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製舉進展
作者:羋黍離      更新:2020-07-10 20:17      字數:2646
  河中的蠢蠢異動,事雖不小,卻還不至於讓朝廷緊張到過分地步。李守貞叛亂的消息還未傳到,東京自上而下,一切如常,並且比起以往,更顯秩序,朝政有條不紊。所謂,外鬆內緊。

  劉承祐穩若台含,照常理政。

  “陛下,河南諸州,除濮、鄆、鄧、襄、安數州之外,地方軍器作坊,已悉數裁撤,軍器監已收各州能工巧匠四百餘人備役,製備器料陸續輸送入京,而今諸庫儲備,可供諸作坊署兩月之用。”

  耗費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對中原地區兵器作坊的處置,也算是有了些成效,進度已然算快。但從結果上看,都是中央輻射控製力度夠強的州鎮,以及似鄭、汝、滑、兗、徐這等對朝廷較恭順者,即便如此,也不是詔下即俯首聽命。再加上王章一向以來粗暴強硬的執行手段,幾乎可以肯定,地方上對此事怨氣不小。

  “傳詔,重申朝廷行此事的初衷與態度,曉諭各州,可改軍器坊製民器。如有工匠遣散者,官府當適當作補償!”略作思量,劉承祐吩咐道。

  “是!”王章應道。

  從其表情可知,對此並不是特別上心,抑或是知道可能的結果。哪怕經此整治,地方私製軍器,又哪裏真正能禁得掉,若有心,繼續偷偷地製作便是。隻有朝廷權威嚴樹,逐步施重手整飭,才會有效果。而此前王章讚同劉承祐的“罷兵”的想法,也是看見了好處,而今,工匠有了,又收獲了大量的鐵、錫、皮料等製作物料,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對於這些,劉承祐不知道嗎?當然也是考慮過的,就如同其他政策的想法一般,先逐步施理執行,把製度定下,以後,這便是秋後算賬的依據。

  “對其餘方鎮,暫停此務!”劉承祐又說。

  “是!”王章再應下。也清楚,接下來,朝廷要全力著手應付河中,就暫時不在這等小節上去“撩撥”地方了。

  “另外,軍中所用弩、甲、刀、槍等武器,種類繁多,製式不一,臣議著手整改,根據禁軍實用武器情況,進行製式專造,廢除雜製軍械!”王章又稟。

  這是整合節約資源,提高效率的做法,也軍隊訓練、後勤等方麵也有裨益。此議深合劉承祐之心,念頭隻稍微一轉,便同意了。

  王章退下後,沒一會兒,趙上交與陶穀二人受召而來,聯袂入殿,哪怕在劉承祐麵前,也能察覺到二者之間的不協,一種暗中較勁的感覺。尤其是陶穀,原本按照他的預料,又憑著與劉承祐的關係,知製舉的差事算是穩穩的,結果,趙上交不開眼,竟然也上奏條陳,還提出了一條被他忽視的“糊名考校”。

  “製舉之事,籌備得如何了?”沒有管陶、趙二者之間的那點不對勁,劉承祐直接問道,他隻要事情做妥即可。

  “啟稟陛下,已按照條製籌備得當,貢院整理修葺,考官業已甄選完畢,皆三館及翰林,護考官兵由禁軍選派,考校條製流程已宣告來京應考之人”趙上交如數家珍般道來,一副幹練的表現。

  話落,陶穀也緊跟著說:“陛下,前番所列條製規程,多參考唐製,然經臣等商議執行,猶嫌冗雜,陛下重開製舉,欲求急用之才,故此番製舉,臣等籌措,力從簡練,以求實效,為朝廷選材舉賢。”

  顯然,陶穀是深知劉承祐的喜好,曉得他對朝中許多冗虛之事很不滿意,故說話奏事有意無意地順著劉承祐的脾性。而聞其言,劉承祐果然滿意地點了下頭:“不錯。”

