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挑動造反
作者:一人魂      更新:2021-06-12 13:57      字數:3803
  祖大壽問:“國公這是何意?”

  “並無他意,你有攻城器械,我有軍卒,你我聯手破城,功勞算兩位將軍的。”

  粆圖表明態度,不是來搶你的軍功。但是,請將雲梯、衝車、大炮貢獻出來,我軍的兵卒負責攻城,待城破後功勞歸你。這樣一來,察哈爾軍得到急需的東西,將軍有了戰功,皇帝那邊也高興,如此完美的結局不是我等共同期盼的嗎?

  吳襄給祖大壽使眼色,可以同意了,我們沒別的路。

  祖大壽一直提防察哈爾人搶功,沒想到人家如此大度,根本不和她在乎。

  這等胸襟,這種格局,祖大壽自愧不如。

  粆圖怕他拒絕,再次退了一步,說道:“我軍可參照袁督師攻克遼陽,由察哈爾軍佯攻,兩位將軍帶領所部偷襲其它位置得手,如何?”

  祖大壽再不答應說不過去了,人家情願做你的助手,讓攻入城池的榮耀加在你身上,還想怎麽著?天底下有幾個人這般幫忙的?

  祖大壽握住粆圖的手,雙手搖晃了幾下,很顯然在最近連受打擊的情況下,居然還有粆圖這等實在人爭著搶著幫忙。

  他倒不是握手,現在還沒有這個禮儀,隻是壓抑著激動表達謝意。

  送信的人到了,傳達皇帝的旨意。

  因為是軍營,皇帝特許可以站著接旨。

  聖旨上說,沈陽城外一戰雖傷亡慘重,卻能與之死戰而不退,無論是察哈爾軍還是關寧軍都表現的不

  錯。現如今,皇太極暫時偃旗息鼓,我軍恰好要抓住這個時機,盡早攻下沈陽城,讓皇太極無家可歸。

  聖旨命令,祖大壽為帥,統領吳襄部、察哈爾軍共同攻城。

  粆圖很佩服皇帝敏銳的覺察,似乎是看透了祖大壽的心中想法,給他統帥權,讓他放心的進攻,用攻克沈陽的戰功抵消前麵犯過的錯誤。

  粆圖並不擔心察哈爾軍被利用,皇帝雖然讓他聽命於祖大壽,卻僅僅在攻取沈陽城這件事情上,不涉其

  它。

  大戰一觸即發,明軍並非最好的狀態,城內已經常見人吃人的慘狀,三天後的沈陽是什麽樣子的,皇太極會不會趕回來救援,到時候孰勝孰敗,一切都還是未知。

  同樣的戰術第二次使用,察哈爾軍的進攻讓城內守兵非常吃力,當他們全力以赴的抵抗時,另一側的祖大壽和吳襄發動進攻,成功的攀登城牆,發起一場近身肉搏戰。

  沈陽城內沒有太多女真守兵,而且他們已經忍饑挨餓很久,戰鬥力較之往常降低了許多。

  城門開了,祖大壽騎馬到了街頭,他看見倒在地上女真軍卒的屍首,也看到家家戶戶緊閉的房門。

  有軍卒惡狠狠的踢開一家,卻發現主人已經死去有幾天。不是因為戰亂,而是餓死的。

  祖大壽直奔沈陽城內的“皇宮”,按照皇帝此前在信上提起的,他要保全皇太極及女真貴族的家眷。

  一方麵,祖大壽開始寫奏疏報捷。另一方麵,他命令把軍糧分給百姓,以及沈陽皇宮裏住的那些女人們。

  吳襄對他說,總算不用死了,我等二人要感激察哈爾人的幫助。

  可不是嘛,要不是粆圖和岱青的鼎力相助,他倆無論如何也打不進沈陽城。

  吳襄感歎,“我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今想來悔之晚矣!”

  祖大壽也不得不承認,“相比於察哈爾,身為漢人,卻行雞鳴狗盜之事,我祖大壽愧疚啊!”

