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十五章 端倪
作者:廿九去武當      更新:2020-07-02 13:23      字數:2870
  黃門侍郎,雖隻六百石,卻是宦官當中正兒八經有著實權的官職。自秦時起,便是給事於宮門之內的郎官,是皇帝的近侍之臣,通召令,關通中外。所以很多情況下,皇帝對於外朝的上令下達大多都通過黃門侍郎,而外朝於皇帝的諫言也多有尚書台轉呈於黃門侍郎後,才遞交給皇帝。

  對於封諝、徐奉為黃門侍郎的這一事實,劉辯其實並不奇怪,他甚至覺得很通情理:“如此,楊公近日可有什麽諫書呈於陛下。”

  “楊公國之棟梁,自然是有許多諫書的。”

  劉辯搖了搖頭:“除了什麽進我為太子的事,可還有其他緊要之事。”

  “楊公並未有進殿下太子之論。”

  劉辯聽聞不免尷尬:“老爸,你這成了中常侍才幾年?說話便如此拐彎抹角,要緊事!你可知何為要緊事?”

  史子眇坦然笑言:“殿下可是說太平道?”

  “自然如此,不然,我們之前說的這些都是廢話嗎?你與我說的封諝、徐奉也是廢話嗎?”

  史子眇搖頭輕笑:“這太平道事,老臣當真不曾聽聞,楊公的諫書老臣自然是看不到的,便是這些日間與陛下私談,卻也未曾聽聞一二。”

  “果真如此了。”劉辯緩緩點頭,微微蹙眉:“老爸,眾公卿呈於尚書台的公文,自然是要經過黃門侍郎,方能轉呈於陛下跟前的對否?”

  “大多如此,大臣們諫書極多,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尚書郎官,凡有諫言,皆須由尚書台批閱,擇重呈於禁中官吏,起初是由王甫、曹公轉呈,如今便是由黃門侍郎,也就是封諝、徐奉轉呈了。”

  “那這些轉呈禦前的諫書,最後將歸檔何處?”劉辯複問道。

  “若是要緊事務,自當與尚書台複議,若是些無關緊要之事,自當歸檔於蘭台了。”史子眇如實答道。

  “至於這事物的緊要與否,自然是由轉呈之人,也就是如今的黃門侍郎自行定奪的咯?”

  史子眇欲言又止:“或許如此吧?”

  “不是或許,是一定如此。”劉辯冷哼一聲:“我是想盡辦法不想讓這太平道事發生,偏有這些居心叵測的小人意圖阻撓,簡直就是唯恐天下不亂!”

  “隻是殿下,這封諝、徐奉二人倒不似張讓,趙忠。居心叵測一說倒是牽強了。”

  “此言何意?”劉辯正眼相對,眉頭卻是蹙的更緊了些。

  “此二人倒是多像呂常侍幾分,為人剛正,秉性純良,據說此二人各自族侄皆為袁紹門客,多有走動,想來是傾向士人這邊的。”史子眇解釋道。

  “袁紹?袁本初?”劉辯愈發不解,喃喃自語:“這又是何意?”

  史子眇

  自也不知道其中關竅,索性不再言語。

  “我記得這袁本初並未出仕,卻是一直戴孝家中,對否?”劉辯轉身問道。

  “似是如此。”

  “這袁本初可是天下楷模,黨人領袖,這般人物如何會與閹宦勾勾搭搭,老爸,你可不是打聽錯了吧?”劉辯甚是不解。

  “倒也不是說封、徐二人與袁紹有什麽勾搭。”史子眇趕忙解釋:“隻是說這封、徐二人的族侄與其二人多有聯係,想來也不過溝通親情,袁紹並不知曉也不一定?”

  劉辯緩緩點頭:“也隻如此解釋了。”

  史子眇見劉辯眉宇間稍有緩和,複又言道:“殿下,這封、徐二人依老臣所見,屬實不壞,這二人也是信道之人,陛下也是格外器重,今日之後,便無需再繼續盯梢了吧?”

  劉辯聞言一怔,猛然間盯著史子眇:“他二人是信道之人?”

  “不錯。”

  “如此說來,竟也並不圖利?”

  “圖何利?”