  “到尚書省報備登記的應考者,有多少人?”劉承祐看著趙上交問。

  說起此事,趙上交臉上浮現出一抹尷尬,聲音放低,垂首答道:“考校諸科,共一百八十九人。其中半數之上為進士科,明經科次之”

  “這麽少!”劉承祐是真驚訝了,帶著點不解的怒氣。

  講道理,此次製舉,準備了這麽久,不說萬眾雲集,也該熱鬧些吧。天子親自下詔開製舉,應試之人竟寥然至此。

  這個時候,陶穀出列了,說道:“陛下,依例,應試的讀書人,需在地方參加解試,考核合格後,取得官府解書之後,報送尚書,再與省試。然前因戰亂之故,地方考舉廢弛,取得解書者本就不多,故許多有才者,並無資格與試。”

  “臣以國家重啟選材,可適當放寬條件,然為趙知舉所拒絕。”陶穀斜了趙上交一眼,開始當麵給他上眼藥了。

  聞言,劉承祐口風果變嚴厲:“朕渴求人才而開製舉,屬恩科,非常製,選拔為何仍限製於窠臼之中。非常之時,自有非常之製,豈能使天下人才,受限於一封解書之中?當放開限製!”

  聽劉承祐這麽一說,趙上交立刻答道:“陛下,國家選材,本當層層選拔,縱製舉,亦當有其規矩,豈能任意胡為?若無限製,恐有濫竽充數之輩,混雜其間。”

  聞趙上交的回答,劉承祐還沒反應,陶穀嘴角卻是一勾,拱手道:“陛下,臣聞地方多有官員肆意妄為,收受賄賂,得不親試而得解者。這些濫竽充數之輩,可同樣有解書”

  “那畢竟是少數。”趙上交臉色不好看,反駁道。

  “報備士人中,其所得解書,可多為前朝所發”陶穀又陰陰地道:“而況,陛下親開製舉,應試者不足兩百人,如此寒酸,可曾想過陛下與朝廷的顏麵?傳將出去,豈非讓天下人覺得,朝廷不得士心?”

  “朝廷所選,需良幹之才,是要為官治民的,若無德才,寧願不要!”趙上交胡須一跳。

  見兩人快在禦前吵起來了,劉承祐抬手止住爭端,沉重臉,好生思量了一會兒,抬眼道:“二卿之言皆有道理,規矩自然是要立的,但朕求才若渴,自當打破窠臼。這樣,此次乃國朝初舉,開特例,應試適齡士人,不看資曆,不需解書,皆可與試。”

  “為免濫竽充數者,可組織翰林、六部郎官進行一次初步篩選,再參加正考。另,於考校之事上,嚴格把控,行寬進嚴拔!”

  劉承祐語氣雖顯平淡,但儼然不容置疑,陶穀立刻應道:“是!陛下英明。”

  趙上交呆了下,也隻能無奈道:“臣遵命!”

  “製考日期定於何日?”

  趙上交答:“原定於本月二十日,如今”

  “延後一個月,改至八月十四,放到中秋節前吧!於尚書台報備日期,截止於八月九日!”劉承祐直接吩咐著。

  “是!”

  兩個人同時應道,都知曉,經劉承祐這麽一變,尚書禮部與他們兩知舉,又有得忙了。

  不過相較於趙上交的少許鬱悶,陶穀則顯得輕鬆多了,甚至有些得意,至少,這一次趙上交在皇帝這兒吃癟了。

  眼珠子轉了轉,陶穀又主動道:“陛下,此詔下,天下士人必定成倍增長,監考人員還需增備。另,已至東京的讀書人,臣觀多有貧苦之人,衣食難足。再拖一個月,隻怕其難有棲身東京之資!”

  “陶卿所慮甚是!”劉承祐點頭,直接說:“已報備尚書者,可憑所發公狀,至開封府領取錢糧。著侯益,酌情發放!”

  “陛下仁德!”陶穀立刻恭維。

  此舉,劉承祐可得士人之心,作為提出建議的陶穀,也可借此提高名望,再加同知製舉的身份,他幾乎可以想象,自己能從中得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