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一章 世族爭位搶官職
作者:流連山竹      更新:2020-06-29 00:57      字數:4107
  時隔兩日後,太極殿朝議。

  “眾位,可還有其他事物,要是無事就退朝吧。”坐在寶座上的李世民,看國事已是議得差不多了,出聲向著文武百官說道。

  “聖上,臣還有一事要啟稟。”突然,一位官員站了出來,向著李世民回應道。

  “何事?稟來。”李世民到也沒在意,隻要有事,那定當有一個結論的,而且,這朝議,本就是解決國事的。

  “稟聖上,據下臣從利州得到的消息,其利州發生動亂,利州刺史被囚,還有利州府衙以及治縣各官吏被抓,其抓人者乃利州府衙的別駕鄭之,此事已然引動朝野,聖上,還請派兵前往,把那動亂之首的鄭之繩之以法,要不然,天下各州都如此,那不是亂了章綱嗎?”

  那位官員義正辭嚴的向著李世民,以及在場的文武百官們說起這利州之來來。

  其實,哪怕他不說,估計今天這事是免不去了。

  “啟稟聖上,王禦史所說之事,下臣也接到了消息,據聞,那利州別駕鄭之,膽大妄為,以一別駕之職,盡敢囚禁一州刺史,這已是以下犯上了,而且,還糾集數百衙差,往著利州所轄各縣而去,抓了各縣不少的縣令縣尉,此賊這是要亂我朝政,聖上,還請派兵捉拿此賊。”

  當那位王禦史說完後,又是站出來一位官員,向著李世民諫言道。

  而這位官員,別看官職不大,但也是能上朝議事的存在的,要不然,他也不可能站在這太極殿中了。

  至於他所得到的消息,不用猜想,都知道,這兩人,基本就可以斷定,不屬於李世民的人了。

  至於是何家的人,這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們,基本都有數的。

  無非就是那些士族世家望族的人,難道還能是一個寒門出來的仕子不成嗎?

  “稟聖上,臣……”

  “稟聖上,臣……”

  “……”

  經此利州事件,在這太極殿中,各路人馬全部跳了出來,向著李世民諫言著。

  就連他們的上官,都開始加入了其中,反到是各位國公勳貴們,以及那些武將們,均是安靜的看著這場熱鬧。

  “聖上,這用兵之事,還需好好商議一番,現當下,邊軍各衛暫時不可妄動,至於利州那邊,想來奏報應該也快到了吧,真要是沒有奏報,還請聖上派人前往查探。”

