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唐光複會
作者:肆世叁公      更新:2020-07-21 20:06      字數:2752
  “此事某會寫份手書,昭哥兒帶給洛陽縣即可!”

  楊執柔給出了答複,隻不過目光卻是依舊放在狄光昭的身上。

  “那侄兒就先行謝過伯父了!”狄光昭感激著。

  張敬已經雙拳握緊,雙眼通紅中,滿滿的感激:“小的,叩謝楊侍郎之恩!”

  說著話,張敬已經單膝著地,正正經經的行了一個軍禮。

  而後緩緩起身,如標槍一般釘在書房的地麵上。

  狄光昭目光微動,他看得出這位與狄家關係頗好,身為春官侍郎楊執柔心中的疑惑。

  原本讓張敬等安西老兵,成為洛陽不良人,真的隻是件最為普通簡單的事情了。不涉軍務,不通政務。不良人雖然身著官服,卻隻不過是連衙門裏的吏員都不如的序列。殺人放火的事情,有河南府、有刑部、有大理寺等衙門口子去管。不良人們在城中能管的,也就是些雞鳴狗盜的事情。幫派械鬥、失竊偷盜,才是不良人們能管的上的事。

  而讓堂堂春官侍郎,中樞要職的楊執柔來做這件事情,顯然是有些殺雞用牛刀了。

  然而,狄光昭卻就是這麽做了。不為別的,隻是因為人情往來四字。

  你不來我不往,自然是沒有人情可言。

  楊執柔出身弘農,身居要職,又曾與狄仁傑同部為官,在狄光昭的計劃中,是處於可以被拉攏的人物。

  現在,狄家或者說狄光昭,有張敬等人在下麵做事,這是基礎。但是在朝堂上,那暗流湧動、刀光劍影的地方,沒有一個可靠的團體,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活得下去。這也是為什麽,後來的朝代裏,會有那麽多的黨爭發生。

  一個人的力量在群體麵前,是多麽的渺小?

  狄仁傑聞名於世的公正,推舉賢能,也未嚐不是一眾提拔後輩,構建勢力的做法。

  不論好壞,這是為官者必須要做的事情!

  狄光昭沉聲開口:“阿耶常在家中教導,伯父學問高深。南下之前,更是囑托侄兒,遇事不決,定要登門請教。”

  什麽學問高深,什麽叮囑,都是不存在的事情。但狄光昭卻光明正大,臉不紅心不跳的說了。

  楊執柔微微頷首,沒有立馬開口,依舊在等待著狄光昭接下來的話。

  一旁的張敬看出了些什麽,無聲作揖,緩緩退出書房,臨出門前順手將房門輕輕合上。

  這時候,狄光昭終於是再次開口:“阿耶也常說,伯父與阿耶誌向相同,現在朝堂上還有伯父您在,即使南下,他老人家也有種吾道不孤的感想……”

  遠在江南蘇州的狄仁傑表示,自己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楊執柔也不會當真,但卻聽出了狄光昭話裏的意思。

  他緩緩開口:“狄公的誌向……”

  狄仁傑的誌向是什麽?

  當然是光複李唐皇室啊!

  要不是因為狄仁傑在朝中,次次尋求為李唐皇室複辟,也不會致使遭人陷害,以謀逆之罪下獄,更因此被趕出洛陽城。

  這是試探?還是尋求盟友?

  楊執柔雙眼看著狄光昭,心中卻在思索著。

  往日在朝堂上,楊執柔基本是保持中立的態度,弘農楊氏從前隋開始,就已經顯赫無比,更是從未曾遠離權力的核心。那個位置上的人是誰,對於他們這樣出身門閥的人來說,其實並沒有多少的影響。

  見楊執柔不表明態度,狄光昭隻得是繼續開口:“朝堂不定,天下便會動蕩。朝中奸佞橫行,忠良人人自危。”

  狄光昭說著話,就差直接說,現在朝廷裏有來俊臣等人在,大家都不會好過,都是在等死!

  到此時,楊執柔已經不自覺的緩緩點頭。

  狄光昭眼看終於是起了效果,繼續說:“聖人遭人蒙蔽,又有親近之人時常進言,往後……真要是到了那一天……這天下,那政事堂裏……楊公以為,自己可能進的?”

