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3章 二月
作者:餘人      更新:2020-03-08 08:15      字數:2139
  寒門禍害最新章節

  二月的京城,又到了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麵對著萬物複蘇的田野風光,很多年輕的男女紛紛出城踏青。不論天下如何動蕩,不論各地的實情如何,京城這裏總是保持著盛世的氣象。

  隻是京城的官場卻總不得安寧,隨著京察訪單環節開始,各方勢力開始通過自己所控製的言官對敵方勢力進行了攻擊。

  在上一次的丙辰京察中,兼任吏部尚書的閣臣李本主持了京察,可謂是將排除異己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一次京察所剔除的官員,除了一些疲軟老疾外,全部都是不肯依附嚴黨的官員。

  最讓人意外的是,曆來在京察中“陪跑”的言官,亦是遭到了李本的瘋狂清洗。兩京科道言官一共被處置三十八人,全部人員進行了降調。

  亦無怪乎,很多言官會如此痛恨嚴家父子。他們雖然官職低下,但是地位超然,卻不想遭到了嚴黨的一場大清洗。

  雖然京察早已經淪為排除異己的工具,但如何明目張膽地采用,在大明朝堂還是比較罕見。

  隻是丙辰京察已經揭露了京察的本相,誰心裏都明白這個京察的本質,故而亦是紛紛進行了重新站隊,選擇能夠庇護他們的大佬。

  現在徐階當政,吏部尚書郭樸隱隱有昔日李默般。隻是跟著以往不同,兩位權臣並沒有相互碾壓,而是顯得是友好共處。

  由於兩股最大的勢力沒有交戰的願意,那嚴黨自然是要重點打擊的對象。隻是中低級官員曆來都是牆頭草一般,早已經向著這兩大勢力進行了靠攏,鮮有人還標謗著嚴黨等著被清算。

  故而,徐階和郭樸兩股勢力的矛頭自然是指向了那些兩黨之外的人員,而嚴黨的頑固分子自然是首當其衝,而其他人員暫且不明。

  京察跟外察相似,亦是先由吏部對兩京的官員進行評級,而後由內臣取決具體官員的去留。

  值得一提的是,處於下等評級的官員通常用:老疾者、貪酷者、罷軟者、不謹者、浮躁者、才力不及者等表述,令到很多官員亦是很難自我申辨。

  京察還沒有正式開始,有一些官員便已經選擇了投降,其中兵部左侍郎葛縉最引人關注。

  兵部左侍郎葛縉選擇了上疏請辭,雖然他跟郭樸有些交情,但他能夠從一個三甲的進士爬到兵部左侍郎的位置上,自然不可能不走一下嚴黨的門路。

  葛縉是山東昌邑王葛山下人,以三甲進士及第,仕途的初期關不起眼。隻是跟著胡宗憲般是有軍事才能的官員,在出任宣太總督期間屢建奇功,還朝出任兵部左侍郎,加賜大紅織金羅飛魚衣一襲,升俸二級,奉特旨食正二品俸,進階資政大夫。

  如果嚴黨一直在朝,他很可能將兵部尚書楊博取而代之。偏偏地,他錯誤到站到嚴黨的隊伍之中,卻是難免要受到一些涉及。

  或許是因為他看到了胡宗憲的遭遇,亦或許知曉他根本無法通過這次京察,便是選擇主動向朝廷主動遞交辭呈,以換得一個比較體麵的下場。

  被朝廷清退和主動請辭,後者無疑會讓到這個官員更加的體麵地還鄉,這亦是京察來臨之致很多官員上疏請呈的原因。

  辭呈上交,並沒有得到朝廷的挽留,內閣很快便同意了兵部左侍郎葛縉的請辭。

  黨爭便是如此,跟著個人的能力無關,跟著個人的德行亦沒有關係,一旦站錯了隊伍,那便注定是要被踢出這個朝堂。

  順天府衙,簽押房。

  雖然林然在京城為官,更是北京城的管理者,但他這位順天府尹卻沒有被劃為京官的範疇。在這一次的京察之中,實質跟他並沒有半點關係。

  卻不論朝堂如此的動蕩不安,他這位順天府尹一直坐鎮於城北的順天府衙,盡著順天府尹的義務,兢兢業業地治理著這一座世界第一大城。

  不論是雷州知府,還是廣州知府,這都證明林然是一個有頭腦且願意為百姓做些實事的好官員。在出任順天府尹後,林然仍是沒有改變這一點。

  從最初為百姓主持冤案和解決治安問題,到向朝廷申請取消加派銀,再到舉辦能夠促進京城工商業發展的大燈會,這些都讓到京城麵貌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北京城似乎是有意避開海麵的威脅,亦或是並前往海邊的需要,除了一條朝位於東南的天津延伸的官道,東邊根本沒有任何一條官道。

  林然在了解到東邊百姓困擾於交通之苦後,亦是開始將修路計劃提上了日程,打算改善一下北京城東邊的交通情況。

  隻是修路自然需要銀兩,雖然可以通過征收徭役的方式找到免費的修路工人,但材料和夥食都需要用於銀子,這無疑是一個難題。

  林然卻是想象辦法永遠比困難多,便是在《順天日報》刊登了修路計劃,然後麵對整個北京城的富戶進行了募捐活動。

  這並不算是什麽新鮮的舉措,起碼當年太祖便拉著沈萬三一起修南京城,隻是這種募捐第一次是給麵子,第二次往往就沒有搭理了。

  林然是什麽人,自然清楚地知道這一點。隻是當他將資助的名單刊登在《順天日報》上,當他將便該段路的命令權交給出資最高的那個人,一切便變得不同了。

  在這個時代,什麽最值錢?

  對很多人而言,不再是什麽金銀之物,而是那種令人敬仰的好名聲。

  像一些女人為了得到貞節牌坊,選擇長年不改嫁或自殺殉葬,對那一些在青樓經常一擲千金的土財主又算得什麽呢?

  “大善鄉賢!”

  在幾個人的圍觀中,身穿三品官服的林然撚著袖子,手持著一支加大版的狼毫筆,沾了研好的墨法,便是在宣紙上龍飛鳳舞地寫下這四個大字。

  字成之時,周圍的人當即發出一聲驚歎。其中一個土財主裝扮的中年胖子看著這四個字之時,更是兩眼放光地緊緊盯著,嘴角更是溢出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