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七十二候有玄妙。
作者:側帽聖祖      更新:2020-05-18 17:28      字數:2165
  同時二十四節氣還代表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獨特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意象,十分的引人入勝,玄奇無當。

  首先是七十二候。

  時間平均法,即平氣法劃分節氣,在黃心流域用土圭測日影確定冬至日並作為“二十四節氣”起點,每節氣分三候,每候約五天,較反映了長靈流域的地理、氣候、人事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平氣法”節氣,始於冬至,終於大雪。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即魚陟負冰。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即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驚蟄: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清明:清明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穀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即麥秋生。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鷹乃學習,即鷹始摯。大暑:大暑之日腐草為蠲,又五日土潤溽暑,又五日大雨時行。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鹹俯。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大雪: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還有二十四風。

  二十四風,又稱二十四番花信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複蘇、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製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靈雲顯教撰的《廣群芳譜》有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記載。每年冬去春來,共有二十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

  還有人們口口相傳的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同時,還有很多農諺。

  關於節氣,李乾宸前世自古以來也流傳了很多農諺,比如: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

  山黃石頭黑、套犛種早麥;

  小滿前後、安瓜點豆;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幹土,六月火燒埔;

  冬節在月頭,卜寒在年兜;冬節月中央,無雪亦無霜;冬節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亂穿衣,春天後母麵;

  正月凍死龜,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婦,清明穀雨寒死虎母;

  寒露麥,霜降豆;

  立夏小滿,雨水相趕;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無處置;

  六月初一,一雷壓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麥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陰,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風調雨順好種田。

  李乾宸前世,在上古時代,人們定天象、法地儀,觀象授時,創製曆法與易書等,文明肇始。《春秋命曆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幹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幹支,即攝提,曆史悠久,深奧莫測,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密碼。古人以天幹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幹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故設天幹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幹支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二十四節氣”和“十二月建”是其基本內容。據文獻記述,東玄中原地區在商時已出現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名稱,周時期出現了八個節氣名稱。乾代是東華州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在公元前二十世紀,陶寺遺址時期,東華玄原地區已使用圭表測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