  “我就實話與你說了吧!”劉辯搖了搖頭:“這二人乃是太平道與禁中的眼線,專為掩人耳目,為太平道清除朝中阻礙用的!”

  史子眇聞言一怔,過了半晌方才言道:“這朝中公卿,除了楊公數月前有書呈於陛下說要提防太平道眾,可就再無人談論此事了,便是如今連楊公也不再談論了!”

  劉辯依舊搖頭:“不是楊公不談,而是楊公還未曾言,又或許楊公所言恐怕早就封塵在蘭台當中了。”

  “不會的!”史子眇依舊反駁:“殿下如何料定這太平道就一定會反呢!”

  “就這事兒,咱們都討論了好些年了,你從來都不信我,倒是不談也罷。”

  史子眇默然不語。

  “老爸,我既以老爸喚你,乃是真心誠意的重你,敬你。”劉辯攤了攤手,索性坐下身來:“這太平道之事終歸與你所信重的東西有悖,咱們以後幹脆就再不提了。”

  史子眇長歎一口氣,卻也是點了點頭。

  “但是我依舊要說個假設。”劉辯繼續說道:“若這封諝、徐奉真為太平道於皇宮當中的暗子,這二人竟會是如何下場?”

  史子眇聞言又是一怔,茫然問道:“竟會如何下場?”

  “若是太平道事敗,此二子必然為人揭發,死無葬身之地。”劉辯微微蹙眉,緩緩言道:“便是太平道事成,此二子也難全性命。”

  “為何?”

  “若是太平道勢如破竹,此二子與眾閹宦大抵會為世族、士人誣為誤國之人,該夷族的夷族,該祭旗的祭旗,到時候莫要說這二人便是連呂強和老爸你怕也難逃這一遭。”

  史子眇聞言麵色一青,卻也並未打斷。

  “若是太平道事成,此二子也逃得性命,閹宦之身恐難為天下人所容,自也隻能遁身江海,在不現於塵世。”劉辯說完,一拍桌案:“而這,大概算是最好的結局了。”

  史子眇也是緩緩坐下,早就沒了胡須的他卻還是禁不住舉手搓著下巴,做撚須狀。

  “這般我就愈發困惑了。”劉辯雙手捧著額頭,搖頭晃腦:“事敗則身死族滅,事成也無甚好處,這樣穩賠不賺的買賣,竟是為何?”

  劉辯沉思良久,猛然間抬頭望著史子眇問道:“老爸,饒是你,你會行此事嗎?”

  “我?”史子眇雙目出神:“若是換做以前,非為常侍,想來是會行此事的。”

  “可是如今呢?”

  史子眇搖了搖頭:“恐怕不會?”

  “為何?因為常侍之位,便不尊道術了?”劉辯不由輕笑道。

  “自然不是,這常侍之位雖然貴重,可是如何能與道術相較。”史子眇也笑道:“如今為常侍時日已久,見得東西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許多道理,還有昔日間與殿下探討天下孰錯,頗有所思,雖覺這天下無道,可亦覺得不該行此亂事。”

  “為何?”

  “若行此亂事,唯一不可救這天下,唯二不可救這黔首。”史子眇無奈笑言。

  劉辯重重點頭:“便是此理。”

  “所以,殿下以為,封、徐二人若真有所為,也是多有蹊蹺?”

  “然也!”劉辯坦然應聲:“其一不為財,其二憑這番作為也難為名,難道真就是聖人君子為天下事?這其中的道理我也想不明白了。”

  史子眇笑道:“可是這一切不過是殿下的假設,恐怕這太平道本就沒有反意,殿下與此二人這一番計較不過是霧中樓台,鏡花水月罷了。”

  “哎”劉辯站起身來,長長歎了口氣:“有些事情固然可以以假設自欺,但是有些事情便是想要其成為假設,也終究是會成真的。”

  史子眇聞言,也是長歎了一口氣。

  “史公,我再問你一事。”劉辯道:“若是你為張角,身邊黔首越聚越多,手中又無糧食,便靠一碗符水,能活這麽多人的性命嗎?”

  “自然不能。”

  “既然不能,該當何為?”

  史子眇聞言,沉思無解:“我也不知。”

  劉辯輕笑一聲:“一反而已。”

  —————————————————————————————————————————————————————————————————本卷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