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節
作者:奶酪西瓜      更新:2020-07-08 08:34      字數:4243
  她卻不一樣啊。

  皇後站起身來,居高臨下看著自己兒子,帶上了嘲諷的意味:“錯在哪了?”

  十二自省:“錯在口無遮攔,錯在野心膨脹。錯在無自知之明,錯在不夠高瞻遠矚。”

  皇後被他這一連串的錯氣笑了。

  原來自己兒子還算都知道。他是個聰明的人,一直以來行事穩健,不會輕易冒頭。如今這個狀況,也是外部人的影響。封淩這個和雲詩詩同樣有眉心一點紅的人,前進的太快。

  她回到了自己位置上,拿起剛紫秀準備的茶水喝了一口,潤了潤喉。

  氣笑過後,她也總算又重新冷靜了下來,語氣恢複成平日裏淡淡的模樣:“你與傅辛夷封淩吃烤肉那天,說起過與蒙古往來通商麽?”

  十二恭敬回答著自己母後的話:“說起過。”

  皇後將茶杯擱下:“是想讓封淩高看你一眼,做你的幕僚?”

  十二繼續應聲:“是。”

  皇後太清楚十二的小心思了,問十二:“你將你父皇至於何地?他如今才是這天下的帝王,所有的臣子都是他的臣子。封淩有丞相之才,是當朝新科狀元。你憑什麽拉攏他?”

  十二不吭聲了。

  皇後見棍棒打得差不多,語氣鬆了鬆:“既然你父皇讓你接手,你就好好接手。和你以前一樣求穩就成,萬不能給人一種你將取代桂正初的意思。桂正初回來後,你必再將攤子重新還給他,自己至多隻能留存部分。”

  十二應聲。

  “傅辛夷和封淩那兒,水比你想象中深的多。暫時能離他們遠一些就遠一些。”皇後今天發火發多了,有點累。她揉了揉自己額頭,盡可能將自己知道的事情通過委婉的方式點醒一下兒子,“你父皇的意思,隱隱是想讓封淩做一個孤臣。”

  十二愕然抬頭。

  “他可以成為臣子的領頭人,但也不妨礙他成為一代孤臣。”皇後語氣不善。

  十二想不明白。

  封淩是要和傅辛夷成婚的,傅尚書所有的人脈注定將會成為封淩助力。在這種情況下,封淩怎麽可能成為孤臣?他最多也就隻能做到不與他們這些皇子深交罷了。

  難道說……

  十二說出了名字:“傅辛夷?”

  皇後看向十二:“他現在不會動傅辛夷。隻要傅尚書還活著,我還活著。他就不會動傅辛夷。”但若是他們任何一個人臨近遠去的那一天,皇帝便可能會下手。

  現在要動傅辛夷的人不是皇帝,而是另有其人。這人潛伏多年,好不容易冒出了一次頭,下次冒頭不知道又會發生什麽事情。

  “說多了沒意思。”皇後臉上神情疲憊,“你退下去好好想想。徐州一事可多做關注,但不要插手。多學多看,可別多做多錯。”

  十二磕頭:“是。”

  他站起身來,恭敬再躬身行禮,隨後退出了宮殿。

  事情發生得實在突然,突然到他一下子沒反應過來。等回過神,桂正初和封淩已南下徐州。而他不得不替代桂正初,處理好好和蒙古的往來商貿問題。

  他垂下眼,細思著剛才母後說的話。他對剛才的一頓訓斥和教導沒有任何的抵觸。他知道他娘在宮中消息自有渠道,眼光毒辣,這才能最終成為一國之母。而他這些時日,確實是被年少才子閃到了眼,以至於行動上冒進了點。

  或許不是他想太多,他總覺得母後在說傅辛夷和封淩那兒水深的時候,並不是簡單讓他遠離,還有一些讓他關注著的意思在。

  十二身上這段時間的不安穩收斂了起來。好像皇帝突然的任命,讓他有了一種野獸長者讓幼者去主動捕獵的意味在。封淩都能下徐州,他也不是不能做好桂正初的事。

  畢竟還有一個叫駱康的助手。

  他一路思考著,冷靜朝著自己府邸走回去。他意識到要讓人看得起,不是靠自己禮賢下士去的,而是要將自己的能力擺出來,放到明麵上。謀士自然而然會靠上來。

  希望一切順利。

  ……

  希望一切順利的人很多。

  包括又睡了糟糕一覺的傅辛夷。

  她埋頭在書房裏處理著最新的花畫訂單,將土卡到了木框的中央。大型的會生長的花畫,泥土容易由於重力問題往下掉。如果有鐵網固定了植株,植株又固定了泥土,那會好一點。但畫越大,這個方法就越不方便。

