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援軍將至
作者:塗抹記憶      更新:2020-03-07 16:28      字數:4343
  .,

  “司令員同誌,克裏莫夫在什麽地方?”西多林忽然發現自己從崔可夫進屋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看到他的副官克裏莫夫。要知道,對方作為崔可夫的副官,可從來都是形影不離的,而現在一直沒看到,就隻有一種最壞的可能,就是犧牲了,因此他小心翼翼地問:“是不是犧牲了嗎?”

  “沒有,他還活著。”崔可夫的眼睛盯著正在發報的葉列娜,隨口說道:“和我同行的部下有不少人負傷,克裏莫夫帶他們跟瓦西裏到衛生隊包紮去了。”

  崔可夫回答完這個問題後,忽然意識到西多林不會無緣無故問這話,向自己打聽克裏莫夫的下落,無非是一個由頭,主要還是想打聽他兒子小西多林的下落,連忙補充說:“西多林中校,你的兒子小西多林是跟隨政委古羅夫走水路突圍的,應該不會有事。你就放心吧。”

  西多林遞給崔可夫一支煙,並幫他點上,嘴裏問道:“司令員同誌,我還想問問,司令部走陸路突圍的小分隊,一共有幾支啊?”

  “這事是由參謀長克雷洛夫安排的,具體有幾支小分隊,我不太清楚。”崔可夫抽了一口煙之後,回答說:“但我覺得至少有七八支吧。”

  “都能順利地突圍嗎?”西多林接著問道。

  “傷亡肯定是難免的。”崔可夫一想到自己的小分隊在突圍時,和德軍遭遇的情形,眉頭就擰成了一個疙瘩,“唉,不知道這麽多支小分隊,有多少能順利地到達新的指揮部。”

  “司令員同誌,”正在兩位老戰友在閑聊時,剛接收完電報的葉列娜扭頭招呼崔可夫:“方麵軍司令部回電了。”

  崔可夫連忙摁滅手裏的煙頭,快步地走到葉列娜的身後,接過了她手裏的電報,快速地瀏覽完上麵的內容之後,對著女報務員說道:“給方麵軍司令部發報,我們需要兩到三個師的部隊,來充實斯大林格勒城內的防禦力量。”

  “司令員同誌,”西多林聽到崔可夫口述的電報內容後,好奇地問:“我能問問,方麵軍司令部給您的是什麽電報嗎?”

  可能是出於對老部下的信任,崔可夫毫不遲疑地將電報遞給了西多林,有些哭笑不得地說:“方麵軍司令部通知我們,說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將在兩天後從城市的北部發起攻擊,命令我們予以積極配合。”

  “配合,怎麽配合?”西多林一臉驚詫地反問道:“司令員同誌,我們現有的兵力,就算用來守城都不夠,哪裏還能抽調力量卻配合友軍的進攻呢?”

  “可不是嘛,”崔可夫無奈地說道:“目前我的手裏連一個完整的團都湊不齊,怎麽可能對敵人實施反擊。因此,我不得不向方麵軍司令部提出請求,讓他們再調派幾個師到城裏來,協助我們的防禦。”

  崔可夫和西多林進行交流時,索科夫坐在一旁盯著麵前的地圖,在心裏盤算著如何應付德軍接下來的進攻。就在這時,門口傳來了喊報告的聲音,他連忙抬頭衝著門口說道:“誰在外麵,進來吧。”

  索科夫的話音剛落,負責指引東岸炮兵的炮兵少尉大步走了進來。他抬手向索科夫敬禮後,聲音洪亮地報告說:“中校同誌,數據已經全部統計出來了。”

  “什麽數據?”沒等索科夫說話,崔可夫就插嘴問道:“少尉同誌,你統計的什麽數據。”

  “司令員同誌,”炮兵少尉認識說話的人是崔可夫,立即恭恭敬敬地回答說:“我統計的是德軍用重炮炮擊馬馬耶夫崗的數據。”

  崔可夫急於了解德軍用了多少重炮轟擊馬馬耶夫崗,便直接吩咐炮兵少尉:“把你統計的數據說來聽聽。”

  炮兵少尉點了點頭,口齒清楚地說:“根據我們的統計,在白天的戰鬥中,馬馬耶夫崗附近有305毫米重炮的彈坑3個,203毫米重炮的彈坑25個……”

  “等一等,少尉同誌。”崔可夫聽到這裏,打斷了炮兵少尉後麵的話,他扭頭望著索科夫,不解地問:“怎麽,敵人的305毫米重炮,隻朝馬馬耶夫崗開了三炮?”

