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府八部說明及輯要
作者:不醜不怪      更新:2020-02-29 15:22      字數:3615
  山海經之三子傳說最新章節

  《山海經之三子傳說》原名叫《靈台誌略》,其中“靈台封神”共分二十部:奇府八部,正府十二部,共計將近四百位正神。

  如果說武王伐紂的《封神榜》是天地封神,

  如果《山海經》裏的記載是山海封神(由大禹勘定山海各界而向天禱告,最後由黃帝封授眾神),

  那麽這部《山海經之三子傳說》就是靈台封神。

  “天地封神”應“天”,

  “山海封神”應“地”,

  “靈台封神”應“人”

  天地人俱全,這才是完整完美的世界。

  何為“奇府八部”?

  在此戲說解釋,就是:不在掌控之中,出乎預料之外,為大劫之中的奇數。

  何為“正府十二部”?

  在此戲說解釋,就是:在掌控之中,在預料之中,為大劫之中該有的正數。

  因為這部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感情線也是不少,所以為了供讀者親們能夠直觀而快速的了解,現在先將《奇府八部》尊主和眾正神抄錄如下:

  【壹】督府

  一、燭龍

  封號:山海鍾山大神靈台督府尊主

  武器法寶:一、赤虹寶劍;二、六陽元珠。

  駕座:雙獅華蓋車。

  《山海經》中記載:"鍾山之神,名日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裏,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麵蛇身赤色,居鍾山下。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

  《淮南子地形訓》載:"燭龍在雁門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麵龍身而無足。"

  郭璞注《大荒北經》燭龍引《詩含神霧》:"天不足西北,無有陰陽消息,故有龍銜火精以照天門中。"

  《山海經西次山經》有雲:鍾(鍾)山之神(鍾山大神燭龍),其子曰鼓……是與欽丕殺葆江於昆侖之陽,帝(黃帝)乃戮之(鼓)於鍾山之東曰瑤崖……

  《山海經海內西經》有雲: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窳。帝(黃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於發,係於山之木。

  以上是引用《山海經》或其他古籍的部分內容,正是《山海經之鍾山秘史》的精彩故事演繹的依據,按照資料可以看出燭龍曾經與黃帝有過一場大戰,最後自然以燭龍失敗而告終。

  網絡神魔或玄幻小說中,一定有許多作者寫過燭龍,但最後一定會止筆於鍾山,而我則別開生麵,卻是以此為伊始,來寫鍾山龍族的最後歸處。

  許多專家都認為鍾山大神燭龍應該屬於開辟神之列,可惜最後七篡八改,麵目全非,淪為了銜精服役的跑腿小神,所以甚為其鳴不平,《靈台封神》封燭龍為“靈台督府尊主”,如此方不辱他的山海大名。

  二、督府下轄二十九位正神:

  (1)五命:常、玄殊(女)、夭俞、夭陽關、命蒙;

  (2)八靈:季忠、鍾肅、金縮、至陽、寧台、升道、升柱、陶道;

  (3)六麵:遼豎、任忠、端兌、殷、承漿、廉泉;

  (4)十會:亞猛、風府、護、簡玉(女)、後/庭/、白燴、錢丁、魯會、尚辛、申挺。

  【貳】任府。

  一、方慶隱(這是我大力構思的三大主角之一)

  封號:山海叱吒大神靈台任府尊主。

  武器法寶:一、二十四節清虛鐧;二、一部《道藏》,叱吒。

  坐騎:龍虎寶座。

  小說後部有方慶隱的大段故事。

  二、下轄任府眾神

  五門:尚婉、鍾萬、簡黎、夏烷、封子水。

  九中:天、玄姬、陟宮、華蓋、風玉堂、譚忠、鍾庭、魏益、朱闕。

  八神:關元、沈榷、陰惠、鍾極、陰交、祈海、石猛、曲穀。

  【叁】衝維六府

  相關資料:《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黃帝女魃》篇,其文雲:有係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複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同溝瀆。

  《山海經之三子傳說》中,為此段奇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即“魃”和“蚩尤”作了雲波泳漾的最終結局。

  一、魃

  “魃”出現在本部小說第二大卷《鍾山秘史燭龍》中。

  雖然後世文人如清之袁枚等人定要將“魃”視為僵屍,甚至現在許多網絡小說也將她視為“僵屍之祖”而腦洞大開,但在怪怪對《山海經》的情結來看,是十分不願意的,所以讓她以統帥現身,並且給她美貌英武之姿,和所住宮祗日幹行宮(“日”和“幹”乃是拆字法,即“旱”字),也算是對“魃”這位公主的一種敬畏吧。

  解讀這段奇文,大多數人都認為“魃”居住在“赤水之北”。

  怪怪卻不如此認為:既然在“赤水之北”,那麽又何來“係昆之山,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之說?豈不是相互矛盾嗎?

