風度翩翩的一位公子哥,奈何到如今,卻被人壓於身下,連睡覺的自由都沒有了哇!哇哇哇~”

  ……

  淩晨四點,咕咕這邊一大批被徐陽搞得睡不著的人正在【胖子的科學】下麵侃的起勁。

  “我就在信息科技大學,這兩天,課題組正在招人,要軟硬件都擅長的大三大四學生,會不會跟這個有關係?”

  “肯定沒關係啊,看那招人要求,百分之百的是要做eda驗證工具的,而且那個內嵌的小工具,明顯是eda核心的一部分,別想了,肯定跟這個沒關係。”

  “根據我的觀察,郭一這個人,保守的很,一個超級強大的eda驗證工具對其他芯片設計企業來說,那是一個天大的事情。

  畢竟直到今天,國內一個知名的eda工具都沒有,但對於他來說,這顯然根本不叫事兒,他好像根本就沒在乎。”

  “肯定沒在乎,大張旗鼓的招人,這麽強大的插件就在咕咕子頁就這麽放出來了,而且,一點兒保密的意思的都沒有。”

  “我去,照你們這麽說,今天晚上公布的這個事兒還會是非常大的一個事兒?”

  “那必須是!一個能讓郭一三斟其口,能讓胖子憋這麽長時間不說的話題,肯定是又一個顛覆世界認知的課題。”

  “關於芯片的,顛覆世界認知的,有嗎?

  碳納米管的研究現在也算是出了一些成果,量子計算機理論也有了些許的眉目,生物芯片這個不大可能吧?

  而且這些胖子之前都否定過,那還能是什麽?”

  ……

  “都別在這兒瞎侃了,胖子發消息了!”

  一條消息,瞬間引來了上千上萬人的關注,徐陽非常享受這種感覺,甚至漸漸的已經樂在其中不能自拔了。還別說,【胖子的科學】這個半官方的咕咕賬號倒是被他整的靜靜有條。

  “你們說,對於一枚芯片來說,它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麽呢?”

  看著胖子發的問題,網友們也是非常不滿,你搞什麽呢在這,不是說四點半見不散呢嗎,你發的這是個錘子,用你在這科普啊!

  “性能?功耗?我知道你們腦子裏肯定首先冒出來就是這兩個!”胖子得意的發著:“胖哥告訴你們,不是,統統不是!”

  “以前或許是,但從今天開始,那就不是了!”

  “以前或許是,但從今天開始,那就不是了!”很多人懵了,性能和功耗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那什麽才重要?

  “胖子不會喝多了吧今天?”

  “在耍我們玩兒?”

  “死胖子,報上地址!我沒別的意思,真的,我就想住在隔壁,我覺得那邊風水一定比較好,養人,嗯,真的,就是這樣。”

  ……

  看著這些評論,徐陽也是樂不可支,這種感覺真的太爽了,而且淩晨四點,自己不能睡覺,能拉來這麽多人陪著,那就是爽上加爽,倍兒爽!

  “未來的芯片,他首先要具備的能力肯定是進化能力,通過學習進化的能力。

  不要扯現在的機器學習哈,現在的機器學習主要是通過統計學和概率論知識,通過複雜算法實現的在經驗學習中改善算法性能的一個東西。

  它的本質是統計和概率,是純純粹粹的假學習。

  我就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問題,學習,那是什麽?是大腦活動,大腦行為。

  如果把電腦的cu類比人的大腦的話,你們想想,現在的所謂學習,所謂的算法改進對cu做任何的動作了嗎?

