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萬國來朝之天朝一怒
作者:餘人      更新:2022-04-13 20:21      字數:4181
  盡管事發突然,但大家心裏都明白:大肚國王阿拉米哪怕膽子再大,亦不可能哪自己的性命來冒險,而今最大的嫌疑人無疑是李貴妃。畢竟百曆一旦遇刺身亡,那麽朱翊鈞便是皇位的不二之選。

  正是如此,現在張太後拋出這個問題,矛頭顯然並不是傻裏傻氣的大肚國王, 而是已經將矛頭指向了李貴妃。

  “回稟太後,這個刺客是以大肚國王隨行人員的身份來到殿中,大肚國王便是最大的嫌疑人,咱們首先對他進行審訊。至於事實真相如何,則可交給刑部進行追查,方可知此事是受大肚國王指使還是另有他人策劃!”林晧然知道陳太後是急於掀出幕後真凶,但還是保持著冷靜地表明態度道。

  英國公張溶心裏記恨林晧然,便是故意唱反調道:“林閣老,以你的聰明才智,當真以為大肚國王是主使不成,亦或者故意讓大肚國王作替罪羊?”

  陳以勤等人發現英國公真的是勢利小人,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後,如今卻是處處跟林晧然作對。

  “英國公,我剛剛已經說得很清楚,一切以刑部調查結果為準!大肚國王此次縱不是幕後主使,但刺客是他攜至此,至少亦已經能算作同夥,誰都不可替他求情!”林晧然扭頭了一眼英國公, 當即公然地表態道。

  雖然他亦是看得出大肚國王並非主謀,堂堂的國王不可能將自己性命置之不顧謀害素不謀麵的大明皇帝, 甚至根本不知情。

  隻是在國家這個層麵, 根本就沒有那麽多的道理和情麵可講, 大肚國王將刺客帶到這裏亦已經不能算作無辜之人了。

  正是如此,不管最後刑部查到什麽程度,能不能揪出幕後的李貴妃,大肚國王都需要承擔他將刺客帶到這裏險些讓皇上喪命的責任。

  至於有人想要替大肚國王阿拉米求情,林晧然更是直接堵死這條路,阿拉米已經被他針在死刑架上。

  英國公張溶看著自己的攻勢被化解,便是故意擠兌道:“林閣老,若是咱們大明因此事而斬殺大肚國王,那麽我們大明跟大肚國世世代代都是敵人,你可要想清楚其中的後果!”

  咦?

  陳以勤等人的眉頭微微蹙起,亦是不得不認真權衡利弊。

  雖然他們是打心底瞧不起這個小小大肚國的國王,隻是他們大明處決大肚國王阿拉米還真是結下了世仇。

  “犯我強明者,雖遠必誅!大肚國王今日之舉已觸犯我大明皇威,臣請發兵征討大肚王國,戰後將台灣收歸大明,在台灣設縣自治。”林晧然心裏早有打算當即向陳太後請命道。

  這……

  定國公徐文璧等人不由得瞪起眼睛,顯得十分震驚地扭頭望向林晧然。

  原以為此次懲治大肚國王便已經駭人聽聞之舉,卻是沒有想到林晧然更加的強勢, 竟然是要發兵將台灣島收歸大明。

  這都多少年了?大明哪怕商議收複一個小小的河套都鬧出幾條人命,而今這位內閣次輔竟然將目光投向海外, 卻是盯上了跟福建隔海相望的台灣島。

  陳以勤聽到林晧然的這個看似瘋狂的決定,回想著昔日跟林晧然的種種交流,若有所悟地望向林晧然。

  如果說,馬六甲是南洋和西洋連接的最重要通道,那麽福建和台灣島之間的海峽是東海和南洋的咽喉。

  林晧然既然是想要大明成為海上的霸主,那麽借機將台灣島一舉收歸大明,亦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正是如此,在所有人都為林晧然這個決定感到震驚或不理解的時候,他卻再度為林晧然總攬全局的能力所折服。

  汪柏和朱衡等人都知道林晧然不是意氣用事的人,先是默默地交換了一個眼色,而後堅定地站出來表態道:“臣等附議!”

  “征伐?”陳太後聽到林晧然是要發動戰爭,卻是習慣性地咽吐沫道。

  英國公張溶同樣沒有想到林晧然如此瘋狂,但還是繼續唱反調道:“太後,林閣老此舉不妥!若中因今這等小事便發兵征伐,此舉不僅小題大做,更有失我大明禮儀之邦的風範!”

