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9章 1.48 八方旅人
作者:熏香如風      更新:2021-01-30 01:59      字數:1949
  作為曾經的羅馬皇後,魯琪拉擁有女性上位者獨有的傾聽天賦。

  每個人的言行,往往透露著此人時下所持有的立場。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聆聽不同人群的聲音,對上位者而言,至關重要。

  當然,在沒有實施前,一切口頭或書麵上的承諾,皆是空談。

  所以當貴族請求解放羅馬時,魯琪拉欣然應諾,說,如你所願。事實上,這句話,並不具有實際意義。

  作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舉家為奴,萬裏跋涉,幼子不幸夭折,曆經千辛萬苦,才抵達綠洲的原羅馬貴族。對羅馬的憎恨,與日俱增。於是牽頭組建了綠洲兄弟會。兄弟會成員,皆自稱“羅馬的棄兒”。

  綠洲兄弟會成立之初,便沒有逃過都護府的耳目。然密報二位府丞,卻無下文。

  之所以聽之任之。乃因在李文和及戲誌才看來。此乃絕佳的帶路黨。必要時,當有大用。

  得益於充足的勞力。西域都護府治下各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麵漢化。士、農、工、商,紛至遝來。薊國治政架構,已全麵入駐。治政與商貿,並駕齊驅,助推西域都護府,一日千裏。

  先以貲庫為紐帶,再以利益為勾連,網絡萬種,匯聚一爐。施以炎漢文明火種,去蕪存菁,熔煉成錚錚鐵骨,煆燒出赳赳漢魂。

  待西域、隴右、關中、河北,煉成一體。大勢成矣。

  就魯琪拉而言,類似埃及豔後地毯裹身,充作禮物獻給凱撒的橋段,早已耳熟能詳。與強者聯姻,更是羅馬帝國常用之手段。先前擔心,引狼入室,吞並羅馬。然隨來自羅馬的奴隸,日益增多。對綠洲主人的認知,與日俱增。更加跌落權利寶座的空虛,日夜折磨。內因外力,正潛移默化,改變著羅馬帝國奧古斯塔,魯琪拉。

  問過方知。綠洲各城,已有數萬出身羅馬各大行省甚至帝國腹地的民眾。許多中小貴族,破產商人,已獲都護府任命。小到伍長、什長,或為裏魁,亭長,大到衢長、坊長,甚至邑宰。皆有前羅馬人的身影。如今他們更願意被稱為綠洲漢人。

  作為自西向東,兩種文明的交匯地。西域綠洲,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類城邦的鬆散體製,相近的語言文字,類似的風俗習慣,還有五花八門的不同人種,交匯於此。都護府的存在,又足以維持長久的和平與繁榮。令以漢文明為核心的綠洲文明,兼容並蓄,急速成長。其領先世界千年的先進性,毋庸置疑。仿佛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八方來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都護府有多少士兵。”回程的馬車上,魯琪拉忽問。

  阿奇麗婭答道:“都護府兵五萬,各國聯軍五萬。共計十萬,全是甲胄騎兵。”

  “十萬甲胄騎兵,能助我奪回羅馬嗎。”魯琪拉又問。

  “當然。”聖火女祭司擲地有聲:“龜茲兵甲,西極良馬,機關兵車,外加大漢兵法。西陸無可抵擋。”

  瞥了眼魯琪拉,聖火女祭司直言不諱:“問題是,十萬騎兵,並不聽命於奧古斯塔。”

  “說的沒錯。”魯琪拉看似漫不經心的笑了笑。

  八千裏外,隴山,大震關東阪,四海館。

  左慈自巴蜀歸來。便暗遣門徒,追查平原方士襄楷下落。卻音信全無。稍後,平原術士劉惇,隨相者劉良,入四方館。得館長朱建平舉薦,遠赴四海館,拜在烏角先生左慈門下,潛心修煉方術。

  劉惇乃襄楷門徒。襄楷無故失蹤,與“困龍劫”必有牽連。涉事人等,及無故失蹤。傳聞諸人已避走荒島,無跡可尋。此傳聞能瞞過尋常人等,又如何能瞞過烏角先生左慈。

  苦思無解。於是喚劉惇前來,欲行汙衣秘術。

  “拜見先生。”劉惇登堂入室。

  “座。”左慈含笑一指。

  “謝先生。”

  待劉惇就坐。左慈這便道明原委:“襄師下落,茲事體大。多方巡查,一無所獲。今日喚你前來,欲使本門秘法,搜尋一鱗半爪。”

  “敢問先生,當用何法。”方術凶險,劉惇需問明白。

  “南海有吠勒國人乘象入海底取寶,宿於鮫人之舍,得淚珠,則鮫所泣之珠也,亦曰:‘泣珠’。”左慈答曰:“後有典故‘鮫人泣珠’,意為滄海遺珠。”

  “莫非是傳說中的‘南海追遺術’。”

  “老夫加以改良,施術有驚無險。喚做‘九淵尋珠術’。”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劉惇脫口而出。典稱“驪龍頜下取明珠”。語出典出《莊子集釋》卷十上《雜篇·列禦寇》。意指於黑龍頷下掏取明珠。富貴險中求,莫過如此。

  “正是此意。”左慈言道:“老夫靈神出竅,入九重之淵。隨你一探究竟。”

  劉惇心領神會:“先生以采珠人自比,可因此術對施術者而言,更加凶險。”

  “然也。”左慈言道:“事情緊迫,唯有弄險。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先生既不避凶險,學生自當追隨。”劉惇肅容下拜。

  “好,且隨我入丹室。”事不宜遲,左慈這便領劉惇入後院煉丹室。四海館依山而建。後院丹室,深入隴山,乃是一座天然石窟。石窟內居中放置一青銅丹爐,爐火正旺,仙氣縹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