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夷州大捷
作者:一人魂      更新:2021-05-30 11:07      字數:3791
  徐弘基在想,那海鯊幫怎麽辦?他們對此會無動於衷嗎?

  杜濱援引公孫劍在《大周日報》上一篇文章的內容,對於海鯊幫這樣的組織,胡蘿卜加大棒。

  官府認可他們販賣食鹽的行為,海鰵幫不用躲躲藏藏,不用夜間活動,不用害怕因販賣私鹽獲罪。隻要他們手裏有鹽,而且能賣出去,那就是他們的本事,能賺多少是多少。

  按皇帝說的,我們不管後麵的流通環節,隻對鹽場銷售食鹽時收稅,把好這一關很筒單,後麵的事情與官府無關。

  如此一來,隻要海鰵幫不鬧事,官府與他們和平相處。

  這便是皇帝那篇文章裏提到的“胡蘿卜”,給足他們好處,讓他們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待遇。

  那麽,大棒昵?

  杜濱認為,皇帝要打造一個新的市場,這個市場需要秩序,需要規範,需要官府的介入。最基礎上的,不能有人欺行霸市,不能有人試圖壟斷市場。

  這便是皇帝堅持搞一個國有企業的原因,新成立的商號實力強大,無論是財力還是武力都可以與海鰵幫抗衡,便可以為其它的中小企業發展創造空間。

  如果海鯊幫在競爭中有什麽過激行為,官府隨時可以介入,將不留情麵的抓捕,這就是“大棒”。胡蘿卜與大棒的聯合作用下,杜濱料定海鯊幫會崩潰,至少也是分崩離析。

  這些人沒有皇帝的高瞻遠矚,他們不會看到市場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利益麵前以前那個海鯊幫將不複存

  在。

  這就是杜濱勸皇帝罷兵的原因,既然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又何必動刀動槍?

  接下來,杜濱的任務很重,他要將皇帝要求的內容逐一落實執行,最好在皇帝從江南返回的時候有所進展。

  當然了,長江水師與登萊水師還是會來,勇衛營也將在此駐紮一段時間。你海鰵幫做生意可以,要是敢有違法亂紀的行為,還是會不講情麵的抓起來。

  這些軍隊的出現就是為了震懾海鯊幫,皇帝保留隨時征討你的權力。

  運河的船隻上,公孫劍意氣風發,他感覺鹽稅的問題解決,大周的財政困局將徹底改觀。

  在此之前,公孫劍沒有仔細思考過鹽稅的重要性,以及大周朝在此方麵存在的諸多問題。他要感謝杜濱的學以致用,為大周鹽政找到一條新的出路。那麽,接下來還有茶稅、礦稅等各類商業稅賦,看起來都還有潛力。

  公孫劍選擇先抓重點,那些留給東廠去辦,留給常駐南京的錢龍錫、錢謙益和黃宗羲等人處理。

  那個胖子嚴師台已經知道一船人的身份,這才發現自己是多麽幸運,救他上船的是錦衣衛指揮僉事劉文炳,和他聊過幾次天的居然是當今皇帝。

  公孫劍給他安排了新工作,去南京投靠黃宗羲,籌建江南一帶食鹽的營銷網絡,如果幹好了有的是榮華富貴,就不必惋惜丟掉的那些鹽引。

  除此之外,船上的公孫劍還有別的好消息。

  廈門總兵鄭芝龍每日都有戰報呈上,最新的消息顯示,他們已經打敗並收降盤踞在基隆的西班牙人,並圍困了盤踞在夷州島南部的熱蘭遮城,全麵包圍裏麵的尼德蘭人。

  相信用不了多久,這些被斷絕了水源的尼德蘭人會投降,到那時夷州島全境回歸大周懷抱。

  公孫劍在回信中大加讚揚,鄭芝龍很能幹,索菲亞和她率領的葡萄牙大軍也幫助很大,到時候一定會兌現承諾,改夷州為台灣,封鄭芝龍台灣巡撫,賜予世襲罔替的公爵。

  但是,公孫劍提醒道:“尼德蘭人不會輕易屈服,他們建造的棱堡很難攻克,水源的問題通過挖井能夠得到解決,城內食物應該可以支持一段時日。因此,一定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並預防從南洋趕來的敵方援軍。”

  尼德蘭軍隊不是官方的,他們來自民間股份製組成的西印度公司,本質上是一支雇傭軍,這些人做事最重利益,是攻是守都會仔細衡量得失。如果他們決定投降,徹底退出夷州島,那便答應他們,讓他們帶走自己的物品和財寶,切莫過於貪心。

  公孫劍回信後渾身放鬆,感覺生活如此美好。以前的曆史上,鄭成功收複台灣,成為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公孫劍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他爹鄭芝龍年輕的時候就完成這一點,實在是太興奮了。

  劉文炳進來問,下一站到哪?

  南京還是蘇州,亦或是杭州、揚州,還是鬧得最凶的江陰?

  公孫劍的手在地圖上停留很久,最後落在一個地方,鬆江!

