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作者:tx程誌      更新:2020-06-28 10:46      字數:2610
  第十一章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隨著大唐在關中立國,伴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河東大勝。關中田地的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原本八千至一萬錢每畝的良田,現在已經飆升到了兩萬錢一畝,而且還有價無市。

  陳應隻有賜下來的田地,不過這些地遠在彭城,彭城如今隻是名義上屬於大唐,而陳應也隻有名義上擁有三千畝地,可是這三千畝地他一粒糧食。

  可是陳應用兩千萬錢買下位於灞河以東將軍帽山東麓與與藍田縣的分界線庫裕河僅一步之遙的三千畝地,卻成了長安勳貴圈子裏的笑柄。

  雖然清林裏隸屬萬年縣管轄,卻與藍田縣更近,西距離長安城六十裏,在這個時代哪怕坐馬車,六十裏也需要走兩個時辰。當然,這並不是一塊薄田,相反這塊地夾在灞河號界裕河之間,方便灌溉,屬於上好的肥田。

  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塊大凶之地。這塊最早屬於上穀侯氏侯龍恩的勳田。侯龍恩、侯萬壽兄弟以及從弟侯植,皆投靠宇文護,成為宇文護的爪牙,上穀侯氏扶搖直上。侯龍恩封為柱國,平高公。便將這塊地賜給侯龍恩成為其勳田。

  當年(公元五七二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用計先殺死宇文護,並下令拘捕宇文護的兒子柱國譚公宇文會、大將軍莒公宇文至、崇業公宇文靜、正平公宇文乾嘉,以及他的弟弟宇文乾基、宇文乾光、宇文乾蔚、宇文乾祖、宇文乾威和柱國北地人侯龍恩、侯龍恩的弟弟大將軍侯萬壽、大將軍劉勇、中外府司錄尹公正、袁傑、膳部下大夫李安等人,北周武帝宇文邕鏟除宇文護一黨,大封功臣。

  將這塊賞給協助宇文護鏟除宇文護的大功臣宇文直,不曾想兩年之後,宇文直反叛,被宇文邕處死,這塊地再次易主,成為了北周大都督、右大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京兆尹、東平郡公宇文神舉的勳田。宇文神舉曾隨北周武帝東征北齊,北伐突厥,又鎮壓反叛、平定稽胡,使稽胡重新歸附北周。後被北周宣帝宇文贇,賜死於馬邑,時年四十八歲。

  九年之內三易其主,三任主人先後家破人亡,這塊地漸漸被人忌憚了,也有人不信邪,那就是初隋四貴之一的大將軍史萬歲,史萬歲有一天路經這塊荒地,驚訝問起扈從:“這裏的地不錯啊,西有灞河,東有界裕河,灌溉方便,看這裏雜草的長勢,肥力應該不錯,在長安左近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片的荒地?”

  扈從告訴史萬歲,這裏是一塊大凶之地。史萬歲一聽哈哈大笑,不以為然的笑道:“簡直是暴斂天物。”史萬歲買下這塊荒地,僅僅用了一千萬錢,這相當於關中地價的三分之一。然而自從史萬歲買下這塊地之後,史萬歲隨軍大破突厥,斬殺數千。又繼續跟蹤追入沙漠數百裏,凱旋而歸。因楊素忌憚他,弱化他的功勞。史萬歲不服,與朝堂與楊豎爭辯,被楊堅命站殿武士殺死大殿之中。

  從此之後,這塊三千畝的良田,就徹底變成了荒地,荒廢二十年之久。

  陳應自然不會忌諱所謂的大凶之地,對於侯龍恩、宇文直、宇文神舉和史萬歲的死,說穿了,他們的死都有必死的理由,根本與這塊地死無關。陳應根本不在乎。

  秋高氣爽,陳應坐著用彈簧鋼打造減震裝置的四輪馬車,緩緩來到清林裏。

  陳應來到清林裏庫裕河河畔,望著西岸一望無際的荒原,枯黃的雜草長得非常茂盛,大部分超過四尺。

  看著這塊完全屬於自己的地,陳應感覺心情非常愜意。由於二十年的荒蕪,這塊地裏不僅長著無數雜草,還有不少樹木,有的楊樹、鬆樹、桑樹和柳樹已經碗口粗。看著雜草中飛出來的野鴨子,陳應臉上浮現了淡淡的笑意。

  許敬宗看著陳應道:“郎君,此地大凶傷主,莫不如咱們再找找看?”