  對於崔可夫的這個問題,索科夫可沒法回答,他隻好朝炮兵少尉做了個手勢,示意他來向崔可夫解釋說。炮兵少尉見崔可夫的目光重新投向自己,便接著說道:“是的,司令員同誌,經過我們的反複核對,德軍的305毫米重炮隻打了三發炮彈,而203毫米重炮卻打了25發。由於敵人首先是用305毫米重炮轟擊,同時又配有其它口徑的火炮轟擊馬馬耶夫崗,以至於使我們錯誤地以為敵人一直在用305毫米重炮摧毀我軍的工事,並給我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

  “如果德國人使用的隻是203毫米的重炮,”崔可夫等炮兵少尉說完之後,若有所思地說道:“也就是說,他們在炮擊城市或馬馬耶夫崗時,我們在東岸的炮兵是完全可以壓製他們的?”

  “完全正確,司令員同誌。”炮兵少尉回答說:“敵人的火炮口徑越小,也就是說,他們的炮兵陣地離我們越近,這樣東岸的炮火就能有機會消滅敵人的炮兵陣地。”

  “少尉同誌,”崔可夫問道:“你覺得以馬馬耶夫崗的坑道工事,能抗住德軍203毫米重炮的轟擊嗎?”

  “應該可以扛住,司令員同誌。”炮兵少尉說道:“203毫米重炮隻能轟塌覆土層在五米以下的工事,而馬馬耶夫崗的坑道工事的覆土層有十幾米厚,隻要敵人的炮彈不集中落在一個位置,要想摧毀坑道工事,是根本不可能的。”

  炮兵少尉的話,給所有人都吃了一顆定心丸,就算德軍的重炮把坑道的出口炸塌無數次,但隻要坑道工事不塌,那麽根本就算不了什麽。西多林拿起電話撥通了二營,對著話筒說道:“瓦西裏大尉,我是參謀長西多林。你們在正斜麵的那些出口,沒準在明天的戰鬥中,依舊會被敵人的重炮轟塌,我現在命令你們在山崗的南北兩側,開辟新的出口。”

  二營長瓦西裏在白天的戰鬥中,曾組織指戰員們進行過幾次土木作業,就是為了挖通被敵人炸塌的坑道出口。由於打通出口所花費的時間太長,以至於德軍好幾次都衝上了山崗頂部,假如不是部署在反斜麵的一營及時反擊,估計南崗的表麵陣地還被德軍占領呢。

  瓦西裏正和幾位連長在開會,討論在明天的戰鬥中,用什麽辦法可以在德軍的炮擊結束後,以最短的時間挖開被炸塌的陣地,讓戰士進入表麵陣地。四連長格裏薩向瓦西裏提出:“營長同誌,是否可以在山崗的南北兩側開辟新的洞口,敵人的炮火打不到那個位置。這樣一來,我們的指戰員就能在炮擊結束後,迅速地進入防禦陣地。”

  聽完格裏薩的提議後,瓦西裏遲疑地說:“在南北兩側開挖新的出口,這個工程量可不小。我們營雖說還有好幾百人,但就算挖上一夜,也不見得能挖通。”

  正當眾人左右為難之際,他接到了西多林打來的電話,讓他在山崗的南北兩側開挖坑道出口。他等西多林說完之後,就為難地說:“參謀長同誌,我正召集各連連長開會,就有人提出在南北兩側開挖坑道的出口。不過這樣做的工程量太大,就算我們營全部出動,沒有幾天時間也無法挖通。”

  瓦西裏原以為自己這麽說了,西多林會批評自己幾句不顧大局之類的話,誰知他剛說完,西多林卻胸有成竹地說:“瓦西裏大尉,這一點你不用擔心。奧佐爾少校給我們留下了坑道工事的設計圖,從圖上看,在南北兩側都有幾個位置的土層隻有三四米厚,要挖通的話,用不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圖紙,我待會兒派人給你送過去。”

  “明白了,參謀長同誌。”見西多林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瓦西裏知道自己再反對也沒有任何意見,便硬著頭皮說:“我立即組織人手,等圖紙一到就動工。”

  西多林放下電話時,正好聽到崔可夫在問索科夫:“索科夫中校,方麵軍司令部準備交給我們一個步兵旅和一個坦克旅,你覺得我們應該把他們部署在什麽位置?”