  “英國公,剛剛並非小事!我大明皇帝遭到外邦使團成員行刺,此舉已經犯了天威,更是輕視我大明數百萬雄師和億兆子民。若是今日不對小小的大肚國征討,他國使團進行效仿,皇上的安危又當如何?何況,台灣島本屬於我華夏的一部分,今日不過是將其收歸大明統治而已!”林晧然瞥了一眼英國公,顯得立場十分堅定地爭辯道。

  早在宋元時期,華夏便已經借助澎湖島管控台灣島,隻是明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從而撤取了澎湖島的行政機構。

  單從農耕價值出發,而今台灣島的耕地資源匱乏,每年恐怕一千兩的稅收都沒有,確實沒有占據的價值。

  隻是台灣島上擁有大量的土地、礦產和木材資源,更是東海和南洋的咽喉之地,卻是擁有極高的海洋貿易的戰略意義。

  另外,台灣跟當年的安南情況完全不同。台灣跟華夏可謂同宗同源,對華夏有著天然的歸屬感,卻不會出現過激的反抗情緒。而大肚王國本質就是一個數十個部落組成的鬆散政權,亦是不可能出現像安南那種大規模的反叛軍,維護地方的統治僅需要很少的駐軍便能夠達到目的。

  正是如此,雖然出兵收複台灣需要花費數十萬兩,但其實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更不會對大明財政造成太大的負擔,而且還能借此讓大明的威望再上一個台階。

  所謂的外交,並不是大明皇帝所推崇“薄來厚往”的朝貢,而是“犯我強明者,雖遠必誅”的氣概。

  皇極殿顯得十分的安靜,剛剛彌漫在殿中的緊張氣氛已經消失,有的是一份從林晧然身上蔓延開來的萬丈豪情。

  曾幾何時,大明被俺答幾番欺淩,結果當時朝堂的想法竟然是以和為貴,一度還想跟俺答通貢互市。

  隻是如今,他們的領軍人麵對皇威遭到挑釁之時,卻是表現出強勢的態度,竟然打算將大肚王國直接抹除。

  朱衡等人生起了久違的民族自豪感,當即便站出來表態道:“臣等懇請出兵征討大肚王國,將台灣收歸大明!”

  “林閣老,都說你有遠謀,隻是今天看來卻並非如此!台灣不過一個荒蠻之島,你如此勞師動眾收複台灣,卻是跟大明當年急於占領安南有何不同?此亦勞軍傷財之舉!”英國公張溶是鐵了心跟林晧然唱反調,便是倚老賣老地指責道。

  林晧然發現真不能得罪小人,但寸步不讓地爭辯道:“英國公,按你所說,這行軍打仗需要軍糧就坐視皇威受到侵犯而不管了嗎?大明當年占據安南是否是過錯,此事有待辯證!隻是這話不該從你嘴裏說出,你的先祖定興王張輔正是出征安南的主帥,難道你認為他當年做錯了不成?”

  “這……”英國公張溶終於意識到這是大明第一辯才,頓時不由得啞口無言。

  雖然他確實認為大明當年占據安南是錯誤的行徑,隻是林晧然將他的先祖搬了出來,卻還真不好否定這個事情,否則他便是大不孝了。

  林晧然沒有興趣對英國公窮追猛打,便向陳太後再度請求道:“太後,剛剛皇上遇刺,大肚國王此舉已犯皇威。臣懇請允許出軍台灣島鏟除大肚王國,向天下萬國宣示我大明皇威不可侵犯!”

  “臣等附議!”陳以勤等人對林晧然可謂是無條件信任,當即站出來表態道。

  “太後,此事事關重大,還請三思而行!”英國公張溶並不甘於認輸,卻是站出來阻攔道。

  陳太後的心裏頓時暗自不喜,便是對著英國公告誡道:“英國公,你雖是功勳之後,但左軍都督府被你搞得烏煙瘴氣,此事當真以為哀家不知?軍國大事非等閑視之,今後還是謹慎發言為好!”說著,她對著林晧然溫和地道:“林閣老,哀家知你謀之遠大。剛剛皇上幾近遇刺身亡,哀家亦是氣上心頭,咱們大明的皇威亦是不可犯。既然諸位臣工都認為可以征伐,那麽此事便由你來全權負責!”