  所以傅辛夷想出了用做花牆的方式來做花畫。

  在木框架固定好之後,在框裏頭再固定出小木漏洞槽,這樣可以物理上固定住一部分泥不下滑,還能給植物充分的地方朝上攀爬。

  若是澆水,水流也能在中間段稍微積攢一點。

  當然,傅辛夷覺得這種澆水最好還是用噴壺,不能水壺。

  噴壺自製並不難,自製一個蓋子,上麵紮細小的洞,隨後往水囊上套就是。擠壓水囊,口子上水就會噴出去。

  今日做的花畫難度不高,就是藤蔓類的畫。那位女眷是想要一層層往上攀爬的姿態,顯得有步步高升的意思。官家人就是喜歡討口彩,具體的花草隻要沒有不好的含義就成。

  傅辛夷幹脆將這個藤蔓用鐵絲強行固定出了拐角,做出了枝幹一般的節節高姿態。

  良珠中途給傅辛夷送了茶。

  茶水從熱變冷。

  良珠又送了糕點。

  糕點也從熱變冷。

  良珠想了想,送來了酸果子。反正是冷的,也不需要多花功夫。

  結果過了一炷香的功夫,傅辛夷一口都沒吃。

  良珠正想要勸說,就見自家小姐空閑時看了眼桌上那麽多東西,說了一聲:“怎麽那麽多吃的?放著礙事,撤下去吧。”

  良珠隻能聽話撤下。

  封翰林才走,自家小姐就連東西都吃不下了。今日的飯總共都沒吃幾口,竟是到現在都沒餓。

  傅辛夷確實是一點沒覺得餓。

  她想著:要是能將自己手頭的活都幹得差不多。她不知道能不能和傅尚書申請下徐州。那個時候徐州應該狀況還好,她又吃得起苦,不會覺得車途勞頓。

  守衛到時候陪她一道,安全性應該有保障。她隱姓埋名過去,也不會讓京城其他人知道。

  這個想法,任性,不理智。

  可自從她一大早醒來,在她心裏頭冒了頭,就根本下不去了。她翻來覆去就剩下這麽個想法,沒想著將這個想法掐死,反而是開始考慮起可行性。

  水患,水患。

  她一定能在徐州幫上一點封淩的忙。

  傅辛夷猛然抬起頭:“對了,田畝恢複種植的方法。”

  她可以幫上忙了。

  作者:【陷入沉思】最近八萬字左右的故事線亂得有點散。等我完結了修一下。

  第116章

  徐州百裏被侵沒, 一聽極為嚴重。

  封淩原本以為初到徐州, 將會直麵一片狼藉、到處慌亂,或許會見到百姓流離失所, 哭喊聲不絕於耳。但實際狀況比封淩想象中要好一些。

  有的由於受到衝擊, 整個人麻木,呆呆坐在了那兒, 不知道眼前這一切是怎麽發生的;有的磕頭求神求皇帝求官老爺,希望一切好轉;有的拚了命先救著自己親人, 有舟的貢獻舟, 沒舟的把木板拿來當船劃。

  不過用桂正初的話來說,也不可能更差了。

  存放糧食的地方同樣被淹了,但好在差吏都還在,尋了一批年輕力壯的往高處搬運著。能搶下來一些就搶下來一些。

  徐州當地州府在上報那天就做好了京城來人的準備, 慘白著臉不敢瞎折騰, 就將現在的具體情況一五一十說了出來,還特意說了自己做了哪些舉措。

  他希望自己這回能留條命。

  三皇子聽了半天, 覺得人官員後續是做得蠻好, 百姓和官員都在搶救, 人也在轉移了。自然災害一事, 本算天罰, 中有人禍,回頭再算賬就成。

  桂正初卻問了一聲:“這些水怎麽處理還沒定下?”