  “司令員同誌,”索科夫聽到崔可夫的這個問題,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反問道:“我能問問,來的是什麽樣的部隊嗎?”

  “上級給我們派來的是步兵第92旅和坦克第137旅。”崔可夫有些得意地說:“步兵旅裝備齊全,該旅的成員都是來自波羅的海艦隊和北海艦隊的水兵,他們是很優秀的軍人。”

  搞清楚上級派來的部隊裏,有一支完全由水兵組成的步兵旅,索科夫的心裏頓時有了底,水兵的戰鬥力可比陸軍強多了,於是他用手指著地圖說道:“我建議把新到的部隊都部署在城區方向,讓他們掩護馬馬耶夫崗的左翼。”

  “部署在馬馬耶夫崗的左翼?”崔可夫盯著地圖看了一會兒後,反問道:“為什麽要部署在左翼,而不是右翼呢?要知道,如今工廠區也在進行激戰,而我們在這一地區的兵力也嚴重不足。”

  “司令員同誌,我之所以建議把援兵部署在城區方向,是因為我們在這一地區的防線,雖說已經被敵人衝得七零八落。但堅守在這一區域的指戰員,還在與敵人進行頑強的戰鬥。”索科夫加重語氣說道:“如果我們在這裏部署一支成建製的部隊,就能把分散的力量重新凝聚起來,恢複被德軍割裂的防線。”

  “索科夫中校,你說的很有道理。”崔可夫點著頭說:“其實我們在城區防線,原來隻有近衛第13師這支成建製的部隊存在。如今它的近衛第39團部署在你們的右翼,而部署在城區的兩個團,則在德軍的猛攻之下,被打得失去了建製。如果我們把新派來的援兵,都部署在城區方向,就可以收攏被打散的部隊,重新恢複原來的防線。”

  “需要我派人去給他們領路嗎?”

  “照理說,接引部隊進入防區,本來是集團軍司令部的事情。”崔可夫努力在臉上擠出一絲笑容,說道:“可是目前集團軍司令部都是自身難保,根本派不出合適的人選,到渡口去接應新到的部隊。因此,我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你了。”崔可夫用手在地圖上拍了一巴掌,“把他們帶到車站附近,讓水兵戰士們把車站從敵人的手裏奪回來。”

  “他們大概什麽時候開始渡河?”索科夫接著問道。

  “按理說,為了確保安全,部隊應該利用夜色渡河。”崔可夫苦笑著說:“不過這兩支部隊還在行軍中,等他們趕到東岸渡口時,差不多已經是中午了。到時他們將冒著敵人的轟炸和炮擊,強渡伏爾加河。”

  崔可夫的話讓索科夫想起幾天前,近衛第13師渡河時的那一幕,不少戰士還沒有看到德國人是什麽樣子,就在敵機的轟炸中犧牲,連同搭載他們的船隻沉入了冰涼的伏爾加河底。索科夫歎了口氣,說道:“唉,在白天渡河,又不知道有多少戰士會在敵機的轟炸中犧牲。”

  “我已經讓報務員給方麵軍司令部發報,請求他們在援軍渡河時,出動戰機為他們提供空中支援。”崔可夫說道:“希望這樣能減少援軍渡河的傷亡。”

  “參謀長同誌,”索科夫扭頭問西多林:“你覺得應該讓誰到渡口去接引援兵呢?”

  “瓦西裏?紮伊采夫。”索科夫的話剛說完,西多林就毫不猶豫地回答道:“他對車站一帶熟悉,不如就讓他到渡口去接引援兵,並把他們帶到作戰區域。”他深怕索科夫反對自己的提議,沒等索科夫說話,他又補充道,“由於城市遭到了炮擊和轟炸,到處都是廢墟,街道已經變得難以辨認。除了瓦西裏這樣到處潛伏的狙擊手,我想別的人進入城市,肯定會遇到迷路的情況。”

  對於西多林的這種說法,崔可夫是表示讚同的:“沒錯,我們今天要不是遇到了瓦西裏同誌,估計此刻還在如同迷宮一般的廢墟裏瞎轉呢。我同意派瓦西裏去接引援軍,並把他們帶到指定的位置。”