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內部競爭
作者:曉小鋒      更新:2021-08-06 01:29      字數:3051
  已時未,王新快步離開了大頂山軍校,朝著一牆之隔的振華學堂趕去。

  ??軍校前期的課程,王新也隻會給他們講解一些經典的戰爭案例,至於其他的王新也不急傳授。

  ??他們現在最重要的不是學習軍事技能與戰術,而是把自己大字不識的文化功底補起來。

  ??王新已經給他們安排了足夠的老師,教他們識字,而且課程量還十分的龐大。

  ??對於軍校的管理,王新依舊是沿用了老方法,每天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的那就是軍棍伺候。

  ??走進振華學堂,王新在一間門牌上寫著新學的教室前停下了,他站在門外目光朝教室內掃去。

  ??教室內二十多個穿著儒雅長衫裝的中年人,正在伏案不停查閱和書寫。

  ??這些人都是王新從流民中挑選出來的讀書人,他們的學識王新都一一討教過,的確都有不俗的功底。

  ??可卻因為出生寒門,在朝堂中沒有關係,每次科考都是名落孫山。當真是印證了那句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對科考無望的他們,在王新發出邀請後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奔,他們現在的工作就是幫王新翻閱古籍文獻。

  ??見到王新站在門外,一個麵色蠟黃的中年人急忙迎了出去,“王少爺裏麵請。”

  ??王新和中年人走進了忙碌的教室內,王新開口朝著中年人問道,“良達,整理出來幾本。”

  ??張良達麵帶慚愧的說道,“是良達辜負了少爺的期望,到現在也才整理出來了四本。”

  ??張良達走到了一旁的書櫃,從中取出了四本厚厚的書籍,“所有的都在這裏了。”

  ??王新接過四本書籍,把它放到了桌上一一翻閱了起來。這四本書分別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六韜》、《太白陰經》。

  ??這四本書並不是現在的從上到下豎著寫,並且不分段的書籍,而是按照王新的要求重新編輯的。

  ??書籍也從上到下豎著寫,換成了從右到左寫,書中的字義也不再是晦澀難懂的古文。

  ??而是一段古文後還夾雜著一段翻譯過的白話文,文章中也采用了符號分段。

  ??為什麽這個時空的兩極分化特別嚴重?就是因為教育的權利都掌握在那些世家豪族的手中,不是所有百姓都能支持孩子上私塾的。

  ??也許就會有人說,既然上不起私塾,那就就在家自學嗎?

  ??但問題就在這裏,這個時空的很多書籍都是不分段不分句的,即使你拿到了一本書,沒人指點你也不明其中意義。

  ??就比如一句經典名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話有兩種斷法,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二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不同,意義千差萬別。

  ??王新可不是這個時空的那些掌權者,他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從馬家宅院起,他就一直都在推倡白話文,和以符號斷句。

  ??張達良在接到王新交給的這個任務時,他就明白了王新的用意。

  ??剛開始他的內心也是糾結的,因為他本來就屬於讀書人的一份子,王新這樣做是在為了取消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門檻。

  ??這四本書一出,即使很多人不去私塾,也可以自學成才。

  ??但張達良在到達大頂山後,心中的那一份抵觸就漸漸的消失了,因為他在大頂山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王新放下手中的《太白陰經》對一旁的張良達說道,“良達,那本詞典你們編撰的怎麽樣了?”

  ??聽到王新的話張良達就露出了一絲無奈,“王少爺,按照您的要求將拚音和字以及字義,全部書寫出來的話,最少也要一年多的時間。”

  ??聽到需要一年的時間,王新的眉頭就不由得緊皺了一下。

  ??他知道這件事情不能怪張良達他們,主要還是因為人手太少的原因。

  ??王新在教室內停留了片刻,就帶著那四本書籍離開了振華學堂。

  ??王新剛走出學堂大門,就又轉入了一旁的印刷工坊,經過上次學堂擴招的事情,此時的印刷工坊內已經培養了一大批的熟練印刷工。

  ??王新此次前來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印刷那書籍,但跟在王新身後的劉大錘,懷中已經不再是之前的那四本書籍。

  ??而是變成了厚厚的一摞的書籍,仔細望去竟然有十本之多。

  ??印刷工坊的負責人是徐寶國,他見到王新來後就緊急上前去招呼,但當看到劉大錘裏懷中的書籍時,他就想扭頭就跑。

  ??他苦著一張臉來到王新跟前,打過招呼後聲音細細的問道,“少爺,你不是想讓我答應這些吧?”他用手指著劉大錘懷中的書籍。

  ??王新搖頭。

  ??見到王新搖頭,徐寶國用手擦了擦額頭的冷汗,壓抑的呼吸也如奔騰的野馬一瀉而出。

  ??但王新的下一句話立刻讓他愣在了原地,“這裏隻是一小部分,以後就要辛苦你們印刷工坊了。”

  ??徐寶國直覺的大腦一片眩暈,就這麽大一摞,還隻是一小部分。

  ??見到徐寶國的苦瓜臉,王新卻是雲淡風輕的說道,“徐寶國你是不是傻?人手不夠可以招嘛,字摸不夠可以再做嗎?”

  ??此言一出,徐寶國頓時覺得雲開霧散雨過天晴,他拍著自己的額頭說,“對呀,我怎麽沒想到擴張呢?”

  ??王新的生活是忙碌的,從印刷工坊出來後。

  ??他又騎著馬徑直去了工業區,此時的工業區內已經不像之前那樣空空蕩蕩。

  ??十幾處廠房已經在這片工業區內屹立而起,最大的自然要數已經擴增了兩次的紡織廠。

  ??此時的紡織廠,不僅要為各軍各部提供各式各樣的軍服與訓練裝,也還要承接著向外出口的大量8尺寬度,以及幾萬流民過冬需要的棉服。

  ??現在的洪雪和薛如昔簡直是忙得腳不沾地,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王新勸了幾次,依舊是沒有任何的作用。

  ??他們依舊是過著自己忙碌的生活,紡織廠並不是平白貢獻,他們做出的每一身軍裝與每一匹8尺寬不。

  ??都是需要真金白銀去購買的,很多人都說這隻是左手倒右手的事情,根本就不用如此麻煩。

  ??但王新知道根本就不是這麽一回事,這樣做不僅能不僅能拉動大頂山的內需,也能讓大頂山的管理不至於出現爛賬。

  ??也隻有真金白銀流過了每一個負責人的手上,他們才會爆發出更大的生產動力。

  ??雖然這些白銀在外麵轉了一圈最後又回到了王新的內庫,但意義卻是重要的。

  ??因為幾家工坊的盈利不一,每次月底結賬,幾個負責人都會暗地裏較量一番。

  ??這樣的良性競爭也是王新希望看到的。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