  機器學習改進的是算法,也就是程序,對cu的能力沒有任何的提升。

  cu直接能做的事兒其實非常少,就是那幾千條指令集。什麽與或非的運算、移位尋址等寥寥操作。

  剩下的,全都是軟件,也就是我們開發的程序對這些指令集進行組合複用實現的。

  所有的程序執行到底層,就是那不多的一些指令,這些指令就是cu的能力。

  所謂機器學習,所謂算法改善,本質上與普通的程序並沒有什麽區別。

  對的,你們可能已經想到了,我已得到授權,公布課題組現在的研究計劃:

  可進化指令集與可進化指令集芯片的構想。”

  說起正事兒,徐陽正經多了。

  不僅說了課題組現在在做什麽,更是解釋了一番其中的原理,雖然他自己也不大懂,但是聽郭一之前說過,好像是這麽回事兒。

  看徐陽發的這些東西,很多人有些懵:

  “不管是程序進化,還是硬件進化,對我們有區別嗎?不都是一樣用?”

  “就是啊!不都是一樣的?”

  “我想了好久,也沒想出來有什麽區別!”

  “應該沒啥本質區別的吧?”

  ……

  看著這滿屏的回複,徐陽也是道:

  “不是說網絡上人均博士呢嗎?這點兒問題都想不明白?想當初,一哥跟我說的時候……嗯,我也是這樣的反應來著。”

  “當時一哥咋跟我解釋的來著?嗯,對……”

  徐陽想了好一會兒,終於回憶起郭一當時怎麽跟他解釋的了。

  “一群弱智!”徐陽嘀咕道,這點事兒都想不明白,還需要胖哥在給你們解釋一遍!

  徐陽仔細的斟酌了一下,仔細的回想著當時郭一跟他解釋的時候說的那些話,反複斟酌了好幾遍,然後這樣說道:

  “吃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在原始社會,古人類和所有的其他動物一樣,采摘果實、捕獵其他動物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那個時候,古人類全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和雙腳來做這些事情的。

  突然有一天,有一個古人,可能是腦子抽了也可能是發神經了或者是也不知道是怎麽滴了,抄起一根大樹枝就把一隻兔子給紮死了,美美的飽餐一頓!

  下一次再見到兔子的時候,他本能的就抄起了邊上的樹枝。

  試問,他這次抄起的是一根大樹枝,兔子被紮死了,下次抄起的就是一根小木條,兔子還能被紮死嗎?

  這次遇見的是兔子,如果下次遇見的是老虎呢?

  時間長了,如果他僥幸沒死的話,他慢慢就會知道什麽樣的樹枝能對付什麽樣的動物了。

  這就是一種經驗的,統計的,概率的學習,是基於本能的,他的大腦並沒有進化。

  這個時候的古人,進化的是軀體,是手是腳,甚至是全身,但就是大腦沒有明顯的進化。

  就像現在的機器學習,改進的是程序,而不是cu。

  那什麽時候,古人的大腦才進化了呢?

  我們都知道,學會製造和實用工具在人類進化史上擁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裏邊最重要的不是使用,而是製造。

  製造,那就是有針對性的去做。

  什麽叫有針對性?就那個樹枝,古人發現把它磨尖一些就能更順利的獵取食物。

  請注意,磨尖,這是經過觀察可思考得出的結論,尖銳的東西可以對其他生物造成傷害。磨尖的木棒可以,磨尖的石塊呢?當然也可以!

  這個時候古人的大腦就已經開始進化了,能夠製造和實用工具,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顯著的變化。

  今天,我們的計算機,所謂的機器學習,就是遠古人類還不會有意識的製造和使用工具的那個階段。

  而可進化指令集,研究的正是後續的相關問題。

  胖哥大膽推斷,指令集是否可進化也將會是機器學習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標誌!”

  “胖子玩真的?”

  “咋有點不敢相信呢?”

  “這都跟人類進化扯到一塊兒了,難不成機器很真的能進化不成?”

  “可別,我怕!”

  “機器進化了,會不會叛變啊!”

  “我咋越聽越覺得頭皮發麻呢?”

  ……

  很多原本還覺得軟件進化和硬件進化對他們來說根本沒區別的人這個時候紛紛都有些心慌了,這說的也太玄乎了吧?

  “從古人開始進化,啥時候進化的跟我一樣聰明,那不就沒有我的活路了嗎?”