  “因我等離去,導致袁督師的伏擊失敗,數千軍中兄弟受此連累。遼陽之戰,兩方勢均力敵,正是因為我等不在,方才造成損失慘重。”

  祖大壽也說,“圍住沈陽,若是早早攻打,也不至於貽誤戰機,導致後來被皇太極襲擊,還是我等之過錯。”

  再看人家察哈爾軍,身為異民族,卻講究信義,奪取青海後交由大周朝統治,並協助出、台長期穩固統治的辦法。等粆圖和岱青率軍抵達沈陽,二話不說就去進攻,沒有任何小肚雞腸的算計。

  這是何等的胸襟,察哈爾人尚且如此,祖大壽與吳襄能不羞愧嗎?

  等到封鎖“沈陽皇宮”,安置好城內百姓,祖大壽和吳襄到了城門口,他倆光著膀子,後背插了荊條,跪在地上等著皇帝前來。

  公孫劍是第二天方才抵達的,既然沈陽繼遼陽之後歸了大周,從戰略角度考慮,他們再加把勁,便能將女真趕出這片區域,以前的營寨便不再需要。

  在城門口,他看到跪地認錯的祖大壽和吳襄。

  公孫劍沒有理會,徑直走了過去,隻是吩咐身邊的王承恩,讓他們準備好了進城來見。

  公孫劍選擇直奔皇宮,他要坐一坐皇太極的龍椅,嚐試下與紫禁城的是否相同。

  剛坐下沒多久,王承恩稟告,祖大壽和吳襄來了。

  “進來吧!”

  兩人還是光著膀子,背著荊條,這是戰國時期廉頗見藺相如的規格。

  公孫劍揮了揮手,別弄那些虛頭巴腦的,摘下來,穿好衣服。

  祖大壽和吳襄麵露趨尬,還是照皇帝吩咐的做,垂手侍立在旁邊,不知如何開口?

  公孫劍望著他倆,問道:“爾等知罪?”

  兩人跪倒在地,罪該萬死!

  “關寧鐵騎為什麽強?”

  這個問題讓兩人一愣,在最近幾年,關寧鐵騎被認為是大周朝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出盡了風頭。公孫劍僅僅抽調兩千人,交由曹變蛟率領立下不少戰功,每一仗都是大周朝壓箱底的利器。

  祖大壽想了想,回答:“關寧鐵騎訓練有素,馬匹及配備都是最好的,又有城頭上的大炮支援,因此每戰都表現突出。”

  公孫劍卻搖了搖頭,問吳襄,“你說昵?”

  吳襄回答:“關寧鐵騎三軍用命,無論將帥還是軍卒都能同心協力,這是破敵取勝的關鍵。”

  答案有點接近了,但是還有距離。

  “關寧鐵騎之所以強,一開始源於孫承宗孫先生當初說的那句話,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

  祖大壽和吳襄都算遼人,遼人中最大的地主,在此耕種的都是遼人。而關寧鐵騎由這些人組成,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自己的,遇到女真來襲自然會拚了命守衛,這是關寧鐵騎強大的原因,也能說明為什麽外來軍隊總是想逃走。

  問題出在他們的“尾大不掉”上,朝廷用於遼東的軍費每年攀升,卻不見他們有何收複國土的動作。原因在於他們小富即安,自己小日子過好了,整日盤算怎麽向朝廷多要軍餉和賞賜。