  陳應搖搖頭道:“不用,這裏已經很不錯了。梁讚!”

  梁讚躬身道:“門下在!”

  陳應道:“將餘款送給萬年縣,立即招募人手,將在外圍用土牆圈起來,將裏麵的雜草圈幹淨,至於這裏麵如何規劃,聽葛通的安排。以後這裏將由你負責!”

  聽到陳應的話,梁讚的神色一陣黯然。

  這是陳應已經不用梁讚作為親衛扈從了,事實上陳應給了梁讚很多機會,隻是這些機會,都會梁讚白白浪費掉了,陳應還是一個念舊的人,並沒有把梁讚一腳踢開,而是給他一個外院管事的職位。

  梁讚其實並不想當什麽外院管事,而是想做陳應的親衛,隻是他這個親衛做得實在太不稱職。盡管心中非常不舒服,梁讚還是按照陳應的命令去招募人手。

  陳勁勇則帶著十六名親衛,聯合葛勇的二十餘名徒弟,手持刀斧和鋸,將那些雜草中長得筆直的楊樹砍下來,然後分成一段一段的,伐木近一個時辰。十六名親衛則拿著鐵鍬挖壕溝,等到太陽開始日落西山的時候。第一批被梁讚招募的工匠抵達這裏。

  陳應望著那些親衛將工匠伐下來的木樁,用鋸將木樁從中間鋸開,一一埋入地上,再用木釘釘在一起,形成一道木牆。樹枝則像編席子一樣織成一個木席,用雜草和泥土攤鋪在木席上,再蓋一層木席,再上麵鋪上泥土,兩泥三席形成的屋頂根本不怕風吹雨打。

  直到日落西山,一幢木屋就搭建好了。

  蘭兒、紅袖、添香和許二娘等乘坐著馬車來到這幢木屋前,蘭兒率先跳下馬車,驚訝的望著木屋道:“郎君,這是咱們的新家嗎?”

  陳應點點頭道:“怎麽樣,喜歡嗎?”

  蘭兒搖搖頭道:“不喜歡。”

  陳應道:“你如果不喜歡,就回城裏去住。我喜歡這裏,自由,沒有束縛……頓了一頓,陳應衝許二娘、紅袖和添香道:“你們也是一樣,如果不喜歡這裏,可以回城。”

  許二娘在後麵,突然發現許敬宗正用向她眨眼,許二娘會意道:“婢子願意留下服侍郎君!”

  蘭兒道:“我也不回去,郎君領兵打仗的時候,蘭兒不能隨軍,郎君去哪兒,蘭兒就去哪兒……”

  說著,蘭兒指揮紅袖和添香二女從後麵的另外一輛馬車卸貨,幾名陳府仆役抬下一個麻包,麻抱裏都是木炭,將木炭放在木屋裏燃燒,烘幹裏麵的濕氣。

  等到木炭燃燒殆盡的時候,蘭兒指揮仆役將桌子、箱子、軟榻、燭台、以及書架搬進木屋內,隨著這些東西,一一擺進木屋裏,若大的木屋變得充當人間氣息。

  陳應舒服地躺在矮桌前軟榻上,紅袖端著紅泥小爐在小銅壺裏煮著茶水,許敬宗見陳應沉默不語,疑惑的問道:“有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郎君難道因為這個才遠離朝堂?”

  “這話我明白,從兄跟我解釋過: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許二娘端著食盒進來插嘴道:“原來郎君想當個隱士。”

  PS:昨天晚上十二點剛剛回來,十三個小時車程,實在太累,今天恢複正常更新,盡量爭取補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