  公孫劍選擇這裏是有原因的,鬆江是徐光啟、陳子龍的故鄉,是宣懿太妃的家族所在,也是幾百年後中國最大的城市。

  運河及長江沿岸,包括南京、江陰、蘇州、杭州等多個地方,官員眼巴巴等著船隻靠岸,連續幾天卻沒有收獲。

  後來,一個消息傳出,皇帝經過卻沒有停船,直接沿長江去了鬆江府。

  各地官員都有些意外,因為不知道皇帝的行程,對於皇帝從淮安出來後的下一站,大家做了很多猜測。

  最大的可能是南京,畢竟南京是大周朝的陪都,六部及各類官府設置齊全,東廠的總部也在這裏,還有內閣的錢龍錫壓陣,擔負著大周朝經濟改革的重任。

  官員們猜測,不管皇帝是處理“奴變”,還是把關注點放在商稅征收上,他都應該先來南京。

  在官員們心目中,排名第二的是蘇州。蘇州是江南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皇帝在紡織市場上的主陣地。受他委派的富商鮑崖將總部設在蘇州,目前他的生意已經小有規模。更何況,蘇州還是周皇後的故鄉,也是劉文炳新結識小女友的故鄉。

  那麽,第三個可能的地點應該是杭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宋代以後杭州成了江南地區的核心區域,杭州西湖更是文人雅士必遊的地方。皇帝帶皇後、皇貴妃出行,又怎能不來杭州轉一轉。

  除了上麵三個主要的選擇,比如“奴變”最嚴重的江陰,還有揚州、無錫、嘉定,都是皇帝可能的落腳

  點。

  公孫劍一個都沒選,而是直奔最東側的鬆江府。

  他沒有去新建成的沿海碼頭,也沒有視察長江水師的基地,而是大古旗鼓的直奔劉太妃的家。

  新任的鬆江知府阮大铖前來迎接,帶著他沒有進城,反而到了隔河相望的另一個地方。

  公孫劍知道這條河,它叫黃浦江,是長江入海之前的最後一個支流。

  黃浦江的西邊是鬆江府,後來的大上海。江水的東側要到二十一世紀才得到徹底開發,成為上海寸土寸金的核心地帶,包括陸家嘴。

  江南紡織廠主要有兩個大的生產基地,一個在蘇州,另一個便在此處。

  鮑崖是主要的經營管理者,劉太妃代表皇帝監管這個企業。她親手在鬆江府挑選的廠址,帶領從宮中出來的數千宮娥,還有後來招聘到的紡織女工,很快讓這片土地熱鬧起來。

  因為劉太妃的特殊身份,她來了這裏,意味著劉家很多族人搬遷此處,在陸家嘴一帶沿著黃浦江建造房

  舍。

  與此同時,很多當地的官員,還有鄉紳富戶,跟風般的陸家嘴置業,讓原本荒涼的浦東人口越來越多。

  因為時間不長,公孫劍見到的時候,很多地方是施工工地,民夫熱火朝天的勞作。在鬆江知府阮大铖的引領下,公孫劍從船換成馬車,輾轉到了江南紡織廠。

  劉太妃竟然住在廠裏,她七十多的年紀,說好了回家頤享天年,怎麽仍然為工作操勞?

  公孫劍下車後,劉氏家族的成員,還有鬆江當地的官員紛紛跪拜行禮。

  公孫劍示意他們起來,唯獨沒看到劉太妃。

  “太妃何在?”

  有個三十多歲,自稱劉太妃長孫的人說:“已經派人去請,祖母正在車間指揮女工勞作。都怪我等得到消息晚了,今日接駕實在是過於倉促。”

  公孫劍不以為然,他的行蹤是保密的,臨時決定來鬆江並未提前告知,劉太妃年紀大了,行動比年輕人總歸是慢一些。

  與其讓劉太妃過來見駕,公孫劍不如去現場找她,來這裏就是探望老人家,還講什麽排場?

  公孫劍命令把派去的人追回來,他帶著周婉言和海蘭珠,身後跟著劉文炳和王承恩,去紡織工的勞作車間,親眼看一看敬愛的劉太妃。

  路上,劉太妃的長孫介紹道:“江南紡織廠有兩個生產基地,鬆江比蘇州的廠區規模更大,工人也更多。在鬆江府的廠區,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織布,另一部分是紡紗。”

  公孫劍經常收到江南紡織廠的信函,對一些工作非常熟悉,因為原料的關係,江南紡織廠目前主營的是棉紡織,而不是毛紡織。

  在棉紡織中,原料是棉花,經過兩道工序,棉花變成棉布,然後用來做衣服,或者棉被之類。

  這兩道工序是棉紡織的主要工作,第一步是紡紗,形成棉紗。第二步是織布,形成棉布。因此,江南紡織廠的工作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紡紗車間,另一部分是織布車間。

  劉太妃的長孫說,兩個月前從順義送來一種“寶物”,這個“寶物”長得很普通,據說是順義皇莊的宋應星連同幾名西洋傳教士鼓搗出來的。剛來的時候大家不知怎麽用,後來劉太妃親自研究,在織布車間試用,發現神奇的效果。

  劉太妃從信中得知,此物已經有皇帝賜予的名字,叫什麽“飛梭”。

  構造談不上複雜,實際上就是個梭子,安裝在紡車的滑槽裏,下麵帶小輪子。

  因為有輪子,梭子可以移動。而臥槽的兩端有彈簧,導致梭子可以來回的穿行,速度還非常快。

  劉太妃試用後發現,有了這個叫“飛梭”的東西,以前需要兩個人配合完成的工作,現在一個人就可以了。而且,因為梭子可以左右滑動,導致織布的寬度大大增加。

  人員減少,織布速度提升,織出的布匹更寬,這是織布效率的極大提升。劉太妃發現,以前兩個人一天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一個人不用半天就可以勝任。

  老人家很高興,寫信讓順義皇莊多做一批“飛梭”。這玩意看著簡單,可是那輪子,那臥槽,尤其那彈簧,貌似仿造不了。

  公孫劍參與了“飛梭”的研製,材料的選取與製作的工藝說來筒單,其實在公元十七世紀都是難題,單單是彈簧就費盡了心機,大周朝乃至世界的工業水準還造不出後世那種彈力十足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