  怕是早就被來奸和武家給滅了小命!

  楊執柔心中感歎一聲,終於是開口道:“聖人臨朝,往後自然是要親子繼承!”

  含蓄卻不遮掩,楊執柔這位春官侍郎,已經是表明了態度。

  聖人的親子是誰?

  自然是姓李的!

  不論是大唐還是大周,未來的繼承人都隻能是姓李!

  狄光昭露出了笑容,對著楊執柔施禮:“朝中雖然混亂,但似伯父等公正良臣,理應攜手,護好這片大好山河!各地觀察使、刺史,受政事堂統禦,有伯父你們在,才能上下通行,替天子牧守子民!家父雖遠在江南,但一直心係神都,掛念朝中諸公忠良。侄兒也相信,家父不久之後必然會洗清冤屈,返回神都為聖人駕前……”

  楊執柔抬頭,目露震驚,更是疑惑狄光昭的堅信。

  結黨!

  這是要結黨啊!

  保李黨?

  看著眼前的少年人,楊執柔震驚於少年的大膽,竟然想要串聯朝中諸公,更要將手伸向地方。更震驚於,少年竟然這般堅信,已經被貶到江南的狄仁傑,還能返回神都,更能站在聖人駕前……

  入閣為宰?

  楊執柔心神動蕩,心中默念著狄光昭說的那句‘替天子牧守子民’。

  天子的子民,是臣子能夠牧守的?

  這個天子,又該是哪一個?

  該姓什麽?

  不由的,楊執柔想到了那位,已經遠在江南的同僚。

  原地官尚書狄仁傑!

  狄公當初,在朝堂之上,在袞袞諸公麵前,好像也是這般堅定的站在了先帝子嗣身前……

  “汝不曾丟了狄公的公正忠良……”說著話,楊執柔目光深沉,對著狄光昭重重的點點頭。

  他雖是門閥出身,擇優站隊是常有之事,身處官場,本該是鑽營上下。但他又飽讀詩書,常常抄寫聖賢文字,心中忠義尚且存在。

  楊執柔今日見一小兒,竟能說出這般話來,不由想到當初自己在朝堂上的隱忍。當那個被皇命出家的婦人,混亂皇家,更是以武代李俯視天下,楊執柔退卻了。當奸佞陷害同僚忠良,他楊執柔依舊退卻了。

  但是當刀斧加身、牢獄洞開的時候,隻剩他楊執柔,結局會是怎樣?

  心中注意已定,曾經那個李唐,他站定了!朝中餘下的心係李唐的忠良,他會聯係。那些曾經和他一樣中立的諸公,也會去全力說服。

  但楊執柔卻是開口詢問:“朝中之事,此時你還插不上手,有我們這些老家夥在前麵,這天下就亂不了!但是,那些安西兵,你為何要這般親力親為。”

  明明一份手書的事情,就能解決的事情,非要這般珍重,楊執柔不認為是沒有緣故的。

  隻聽狄光昭深吸了一口氣,目光如炬,開口說:“楊公,這是一場戰爭!一場涉及整個朝堂,整個天下的全麵戰爭!諸公為人行事正直,髒事就讓小侄來做吧!”

  戰爭嗎?

  那自然是有陽謀和陰謀之分的……

  楊執柔大抵是懂了些什麽,也明白了曾經那些滾滾諸公,為何會屢遭構陷。

  但是今天的這場談話,他還需要細細消化。

  起身,分說解釋之後,楊執柔竟然是親自將狄光昭送到府門外。

  這是對少年人勇氣的表彰!

  從楊府離去,狄光昭沒有絲毫停留,帶著人去尋崔成器,讓其帶著張敬趕向了洛陽縣衙。

  聽聞有春官侍郎的手書,洛陽縣令立即讓崔成器領了張敬到衙門裏。

  一番交涉之後,曾經的安西老兵、軍中逃卒,身份一變,成了天子腳下,神都之中的一名不良人。

  當官皮著身,握住久違的大唐橫刀之後。二十五條熱血漢子雙膝著地,重重跪下。

  麵對著某個擺著姿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