  “就是,就算是它無意傷害我,但肯定會取代我的工作的呀!”

  “擔心個錘子,機器人替我們去工作,我們正好可以去玩遊戲啊!”

  “如果未來所有的工作都不需要人了,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那所有商品的必要勞動時間都是〇,這沒錯吧?

  不需要人也就沒有什麽所謂的剩餘勞動時間,剩餘勞動時間也是〇。那豈不是所有的商品價格都是〇?

  那豈不是正好,像樓上這位老兄說的一樣,我們隻管玩兒遊戲就行了,所有的東西都能〇元購。”

  “邏輯鬼才!不過,如果真的所有工作都不需要人來做,那會發生什麽呢?”

  “懂了,我這就去寫一本《突然不需要工作了怎麽辦》去恰錢!”

  ……

  “可進化指令集?”吃瓜網友是越扯越玄乎,但專業人士不會這樣,他們隻會從有限的公開信息中獲取自己想要的、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這又是一種什麽樣的理念?”

  計算機發展到今天,複雜指令集與精簡指令集之爭也是如火如荼,一般來說,複雜指令集硬件設計較為複雜,當然也可以實現複雜的指令操作。

  精簡指令集則正相反,指令係統隻包含那些使用頻率很高的少量指令,至於複雜功能,則需要組合這些精簡指令來達到目的。

  但“可進化指令”是個什麽鬼?

  “可進化指令”初始是什麽樣子的?進化又是怎麽進化的?

  cu指令集是在cu設計時固化在裏麵的“硬程序”,整合在cu內部的邏輯電路中,不是什麽代碼,也談不上“存儲”。

  一個cu被製造出來,這些東西就確定了,要改變它就隻能去改變它的邏輯電路,電路怎麽改?

  難不成還要返廠再重造一遍?這扯犢子呢吧?

  專業人士一下子就想到了重點。

  指令集別說自動進化了,一個cu一旦製造出來,邏輯電路通過光刻刻蝕等手段都已經固定到矽片上了,就算是人工特意的想去更改都不可能。

  ……

  郭一當然也知道這不可能,要不然他也不會第一款芯片直接放棄考慮進化了。

  他規劃的第一款芯片是專用芯片,使用類腦結構來設計,也不需要進化能力,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那就相當於一個非常複雜的超複雜指令集,把所有需要的功能全部固化到芯片當中去了。

  這樣的設計,也是為了實際驗證類腦結構的優勢和發現類腦結構的缺點。

  至於未來如何實現進化,這個時候的郭一才剛剛有一點點眉目。

  這個時候,他正在實驗室研究人類進化史,以期待從中獲取更多的靈感呢。

  “事實上,在人類大進化的過程中,直立行走和製造使用工具對人類大腦的進化幾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郭一這樣思考著。

  通過對人體的精細化推演,郭一早就發現,人類的大腦並不是一個霸道的決策者。

  很多決策除了大腦之外,其他的各個組織和器官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甚至一些行為根本就沒有大腦的參與,在脊髓甚至是器官本身哪裏就完成了。

  脊髓以及軀幹甚至各個組織細胞都有弱感知和微決策的能力,其中的紐帶就是之前郭一發現的群體感知。

  這其中更深入的東西郭一現在還無法弄的很清楚,但,智慧生物既然在萬年的進化中形成了這樣的機製,那就一定有它自己的優勢。

  類腦結構的指令集正式基於這一點來進行設計的。

  首先是“樞”,就相當於人類的腦。

  然後是“幹”,就相當於人類的軀幹四肢等等各個器官。

  昨天郭一靈光一現,將類腦結構的cu指令集分成了“樞”和“幹”兩部分,瞬間解決了很多的問題,也為下一步指令集的進化提供了一些可能。

  但這種可能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總覺得哪裏忽略了什麽?”郭一總覺得自己忽視了哪裏,進化的事兒看起來已經不遠了,但總還差那麽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