  此時李勣突然站了出來說道。

  他此時雖說還在服喪當中,但這朝議卻是沒有落下。

  而且,李世民對其的信任,可謂上升到了一個高度了。

  哪怕李勣因父離世而辭去了官職,可是,去年之時,李世民依然恢複了他的所有官職。

  而如今,李勣突然站了出來,也是因為他是各路軍馬的大都督,對於用兵之事,肯定要加以阻止的。

  兵馬真要是動了,那這可就是戰事了,而且,還是唐國境內的戰事,到時候,可就又有不少的人,開始家破人亡了。

  不過說來,他也隻是給李世民打掩護罷了,興州統軍府都分派人了通往利州,他哪裏會不知道,隻是李世民需要有人站出來,替他打掩護而已。

  “還有何人對利州之事要稟,一同稟來。”李世民一直冷冷的坐在他那寶座上,聽著下麵的文武百官們的稟奏。

  奏報,他早在兩天前就已是收到了,隻不過,李世民暫時還不想把這事攤出來議而已,想冷處理一段時間,然後再來處置這件事情。

  可是,他沒想到,這些百官們,比他還著急,而且,此時都開始諫言著要派兵去鎮壓抓人了。

  隨著李世民的話一出口,大殿之中,開始冷場了。

  冷的有些發紫了。

  李世民這話說的,可謂是冷的很,盯著那些剛站出來的官員,恨不得扒了他們的皮。

  在此時,誰又敢說話呢?哪怕唐國最強噴子的頭頭魏徵,此時都閉口不言,很是安靜的看著當下的場麵,就好像這事跟他無關一般。

  不過,剛才所站出來的官員,基本都在五品以下,而且,也都是一些小雜魚。

  而且,這人一多,嘴就雜了。

  大殿雖安靜,但李世民也知道,這利州的事情,要是今天不解決,估計今天是不可能完了的。

  況且,哪怕今天他說上一句此事容後再議,明天估計會有更多的人提出來,比起今天來,說不定會更多人加入了進來了。

  “利州的奏報,兩日前已是送到了我手中了,何來沒有奏報?”

  李世民沒再看到跳出來的官員,安靜了好一會兒之後,這才開始說話。

  “你們到是給我看看,這上麵寫的什麽,這就是你們嘴中的好官?這就是你們嘴中說的剛正的好官?”

  此時,李世民從安桌上撿起一本奏報,扔向大殿之中。

  嚇得殿中的百官們,更是禁了聲,誰也不敢在此時發出任何的聲音來。

  站在前麵的長孫無忌,隨手從地上撿了起那本奏報來,打開翻看,大概的看了看後,傳向後麵去了。

  隨著那份奏報的傳閱,大殿之中,又開始議論聲漸起,但這聲音,卻是嘈雜了起來。

  “原本我看那何正也算是個好官,原來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小人,這家財有著數萬之巨,家中侍妾如此之多,小人。”

  “我看錯了那何正了,我這眼睛真是瞎了。”

  “周奎此人更是一個該殺之人,搶奪他人田產,還擄掠女童,逼良為娼,如此行徑,實屬惡人。”

  “還虧我以前與他促膝夜談,原來行那豬狗不如之事,從此,我沈某人與此人一刀兩斷。”

  “哼,我盧某也與那何正從此劃清界限。”

  “……”

  這畫風,從原本的義正辭嚴,到如今的斷交之言。

  如鍾文在場的話,會問上一名話。

  請問,你們是官嗎?

  官字兩張口,這到也合理,本來就是如此。

  什麽官不官啊,隻要你出了事,別人沒倒打一耙,已是燒高香了,難道還要在此時求情不成嗎?

  而李世民所丟出的那本奏報,早已不是他前兩日所收到的那本奏報了。

  至於那本奏報,早已是重新抄送過了,把其中的一些不必要顯露出來的話給抹去了。

  畢竟,這上麵可是有著鍾文的一些字眼的,真要是被這些官員們看到,必然會細問了。

  一個普通的縣侯勳貴,可以插手政事,這必然會引起震動的,更有可能,是全唐國各路人馬集體衝鋒,攻擊著勳貴了,當然,這個勳貴肯定是鍾文了。

  “大家看過奏報之後,可有什麽說的?現在說來。”李世民盯著文武百官們,冷言說道。

  “稟聖上,鄭別駕力挽狂瀾,可謂是肅清了利州,也還了利州的一片清明了,聖上,臣懇請聖上下旨遣鄭別駕回京述職,而且,鄭別駕有此能力,可為中州別駕。”

  一位崔姓官員,聽見李世民的話之後,直接第一個站出來,向著李世民諫言道。

  而這位崔姓官員,就是前幾日裏,在長安城某裏坊一處府邸說話的崔員外郎。

  “崔員外郎所說甚是,還請聖上下旨。”

  “……”

  打這崔員外郎話一出,十數位官員,開始站出來回應道,以示支援。

  何正是崔家的門生,而如今,遭到了鄭之的打擊,可是,這位崔員外郎所說的話,像是要給鄭之請旨封賞,但是,這言外之意,就值得商榷了。

  一個下州的別駕,調派至中州任別駕,照樣隻是一個佐官,一樣無實權,想要管理權,門都沒有。

  而且,利州的事情,已經過大了些,真要升職,也不可能從一個下州別駕隻升到中州去吧?而且,那崔員外郎還有著其背後之意,至於是什麽,在場的哪一個官員不是人精啊,隨著那崔員外郎的話一出,基本都已是知曉了。