  “臣遵旨!”林晧然的臉上顯得無悲無喜,當即便是恭敬地拱手道。

  英國公張溶被陳太後一頓數落,卻是愣愣地站在原地,終於意識到自己這個英國公根本沒有資格跟林晧然叫板。

  且不說滿朝文武百官都站在林晧然的身後,而太後對林晧然極度依重,加上林晧然的智謀,自己哪可能有勝算?

  一念到此,他頓時覺得自己是真的老了,亦虧他在這個朝堂呆了幾十年,結果連這個形勢都看不透。

  征討大肚王國的事情算是敲定了下來,有鑒於大肚國王阿拉米觸犯了天朝皇威,大明決定出兵台灣將大肚王國抹除。

  陳太後的心情已經徹底平息下來,便勸百曆回到前麵那張龍椅上,打算繼續進行還沒有完畢的大朝拜。

  “母後,我害怕,我們回去找姐姐好不好?”百曆剛剛被嚇得不輕,此刻卻是哀求地道。

  陳太後頓時一陣為難,但還是對兒子安撫道:“皇上,咱們再等等,慶典結束咱們就回去找姐姐!”

  “不,我不,我要回去找姐姐,我要回去找姐姐!”百曆的眼淚再度湧了出來,在這裏鬧起脾氣道。

  “太後,一切當以皇上的龍體為重!皇上遇刺剛剛受驚,今日大朝拜不進行亦罷,懇請太後和皇上一道回寢宮靜養!”林晧然猶豫了一下,當即便是表態道。

  跟那些好大喜功或恪守禮儀的朝堂重臣不同,他本質還是更加的務實。大

  明王朝壓根不需要通過朝拜和恩賞來彰顯天朝地位,隻要大明王朝能夠蒸蒸日上,那麽周圍的國家都會敬畏大明王朝。

  最為重要的是,哪有母親不心疼自己的兒子,既然陳太後一直支持自己的決定,那麽自然要投桃報李。

  “太後,當以龍體為重,請太後和皇上返回寢宮靜養!”陳以勤等官員同樣不重視大朝拜,亦是站出來附和道。

  陳太後感激地望了一眼林晧然,當即便是做出決定道:“好,大朝拜今日至此為止!”

  英國公張溶原本還想阻止,隻是看到滿朝文武百官都以林晧然馬首是瞻,卻是知道自己縱使站出來亦是自取其辱。

  不得不承認,哪怕自己再如何不滿林晧然對大明高級將領的考核製度,而今他壓根沒有能力阻止這個軍事改革。

  更為甚者,他本人恐怕都要遭殃。畢竟這些年在軍中不僅不作為,而且沒少做中飽私囊的事,恐怕此次還要被林晧然追責。

  讓他感到欣慰的是,他們這一幫勳貴中飽私囊其實是一種常態,他倒不相信林晧然敢於對所有勳貴進行追責。

  “皇上、太後擺駕回宮!”陳洪對著外麵的太監傳令道。

  林晧然等官員恭送皇上和太後離開,便一起走出皇極宮,而後對外麵等候的文武百官和各國使團宣布大拜朝今日到此為止。

  “大明皇帝遇刺?”

  各國使團原本對突然中止大朝拜還有所不滿,隻是聽到事情的真相後,卻是不敢相信地瞪直眼睛道。

  堂堂的大明皇帝遇刺,大明王朝確實是有理由停止今日的盛典。

  不少國王或使者原本十分擔心拿不到大明的恩賞和冊封,隻是得到後續還會繼續盛典之後,這才放下心來。

  且不說大明皇帝出手闊綽,很多部落首領都渴望得到大明的冊封賜印,從而確定他們作為國家的名分。

  正在各個使團各懷心事之時,一件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情悄然上演。

  一項軍令很快傳達福建和廣東兩地,由福建作為進攻的主力,廣東方麵則提供後續支援,著令他們務必要在半個月將台灣島拿下。

  自成祖以後,大明主動對外的戰事已經不多。隨著林晧然上位,加上大明國力不斷增強,大明已經向開始展示他們的軍事力量。

  隻是該來終究還是來了,北京城被一大團烏雲所籠罩,一場針對林晧然的政治風暴卻是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