  長此以往,帝國財政將因此崩潰,遼東戰事卻難有進展。

  更恐怖的,像祖大壽這樣的將領越來越像軍閥,他們有土地,有人口,有相對穩定的收入,朝廷要倚仗他們,難免會滋生這些人的驕狂。

  如果公孫劍剛登基就說,山海關外這批人是軍閥,估計沒人信,皇帝太容易猜忌。

  現在昵,祖大壽和吳襄用實際行動表明,他們就是軍閥,隻是還差了一點點。

  公孫劍早料到如此,他先是遷徙民眾,相當於廢棄了“遼人守遼東”的政策,讓軍閥們失去了根基。

  同時,他抽調兩千人入關,後來讓這些人加入京營,一方麵是削弱關寧鐵騎的力量,另一方麵是近距離觀察,威名顯赫的關寧鐵騎到底有多厲害。

  在公孫劍看來,如果內部一切正常,女真人是掀不起風浪的,恰恰是山海關外的軍閥,還有陝西的流民,最終造成以前那個明朝的滅亡。

  公孫劍用遷徙斷了軍閥們的人口,沒有了人口,土地便失去了意義。緊接著,公孫劍宣布裁兵,雖然關寧鐵騎一個沒少,但是人數已經符合現實,不再能放肆的吃空餉。

  如此一來,相當於人財物三個方麵掐住祖大壽等人的脖子,如果不是女真迫不及待的騎兵,這幫軍閥將漸漸的老實起來,最後服服帖帖的,安心做大周朝戍邊的將領。

  戰事卻在這個時候打響,祖大壽的憂患意識很強,他感覺末日臨近。如果連女真人都沒了,他這個“軍閥”當到頭,很可能會被秋後算賬,這才鋌而走險,意圖最後一搏。

  這些日子裏,公孫劍對他倆的關注,絲毫不亞於女真。

  甚至在危害性上,如果祖大壽和吳襄得償所願,嚴重程度高於女真。

  公孫劍沒法縱容祖大壽和吳襄的舉動,離開遼東是肯定的,不殺頭那是恩德。

  兩人在軍隊遭遇重大損失後,仍然硬著頭皮攻城,其實換的就是這麽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公孫劍念在他們多年守衛遼土有功的份上,給了他們攻克沈陽的機會,最終這個任務完成。這樣的話,也算是功過相抵,公孫劍有理由更妥善的處置他們。

  升官吧,回朝廷任職。

  公孫劍的旨意剛要下達,外麵傳來吵鬧聲,王承恩主動出去觀瞧,回來後一言不發。

  公孫劍問詢的目光投來,王承恩隻好老實說道:“是關寧軍的人,他們身邊很多兄弟因女真而死,現在進了女真人的皇宮,也想讓他們血債血償。不過昵,守衛的軍卒已經將其趕走,抓住幾個領頭的。”

  公孫劍的目光收回來,看向了祖大壽。

  祖大壽麵色更加難看,這不是他下的命令。而且,皇太極殺我們那麽多人,報仇似乎沒什麽不對。

  公孫劍當然知道他的意思,訓斥道:“朕三令五申,戰爭是戰場上的事情,你能在戰鬥中殺死敵人是英雄,麵對手無寸鐵的百姓算什麽?”

  頓了一頓,他說道:“沒錯,這裏是女真人的皇宮,宮裏有女真大汗的家眷和宮娥,但軍人一定要記住一句話,禍不及妻兒。除非,他做了相同的事。”

  現在的大周朝最缺的是人,要想征服更大的世界必須繁衍人口,女真皇宮裏的宮娥不算多,但好歹有千把人。公孫劍早想好她們的歸宿,讓沒有婚配的軍卒上台逐個亮相,宮娥們自由選擇嫁給哪一個。

  如果實在不願意嫁,公孫劍也會放她們自由,可遼東形勢惡化到如此地步,除非家中有人依靠,否則出宮後舉步維艱。

  現在關寧軍有人來鬧騰,公孫劍當然要將責任歸到祖大壽和吳襄身上。

  兩人哭喪著臉,皇帝都要饒恕他們了,怎麽出了這麽檔子事?

  公孫劍也沒想到,關寧軍的軍紀這麽差,作為將領的祖大壽和吳襄難辭其咎。

  “本想讓兩位將軍回朝任職,可是那樣會耽擱你們的一身本領。不如這樣,朕已經下令讓鄭芝龍籌劃出海進攻呂宋,你們以現職一同前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