  一個下州的從五品上的別駕,升至中州的正五品下,這不是打臉嘛。

  除了打鄭之的臉,更是要把李世民的臉打腫了。

  對於升中州也好,還是上州也罷,此事已經與那些勳貴們,以及那些武將們沒有關係了。

  但真就沒有關係嗎?

  肯定有的。

  哪一個勳貴沒有門客啊,沒有所推薦的官員啊,基本上都有。

  入了誰的門,就是誰的人,這是不爭的事實,除非你另投他人,但這種事情,基本算是斷了他自己的前程,所以,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而且,此時的利州,可是空出來太多的位置了,少說也是數十位的位置,而接下來,可謂上好戲上演了。

  “聖上,利州此事一過,利州府衙,以及各縣,可就無人領事了,下臣薦一人可為利州參軍,此人乃白石縣縣令,其在位之時,剛正不阿,嚴以律己,名聲極好,還請聖上納用。”

  此時,一位王姓官員站了出來,開始向著李世民舉薦自己的一門的官員來了。

  “聖上,下臣也有一人,可為綿穀縣尉一職,此人乃……”

  “聖上,微臣舉薦一人,……”

  太極殿中,此時正上演著搶官一事。

  這到是使得李世民想笑又想哭了。

  畫風可謂是一波三折,從一開始的查處,到後來的封賞,再到此時的搶官。

  這官是這麽好搶的嗎?

  這要是放在以往,那自然是好搶了,而且,可以隨意的舉薦,隻要李世民查證了之後,就會選用。

  當然,查證之事,肯定是由著百騎司的人員去查證了,隻要不是太過了,基本都是可以得到任用的。

  當然,李世民更希望是一些寒門仕子,但這寒門仕子,卻是少之又少,所以,隻能妥協采用被舉薦之人。

  而今,李世民心中早有了計議,怎麽可能還會采用其他的官員呢?根本不可能去采用的。

  文武百官,不管是國公,還是勳貴,以及其他的文武百官,每一個人,都在向著李世民舉薦著各自一係的人來。

  而這些人當中,有屬於士族的,有屬於世家望族的,同樣,也有屬於勳貴一係的,更有屬於一些武將的,至於寒門之仕,一個都沒有。

  李世民靜靜的看著大殿中的文武百官,心中也實屬無奈。

  科舉不盛,這天下的官職,大部分都是由著士族世家宗望所掌控著,誰讓人家有錢又有書籍,還有著無數的私塾呢?

  有書就能教人讀書識字,就能受到舉薦為官為吏。

  看著大殿中的文武百官,李世民也不再想就此事再議下去了,隨既從那寶座之上站了起來,往著大殿中央走去。

  隨著李世民的這一個動靜,大殿中的文武百官趕緊閉了嘴,靜待著李世民的回應。

  “利州之事,我心中已有了定論,至於官吏選派,我也已經傳旨去了利州,以後,利州的事情,就此作罷,散朝。”

  說完話的李世民,邁著腿往著殿外走去,把這殿中的文武百官晾在了那兒。

  哪怕他的小舅子長孫無忌給他舉薦的官員,都沒有采用,這足以說明,就利州的事情,誰也得不到好處,哪怕這些官員,繼續上奏,估計也是白搭。

  雖說,以前的朝議不是如此,而且官吏選派之上,也不是由著李世民一言而定,而是商議著來。

  通過朝議的形式,商議官吏之事,再通過門下省的審核之後,發派至尚書省,再由吏部開始實行。

  而如今,李世民的這一句話,可謂是打破了原來的傳統了,更是給在場的文武百官,敲響了一個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