  如果說“魃”先是住在係昆山,續之去幫助黃帝討伐蚩尤,後來居住在“赤水之北”,那麽係昆山上的“共工台”又作何解釋?

  因為“共工”明顯在黃帝伐蚩尤之後(時間線不對),如果沒記錯的話,共工應該是與顓頊帝(黃帝的孫子)大戰,撞倒不周山,但死活未知。

  縱上所敘,得出判斷:此文有誤,不是撰寫者有誤,就是傳抄者有誤。

  盡信書不如無書!所以怪怪是抱有懷疑態度的。

  但如何讓這段奇文變得合理呢?

  怪怪也作了思考,感覺隻要改動兩處,就會變得十分合理:

  1、改“共工台”為“蚩尤台”。

  在本段奇文中,“共工台”與之內容格格不入,就好像一顆老鼠屎掉進一鍋粥裏,而且接下來的故事與“共工台”沒有半毛關係。

  拿寫作文打比方的話,這就是作文跑了題,如果考大學,後果很嚴重,孟子很生氣,孔子更著急!

  而如果改成“蚩尤台”,這段奇文就變得合乎邏輯多了,內容也與之呼吸與共了。

  2、在“蚩尤作兵伐黃帝”句前,應該加一個字。什麽字?“昔”字!

  “昔”字一加,後麵的故事就全部變成了補敘內容,也就是“蚩尤作兵伐黃帝”等事都是發生在以前的事,同時也可以解釋“魃”居在“赤水之北”。

  但“魃”居“赤水之北”也不是確定的,因為本文中有“魃時亡之,有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逐則逐也,可“魃”未必就那麽聽話,就真會回到“赤水之北”。

  最後原文中“魃”也沒有結局,戛然而止,“魃”最終到哪裏去了,不得而知。

  但怪怪認為“魃”最後的歸宿就在係昆山,而且是因為鎮守蚩尤之故。怪怪的構思由此而來,但蚩尤不是在係昆山被斬殺,所以借元神說事,以符合邏輯。

  二、蚩尤

  蚩尤在本部小說第四大卷《為愛成魔不薑山》卷中做了驚鴻一瞥的出現。

  在傳統意義上,我們通常自詡為炎黃子孫,而將蚩尤給忘記了,其實蚩尤完全也可以稱為中華始祖。

  “蚩”解釋為“無知”,“尤”解釋為“突出的”,二字連在一起“蚩尤”,解釋的意義就是:突出的無知。而“蚩”還有“小爬蟲”的意思。

  想一想,曆朝曆代的正統或官府對那些與它們作對而失敗的人物,不都會詆毀為“突出的無知的小爬蟲”嗎!

  但在民間,黎民百姓對蚩尤還是抱有同情的,甚至崇拜。

  如南朝任的《述異誌》記載冀州有樂名《蚩尤戲》,人們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也祭蚩尤神;又如:秦始皇曾親祭蚩尤,連後世帝王、武將出征之前也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因其威武勇猛故。再如: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楓木歌》,也是緬懷蚩尤的。此段內容,選摘自網上資料。

  因此為了給蚩尤正名,特將他寫入本部小說中,以表達仰望山海,敬畏祖靈之情。唯有蚩尤靈台封神,受後世銘記供奉,才不辜負他的昔日山海大名:偉哉蚩尤兮,九黎興起。威震華夏兮,文明先驅!

  【靈台封神】時蚩尤為衝維六府首席,

  尊號為:山海九州兵主,靈台六府神王。

  蚩尤故事已被許多作者寫爛,已無新意,所以在本小說中從略。

  下轄衝維六府眾神(皆在不薑山以保疆護民的義舉陣亡),名單如下:

  1、帶府三位:代勱、吳叔、韋道;

  2、蹺府(府分陰陽)十四位:趙海、交信,金明、仆參、申邁、付陽、俞、居遼瘦、巨嬌瘦(女)、巨孤瘦、肩毒、第倉、陳棄、風池;

  3、衝府十一位:祈衝(中曲山駁族)、古橫、大赫、奇玄(神來)、四滿、鍾諸、芒、商渠、音郤(苦山女神)、石關(神去)、付通穀、優蒙;

  4、維府(府分陰陽)十位:金門、陽交、陽白、俞、築賓、衝門、府舍、大橫、付哀、期門。

  以上是《山海經之三子傳說》中“奇府八部”的眾神梗概。

  接下來是“正府十二部”眾神和“靈王靈母”的精彩故事,如果讀者親們願意了解,請繼續觀看《山海經之三子傳說》。

  觀看時,可以撇開布局的前七章,直接從方慶隱出場開始,當然從第一章開始閱讀最好。

  也歡迎指導或者提出意見,小說中難免有些紕漏,我也有發現,會在後麵故事裏給圓回來。

  希望和讀者親們一起把這部小說寫好,寫完整,上承傳統,下達未來,不負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