  官員擦了擦額頭:“下頭人說先得堵住口,然後才能將衝進徐州的水引走。正等著三皇子殿下來做決定。”說等人是一個借口,主要是他們自己想不好該怎麽處理了。

  三皇子沒立刻應下, 看向桂正初:“桂大人如何看?”

  桂正初看了眼封淩。

  封淩失笑,將自己隨身帶來的紙全拿了出來:“三皇子一路心係徐州。臣與桂大人一直陪著三皇子,路上就商量著該如何行事。大人做得很好,不過我們處理上,總歸還是得先將去水的問題處理了。”

  他將圖紙放到桌字最上方,將自己講解的位置讓給桂正初:“桂大人先說這築堤疏水方法。”

  桂正初點了頭,點著圖紙和三皇子以及當地官員講:“我們首先要搞明白水流是從哪裏衝進的徐州。再看如果想要堵住這個口,我們需要多少沙石袋。”

  三皇子和那位官員茫然:那麽需要多少呢?

  他們都不是直接接觸河道管治的人,這位官員趕緊讓人將自己手下的那兩位“堵不如疏”和“疏不如賭”官員叫過來。至少這兩人能回應京官的問題。

  桂正初見這官員整不太明白,猜測這位平日裏應該更多處理的是刑律方麵的案子,對水利並不關注。

  他等人來齊後,繼續對著眾人講:“我們先看堵行不行,如果水流還在快速上漲,堵肯定是不行的。得先挖個道,讓水流引出去。”

  桂正初的方法很是穩健,一步步分析到位。在場也沒人敢反駁他的意見,畢竟他來就來了,腰間還揣著一把亮眼的劍,冷著臉比三皇子看著還凶殘。

  三皇子聽了半懂,覺得桂正初說得方法挺好。他一個點頭,封淩便接了桂正初的話,開始順著講如何處理老百姓的問題:“百姓必然是不安的,他們不知道接下去日子要怎麽過,又損失慘重,連吃口飯都成困難。”

  眾人紛紛點頭。

  “大人這會兒最需要做的就是給百姓請罪。三皇子可帶著這位大人將百姓一一安排到安全的地方,再一道去施粥。”封淩對老百姓的恐慌情緒很了解,“對於他們來說,饑餓,對今後日子的絕望,都會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我們要讓百姓知道,朝廷來了人,會幫助他們。給他們飯吃,讓他們以後有田種,一段時間內是不用繳稅的。”

  一群人紛紛點頭。

  “其次要告訴這些老百姓,他們是徐州的百姓,徐州需要他們。如果有青壯年樂意幫忙救人,那就跟著差役走。每十人一起行動,將救來的百姓送到一塊兒。”他把最瑣碎的事情說了出來,“我們帶來的人手肯定是不夠的,去周邊借人買米,那也有限。所以一定要讓百姓能一起對抗水患。”

  大家恍然:“對對對。”

  封淩說完這些,又說起了人口問題:“大人記得將救助的人名錄記下,讓裏甲通知下去,說事成之後,有一鬥米獎賞。若是中途喪命,米糧按黃冊統計,給這戶人家幸存的其他人。若是絕戶,官府專門給其一家人刻碑。米就從我們買來的米糧中扣去。”

  這位大人有點猶豫,開銷有些大,到時候糧食不夠怎麽辦?

  三皇子沒考慮太多,覺得有道理,但也覺得:“百姓做這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麽?為什麽還要特意這麽說?”

  封淩搖頭:“與理所當然不理所當然沒有關係,這是給百姓一點期望。一鬥米也就夠吃十天,再怎麽省也不夠吃一個月。就當將布粥的時間拉長了一些。否則到時候百姓抗議,朝廷那兒知道了,肯定覺得我們做得不好。”

  眾人互相看看,覺得也是。

  封淩又說了幾個點,讓一群人按著吩咐來。幾個官老爺實在是沒法一口氣記下,見封淩紙上也有些,趕緊叫人拿了筆墨過來抄。

  桂正初見他們抄得慢,直接和三皇子請命,先行帶人去疏通水道並堵一點入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